第一辑 旱涝灾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66&run=13

1980年冬至1981年春, 全区雨雪稀少,平均降水仅59.3毫米,旱灾面积达637.5
万亩, 造成沿海95万人饮水困难,地委、行署组织120万人,调集抗旱机械4257部投
入抗旱,浇地420万亩,保证了春播和小麦丰收。
1983年11月至1984年5月, 全区大旱,各地平均降水仅79.4毫米,内河断流,地
下水位大幅下降, 造成8000余眼机井枯水,灾害面积585万亩,65万余人饮水困难,
全区组织83万人投入抗旱,至5月底浇地510万亩,旱情得到缓解。
1988年, 全区降水在336.9~552.8毫米,较历年偏少255.3~97.3毫米。无棣、
阳信两县为重旱, 其他各县属一般干旱年。在时间分布上,春、秋旱重于夏旱。9~
11月,全区降水较常年偏少20%~85%,出现重旱。全区受旱面积171万亩,粮食减产2
亿公斤。
1989年,全区平均年降水量337.0毫米,仅为历年的57.6%。全区春、夏、秋三季
连旱,受旱面积达381万亩,尤以南部山区及无棣、沾化县北部旱情严重。7月中旬末,
博兴县受特大暴雨影响,部分乡镇日降雨量超过300毫米,涝灾较为严重。
1990年,全区平均降水量为939.6毫米,是建国后仅次于1964年的第二个多雨年。
7月6日至8月15日, 全区连降12场暴雨或大暴雨,部分地区伴有大风和冰雹,平均降
雨577.6毫米。 特别是7月6~23日,黄河以北5县市平均降水量达449.3毫米,雨量大
且时间集中,为建国后罕见。加之河床淤塞、客水入境、海潮顶托等因素,境内遭受
严重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367.5万亩,绝产24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
1992年, 全区遭受特大干旱。 干旱始于春末,贯穿全年,1~7月,全区降水仅
228.6毫米,黄河来水仅占常年的10%,断流达80余天。全区农田受灾面积580.5万亩,
占农田总面积的90%以上,粮油棉减产50%左右;全区各县市均发生水荒,企业缺水停
产,69.1万人、31.2万头牲畜饮水严重困难。
1996年1~5月, 全区平均降水量仅28.1毫米,为历年同期平均值的31%,加之上
年秋末冬初雨雪稀少,黄河断流早、持续时间长,全区出现严重干旱,造成部分村庄
人口及牲畜饮水严重困难, 工农业生产受很大影响, 尤以沾化县最为严重,面积达
147万亩。 6~8月,全区平均降水量573.3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45%,而且暴雨强度
大、 时间集中,境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全区农田受灾面积484.5万亩,被
水围困村庄441个, 损坏房屋3.6万余间,伤亡大牲畜500多头,倒折树木11.3万株,
经济损失达14.5亿元。
1997年,夏季出现历史上罕见高温少雨天气,6~7月,全区平均降水量62.6毫米,
比常年同期偏少76%, 加之黄河断流持续时间长,致使全区发生严重旱灾。全区受灾
面积480万亩,因干旱未播种面积达49.5万亩;有613个村庄42万人口、11.7万头大牲
畜饮水出现困难;部分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居民用水限时限量。全区直接经
济损失高达12亿元。
1998年7月,惠民、阳信两县降特大暴雨,受灾地区一般积水深度200~300毫米,
致使141万亩农田积水,35家企业进水停产,3.8万余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2.9亿元。
1999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 降水明显偏少,全区平均降水103.3毫米,较历年同
期偏少171.5毫米, 且降水分布不均。虽大部分地块进行了浇灌,但由于长时间降水
偏少,仍对部分作物造成危害。全区受灾面积184.5万亩,重灾10.5万亩。
2000年3月1日至7月14日,全区平均降水量72.3毫米,仅为常年的34%,为有气象
记录以来的最小值,全区受旱面积达36万亩,重旱面积为13.5万亩。其中小麦受旱面
积19.5万亩,绝产1.95万亩。继春旱和初夏旱后,无棣、沾化、惠民、邹平4县7月至
8月7日出现大范围伏旱,期间各地降水不足1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