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教师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646&run=13

一、管理体制
1980年1月起, 地区教育局规定在全区教育系统实行教职工增减季度报告制度和
调出教师履行审批手续,各县调往外省、外地区或外系统的公办教师,须经地区教育
局研究批准。1992年,地区教育局下发《关于教师跨地区跨系统调动问题的通知》,
规定凡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实行服务期制度, 服务期为8年,并实行培养经费
补偿制度。1994年起,全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每年一次,逐步形成制度。1996年,
省教委制定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的实施办法。由此,全区对1993年12月31日以前在岗的
3.17万名教师实施过渡。1997年,地区教委下发《关于严禁系统外人员调入教育系统
任职的通知》 ,对系统外人员调入作出明确规定。同年8月,地区教委下发《关于中
小学教职工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就中小学教职工考核的范围、内容、方法及要求
作出明确规定。
1999年2月, 地委组织部、地区人事局、教委联合下发《滨州地区关于加强教师
队伍管理的几项暂行规定》,规定不论财政是否包干到乡镇,包括代课教师在内的所
有中小学教师均必须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管理,特别是教师 (包括临时
代课人员) 的录用、调动、聘任、辞退等必须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其中录用教
师, 须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地区教育部门、人事部门批准。同年8月,全区
派出4名骨干教师王广峰(滨州) 、张继兵(博兴)、刘辉(惠民)、赵元平(邹平)赴日喀
则支教。是年,全区中小学核编、定编工作开始。

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1995年起,地区教育局决定实施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1215”工程,并下发《滨
州地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1215”工程实施方案》,对学科带头人的评选、任职条
件、管理、待遇等作了规定。“1215”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到本世纪末树立起小学1000
名、初中200名、高中100名、中专50名学科带头人。至2000年底,共评选出地区教学
能手505名,学科带头人893人,地级骨干教师134人。

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三制”改革 80年代末,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经费
紧缺、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活力不足等几个方面。1988年起,全区进行以“双向选择”
为核心内容的农村中小学“三制”改革。这一改革起源于阳信县小桑乡,他们创造性
地实行了教师选择任教单位、村队选择任课教师的双向选择聘任制。阳信县人民政府
及时发现和总结其做法并在全县推广。这一改革立即引起轰动,《人民日报》《大众
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做了报道。地区在总结阳信经验、学习江苏省建湖县钟
庄乡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以校长选聘负责制、教师聘请制、教育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主
要内容的“三制”改革。1989年,全区完成第一轮改革任务。1992年,又在巩固、完
善、深化的基础上,进行以学校工资总额包干和校内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第二轮改革。
这项改革得到省政府的肯定,在全省推广,并被列为全国“八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
“五定四制”改革 1994年,地区教育局在认真总结“三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五定”基础上的“四制”改革。首
先实行“五定”:定规模、定编制、定经费、定岗位、定工作量。再推行“四制”改
革:改革领导体制,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双
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教职工聘任制;改革管理体制,实行目标管理、强化职责的岗位
责任制;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劳酬挂钩、能多能少的校内结构工资制。是年,全区比
改革前增加投入1190万元,教职工精简6341人,其中公办教师2438人,民办教师 (含
代课教师) 3903人。教师人均周课时增加4节,人均负担学生数增加5人,公用经费占
教育经费的比例由9%增加到18%,教师月增资15~90元,学历合格率提高6个百分点,
民办教师比例下降6.5个百分点。
“综合考核决定任免评聘”改革 1998年,无棣县率先在全区实行以综合考核决
定教师任免评聘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县、乡、学校分别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和
考核实施细则,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分别负责对全县学校教育干部和教职工考核。对
综合考核成绩前3%的教职工高聘一级,后3%的教职工低聘一级,连续两年低聘的教职
工待岗培训,后50%的不能参加评优;教育干部考核成绩后1/4的年内不准参加各种评
优,不能晋职称,连续两年列后两名的调离领导岗位。是年,依据考核成绩,无棣县
高聘教师99人,低聘教师100人。1999年,高聘教师124人,低聘114人,待聘9人。这
一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同年,地区教委会同地委组织部、地区人事局
下发《滨州地区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几项暂行规定》,对教职工综合考核、高职
低聘、低职高聘等提出具体要求,综合考核在全区全面推广。《中国教育报》《中国
教工》《山东教育报》等报刊均做过报道。

四、教师地位与待遇
表彰奖励 表彰优秀教师。1980年2月,全区有4名教师被省命名为模范班主任。
1981年9月10日, 全区推选出1 3名体育教师参加省优秀体育教师奖评选活动,其中4
人参加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奖评选活动。1984年,全区有27人被评选为山东省优秀班主
任,其中9名被选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同年5月,地区召开农民教育表彰大会,共表彰
农民教育先进集体40个、 先进个人10名。同年9月28日,山东省召开“园丁奖”授奖
大会,全区荣获“园丁奖” 的优秀教师10名。1985年9月10日,庆祝全国第一个教师
节, 地委、 行署对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400名优秀教师、8 0个尊师重教先
进单位及20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1986年(除1990年)起,每年教师节
期间,国家、省、地均表彰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至2000年底,全区教育系统
有全国劳模5人、省劳模9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3人,全国优秀教师189人、优秀
教育工作者13人、 优秀班主任18人;省优秀教师257人、模范班主任31人、优秀教育
工作者6人,省“园丁奖”优秀教师26人,受省表彰尊师重教先进单位4个、先进个人
2人、教书育人先进集体3个;地委、行署表彰优秀教师776人、优秀教育工作者10人、
十佳校长10人、十佳教师10人,地区“园丁奖”优秀教师50人,全区教育系统精神文
明建设先进单位19个、尊师重教先进单位90个、先进个人20人、农民教育先进集体40
个、先进个人10人;全区评出名师、名校长15名。
特殊贡献者奖励及其它待遇。1994年,第二届李信麟教育基金中小学教师奖励项
目, 全区有4名教师获此殊荣,每人奖金1000元。1995年,全区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的2人, 实行一次性发放,每人5000元。1996年,第三届李信麟教育基金中小学
教师奖励项目, 全区有4名教师获此殊荣,每人奖金1000元;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民办
教师奖, 全区有6名教师获此殊荣,其中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至2000年底,全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共7人。
特级教师评选。1979年起,在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师中评选特级教师。是年,全
区有6名中小学、师范学校教师被公布为全省第一批特级教师。1980年7月,省教育厅
公布全省特级教师167名,其中惠民地区有19名。1990年,全区有7人被评为山东省特
级教师。 1994年,全区有9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1998年,全区有12人被评为山
东省特级教师。至2000年底,全区共有特级教师53人。
发展党员和参政议政。1979年起,全区一大批优秀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些走
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岗位, 使教育系统各级领导95%以上由优秀教师提拔担
任,改变了教育领导结构的状况。各县市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师被选为人大代表
和政协委员,有的成为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或政协副主席。邹平县实验中学校长肖
爱珍被连续两次选为中国共产党全国党代表,参加了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两次全国党
代会。
生活待遇 1984年4月12日, 省教育厅、公安厅、粮食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解
决中教五级、 小教三级以上教师家庭“农转非”问题。是年,全区有320户、1011人
办理了农转非手续。1991年,地区下发《关于退休公办教师增发退休补贴费的通知》,
规定对满30年教龄的公办退休教师的退休补贴费,在省规定的标准上再提高5%,适用
范围为普通中小学、普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以及地、县教研室教学研究人
员。1996年,地区人事局、教育局、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提高任教三十年的中小学
教师退休待遇问题的通知》,规定对符合范围及条件的中小学教师其退休金按100%发
给。 1998年5月,省人事厅、教委、财政厅联合发文,对连续从事教学工作满二十五
年的女教师退休待遇问题重新作出规定,符合条件的女教师其退休金按原工资的100%
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