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教育设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651&run=13

一、校舍改造及教师住房建设
1978年,由于全区经济条件差,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中小学校舍年久失修。
1979年起,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以消灭“黑屋子”“土台子”为重点,以实现“一无两
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为目标的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校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发动群众,提出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广大群众慷慨解囊,捐资、集资,献
工献料,掀起“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群众办学热潮。至1987年,全区共完成投资3.15
亿元,其中国家投资624.7万元,乡镇、村投资3.03亿元,其他投资561.8万元。新建
校舍5.75万间,改建、维修2.71万间,购置课桌凳44.35万单人套,新建大门5124个,
院墙58.4万米,厕所2.2万间,95%的农村中小学实现校舍、院墙、大门、操场、厕所、
课桌凳“六配套”。1988年,进行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筹集资金1516.7万元,修建
校舍5万平方米。
1989年,行署下发《关于公办学校校舍改造的意见》,提出奋战三年、全面完成
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的目标,并明确规定十条筹资渠道。至1993年底,全区共筹
集资金1.83亿元,其中国拨投资3433.1万元,占18.77%;城乡教育费附加3247.1万元,
占17.76%;社会捐集资1.09亿元,占59.51%;学校筹资723.2万元,占3.96%。新建校
舍49.4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2万平方米,拆除旧校舍8万平方米,购置课桌凳2.4万单
人套, 建大门36个,围墙1.5万米,硬化道路18.6万平方米,修建炉渣环道运动场17
个, 开辟绿地10万平方米,设立景点183个,66处城镇学校全部实现规模、校舍、课
桌凳、操场、校园环境“五达标”,成为全省17个市地中第三个全面完成城镇学校校
舍改造任务的地区。1994年,全民动员实施“两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的校舍建设。
同年,根据全国、全省关于加快教职工住房建设的指示,把搞好教职工住房建设作为
实施“科教兴滨”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措施,全区进行以建设教
师住宅小区为主要内容的教职工住房建设。
1996年8月, 由教育、城建、计划、财政、土管五部门联合向行署呈报《关于加
快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报告》,行署批转各县市。之后,又根据省教职工住房建设
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关于加快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实施意见》。至1997年底,全
区全面实现“两基”,共投资5.2亿元,新建校舍96万平方米,其中楼房260余幢,小
学、 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3.8、4.5平方米。1998年4月,行署下发《关于进一
步加快教职工住房建设的通知》,对教职工住房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县市成立
教师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教职工住房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出
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至2000年底,全区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326.34万平方米,其中教
学及辅助用房173.03万平方米, 行政办公用房41.49万平方米,生活用房111.82万平
方米。 共完成投资2.69亿元,建成教职工住房41.95万平方米、5033套,教职工家庭
人均居住面积达12.72平方米, 成套率达90.23%,人均居住面积和成套率均超过当地
城镇居民居住水平。 共筹措社会资金8000万元,利用信贷资金1.2亿元,用于推行中
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实验室建设与教学装备
1979~1984年,地区教育局生产科研管理站每年为学校无偿配备60余万元的教学
仪器。全区大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自制、创新、改进和研制的实验教具屡次在省组
织的评选活动中获奖,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缺仪少药”的状况。1984年,地区仪器
站配合全区校舍改造工作,指导学校建设低标准的仪器室、实验室,为学校配备必备
的教学仪器,促进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1985年起,全区按照省教育厅《印发〈山东
省中学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暂行条例〉的通知》,开展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
1991年,地区教学仪器站开始为全区中小学提供物美价廉的教学器材。1994年,
地区教育局下发《关于开展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评估活动的意见》,制定详细的评
估内容、标准、方法及要求。同年,地区教学仪器站与地区教学研究室联合下发《关
于印发〈滨州地区小学教师实验教学基本功培训工作意见〉(试行)的通知》,连续三
年培训中小学实验人员共计360人, 经专业考核和实验操作考核全部合格,并颁发实
验人员合格证书,使所有的实验管理人员全部能持证上岗。同年起,地区教学仪器站
着手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备工作, 为高中和职业中专配备微机128套。至1995年
底,全区共投入建设经费1100万元,新建(或改建)中小学实验室1200间,仪器室1300
间;配备教学仪器价值1800万元,音、体、美器材价值3800万元,电教器材价值1200
万元。
1998年,地区教委会同地区物价局联合下发《关于收取学生微机、语音上机费及
管理使用办法的规定》,解决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设备经费不足及正常维修、维护的困
难。 同年8月,特聘中央教科所部分教授和学具设计者来滨州举办学具应用培训班,
对全区35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进行应用培训,各县市、乡镇也以此形式逐级培训至每
位小学数学教师,解决了“配的多,用的少,不会用”的问题。1999年,地区教委下
发《关于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工程的通知》。是年,博兴县通过省教育督导团
的验收,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地区实验教学普及县。2000年,将实验技能考试成绩纳
入全区中考总分中,进一步促进了全区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至2000年底,全区共为
学校配备微机6800套,语音设备150套(8400座) ,配备校园网络12个,“四机一幕”
(电视机、录放机、VCD机、投影机、银幕)1500套。

三、电化教育
1984年4月, 建立地区电化教育馆。1985年,地区电教馆配置高速磁带复制机一
台,小1/2、大1/2录像机6台,彩色电视机4台,电教馆开始成为全区音像教学教材复
制中心。 1986年8月,地区电教馆建立全区首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并开始利用卫星电
视教育培训全区师资。 1987年,地区电教馆配置索尼5630录像机2台,并改装为编辑
录放像机,配置摄像机两台,建成音像教材资料和教育新闻摄制中心。1988年10月,
建立7米网状卫星地面接收站, 扩大了远程教育网络。1990年,全区电教器材总值达
250万元。 电教馆制作的电视教学课参加全省评比获得一等奖,并代表山东省参加全
国专业会展播。1995年,地区电教馆配置大洋字幕机一台,开始为中国教育电视山东
台制作电视教学节目,摄制的小学《自然》电视系列教材(15集)代表山东省在全国参
加展播;完成27集《中国历史》、66集《自然》续集制作。
1996年7月, 成立地区计算机教育软件中心,建立并开通计算机教育区域网络,
与省教委电教应用网、全国幼教网、世界互联网连接,开辟了远程教育的第二条渠道;
全区建成卫星站179座。 同年,省教委确定惠民师范、博兴县实验小学、邹平县第二
实验小学为山东省电教试点学校。1997年,博兴县实验小学、博兴县第一小学被省教
委确定为山东省电教示范学校;国家教育部命名博兴县实验小学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
育技术实验学校;北镇中学、滨州市逸夫小学、邹平县一中、好生镇中学由省教委确
定为省电教试点学校。1998年,地区教委下发《关于加强电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全
面启动全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地区电教馆摄制的中学《历史》电视系列教材前12集在
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展播。
至2000年底,全区电教设备总值达7384.32万元。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253台,计
算机教育区域网络联网117户,116处学校安装教学闭路电视系统,建立96个多媒体教
室和51个电子音像设备课室,拥有1.01万台计算机和193套语音设备(1.08万座) ;全
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处,山东省电教示范学校6处,地区电教示范学校53
处;全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90%以上配备“二机一幕”(录音机、投影机、银幕),
30%的学校配备“四机一幕” 。地区电教馆摄制的小学《自然》系列电教教材被省教
委推荐到中国教育电视一台联播, 《托起明天的太阳》 《为了明天》《杏坛奇葩》
《母亲河之爱》 和三部教育先进人物专访等7部教育专题片均在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
播出,将滨州教育宣传到全国和东南亚等36个国家和地区;地区电教馆摄制的《决胜
未来看今朝》《素质教育成果展》《素质教育节目汇演》等教育专题片在省、地电视
台播出,得到国家教育部、省委和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四、图书室建设与装备
1995年3月, 地区教育局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图书室建设的通知》,对图书室
的管理、图书管理员的配备及管理、中小学图书室的装备、评估等均做了详细规定。
同年,地区图书代办站制定《滨州地区图书室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全区中小学图书
室分类达标,完全中学、重点高中、职业中专、城区初中和小学按一类标准达标,一
般高中、 职业高中、 乡镇初中和小学按二类标准达标。是年,全区中小学共有图书
381.251万册,价值1356.4万元;小学生人均7.1册,初中生人均9.35册,高中生人均
9.49册。 至1996年,通过达标验收,全区有95%的学校按要求达标验收合格。至2000
年底, 全区中小学共藏书531.97万册,价值2313.8万元;小学生人均9.3册,初中生
人均12.3册,高中生人均12.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