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出口商品收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526&run=13

一、外贸收购
1978年, 全区有6个地直外贸公司和12个县外贸公司,按照省外贸局和省各进出口分
公司下达的收购计划,扶持外贸商品生产,组织收购和调拨,为省各进出口分公司组
织出口货源。是年,全区外贸收购总额为3820万元。1983年起,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的不断深化,全区粮棉丰产,副业发展加快,为出口收购增加了大量资源。全区出
口商品收购实行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打破行政区划,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
流通,实行直接收购,减少环节,促进了出口收购。1985年起,国家经济形势日趋好
转,全区外贸收购总额迅速增长。1986~1990年,全区外贸专业公司增加,新成立外
贸粮油支公司和外贸纺织支公司,充分发挥全区农业和纺织资源优势,扩大出口收购。
1988年起,全区外贸公司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外贸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收购保持持续增长。
1992年起,省外贸与地、县外贸脱钩,各地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体制,
结束了外贸长期统负盈亏的计划管理体制,外贸收购逐级上交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生
产企业与省公司逐步建立直接供货关系,供货渠道日益多样化,自营进出口开始起步,
由此引起外贸收购额下滑。是年,全区生产企业直接为省公司供货,由于减少了中间
环节,增加了企业经营效益,生产企业直接供货数量迅速增加,全区社会出口量大幅
增长。1995年起,工业企业和三资企业迅速崛起,推动外经贸发展加快,社会出口每
年均净增5亿元左右。 1999年,外贸收购这种传统经营方式基本消失。2000年,全区
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8亿美元。

二、出口供货商品结构
1978年,全区出口供货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农产品为主,占90%左右,工业制成品所占
比重很小,全区出口商品有8大类(粮油、食品、土产、畜产、工艺、抽纱、机械、纺
织品) 。1979年起,外贸收购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经营,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
化,工贸结合、以进养出的多种经营形式逐步形成。在不断巩固发展农村土特产品的
同时,积极开辟新的出口货源,尤其是工艺品出口得到空前发展。至1981年,全区出
口收购总额达7300万元,其中工艺品收购额达2559万元,占收购总额的35%。1981~
1987年,全区因地制宜,不断加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立足当地优势,在资金、
物资、引进良种、种苗、原料、技术设备、产地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期间发放
扶持周转金63万多元, 扶持生产费70.22万元,扶持化肥3.76万吨,木材1.11万立方
米,钢材1826.1吨,利用中央、地方外汇791.27万美元,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生产设
备577台(套) 。先后建立山药、辣椒干、红麻、苜蓿、香菜籽、山羊板皮、长毛兔、
肉食兔、菜牛等农副产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对丰富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出口收购额
起到了积极作用。至1984年,全区承担出口商品生产的厂家发展到235处,10大类(粮
油、食品、土产、畜产、工艺、抽纱、机械、纺织品、化工、轻工) ,90多个商品品
种,增加了不锈钢餐具、饲料、化工产品等品种,形成以肉制品、棉花、纺织品、饲
料、草柳苇蜡制品为主的出口商品收购体系。工业品出口收购有较快增长,所占比重
明显增加。
1988年起,全区外经贸系统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外贸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调动了广大外贸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外贸收购工作持续发展。至1993年,全
区出口收购发展到20大类(新增饲料、中药材、陶瓷、金属、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
250个品种。1994年起,外贸出口收购逐年萎缩,出口产品经营机制转变为社会出口,
生产企业直接为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如省直外贸公司等)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