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新技术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289&run=13

一、农技推广体系
1978年, 县、公社农技站健全,每社一站。1985年,全区共有县级站9处,乡镇
站114处, 农技人员基本齐全,能保证正常业务的开展。1993年10月,县、乡机构改
革,农技推广体系受到冲击,一些乡镇农技站出现一人站和空白站。1995年,重新加
强农业三站 (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 建设。至1996年,农技推广体系得到恢复。
1986~2000年, 全区共承担实施各类农业科技项目36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奖1项,获部、省、地区农牧渔业丰收奖140项,获省、地区科技进步、星火奖223项。
共增产粮食180万吨,皮棉14.8万吨,蔬菜18.4万吨,新增产值24亿元。至2000年底,
全区有农技推广机构281个, 从业人员2296人,专业技术人员1278人,乡级技术人员
833人, 农民技术人员1.25万人,科技示范户4.78万个,社区服务组织5375个。基本
形成以地级为龙头,县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级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网
络。

二、科研项目实施及科技成果推广
小麦、玉米新品种区域化种植开发 1990年,由地区科委下达,地区种子管理站
和邹平、 惠民、博兴、滨州、阳信、无棣六县市种子管理站承担。引进小麦新品种
133个, 筛选出小麦新品系7个;引进玉米新组合86个,筛选出6个,在开发区大面积
推广。至1992年,小麦新品种区域化种植开发322.5万亩,建良种繁育基地32.22万亩;
玉米新品种区域化种植321.1万亩, 玉米杂交制种9.46万亩。项目区新增产值7990.2
万元,增加经济效益9095.2万元。1993年,获省星火三等奖。
滨州渤海湾区东亚飞蝗生态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1992年,由地区植保站、无棣
县植保站和沾化县植保站共同承担,属自选项目。1996年完成。主要研究成果有科学
划分三种生态类型区;查清飞蝗天敌81种;明确芦苇高度、密度与蝗虫发生的相关性
及天敌优势类群与春季越冬卵期的利用指标;实施生态控制技术138.25万亩,三年共
减少化防面积41万亩,获纯效益5813.44万元。1997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万亩蔬菜优质丰产综合技术推广 1996年,由省农业厅丰收办公室安排的全国农
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地区农业局、地区蔬菜办、无棣县农业局和农技站共同承担。
至1998年, 超额完成计划指标,发展蔬菜面积1.1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2300亩,中
小拱棚2000亩, 露地蔬菜6800亩;平均单产3850公斤,三年平均增产850.5公斤,增
产率为28.3%; 新增产值1496万元, 纯效益748万元。同年,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
1999年,获地区星火一等奖。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1996年,由地区农技站、沾化县农技站和邹平县农技站
共同承担,主要是选用良种,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增施有机肥,实施配方施肥;控
制基本苗,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加强田间管理,促进个体发育。至1998年,实现大
面积亩产500公斤,小面积超高产600公斤,确立了鲁北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小麦高产示
范样板。共推广176.1万亩,平均单产486.3公斤,比示范前平均亩增84.8公斤;共增
产小麦1.27亿公斤,纯增产值1.46亿元,经济效益1.01亿元。1999年,获省星火二等
奖,获地区星火一等奖。
特大猴头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1993年,由省科委下达项目,地区食用菌开
发中心、省农科院和地区农科所共同承担。1996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至1997
年,总结出一套科学实用的特大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生物效率达300.5%,在大
面积栽培中达250%以上,较前(以90%计)提高160%;单体均重1500克,是常规栽培(以
75克计)的19倍。完成投料6870吨,实现效益6300多万元。

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
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1985年引进推广。精播技术适用于高产麦田,技
术要点是培肥地力;选用株型紧凑、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率高、抗倒抗病抗逆性
好的优良品种; 适期播种,适宜播量,要求每亩基本苗数8~12万,成穗40~50万;
施足底肥、重施磷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微肥;控制多余分蘖、建立合理群体结构;
重施起身拔节肥水,重视挑旗水,浇好扬花灌浆水。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中等
肥力麦田,技术要点是“八改二坚持”。八改:改大播量为合理播量,要求每亩基本
苗数13~18万;改小行距为大行距(20~23厘米);改耧播为机播;改早播晚播为适期
播种;改浅耕为适当深耕;改劣种、混杂种为良种、纯种;改单一防治地下害虫为综
合防治病虫害;改田间管理一促到底为有促有控、促控结合。二坚持:坚持以农家肥
为主、化肥为辅,施足底肥,氮磷钾配合,补施微肥,重视秸秆还田,提倡分层施肥;
坚持造墒播种,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保证全苗,培育壮苗。
晚茬麦栽培技术 80年代末,在推行麦棉两熟、晚茬麦面积增加的形势下产生,
分为四补一促栽培技术和独秆麦栽培技术。“四补一促”,即增施肥料,以肥补晚;
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加大播种量,以密补晚;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以肥
水为中心,促控结合,达到穗足穗大。独秆麦适用于有水浇条件的麦田,主要特点是
依靠主茎成穗,技术要点是确定适宜播种量,把握基本苗数相当或略低于种植品种的
适宜亩穗数,靠苗补穗;适当缩小行距,一般为10~15厘米;底肥施足有机肥、重磷
轻氮;起身拔节期不施肥不浇水,进行蹲苗;控制浇水时间和次数,一般情况下春季
第一水延迟至旗叶露尖时结合追肥进行,全生育期浇水2~3次。
玉米套种技术 麦套玉米始于70年代,前期发展缓慢。1986年,推广紧凑型玉米
杂交种后发展较快。技术要点是种麦时预留玉米套种行;选用中晚熟紧凑型玉米杂交
种;适期套种,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进行;增加种植密度,大穗型品种定苗4500株,
实数不少于4000株,小穗型品种定苗5000株,实数不少于4500株;拔除弱小苗,以提
高群体整齐度;适当晚收。
两薯(甘薯、马铃薯) 脱毒技术 由省农科院引进。1996年3月,邹平县成立两薯
脱毒研究所,建成组培室一处,冬暖大棚两个,原种田生产繁育田30多亩。主要进行
零代苗切断繁殖,引进原种薯(苗),繁育原种薯和生产种薯,单叶节速繁技术试验成
功。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981年, 在惠民、邹平两县试验成功。1982年,种植2
万亩。1983年,境内全面推广,逐步普及。技术要点是覆盖方式多采用起垄双行根区
覆盖;播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先播种后盖膜或先盖膜后播种(打孔点播);膜下使用
除草剂;及时放苗堵孔;适时揭膜,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棉花开花前揭膜,并结合追
肥进行根区培土;高产田附以摘早蕾技术,即6月底前摘除6月20日以前现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