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建置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28&run=13

境内早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聚居。商朝为蒲姑国 (又名薄姑,
治所在今博兴县境内)地。西周灭蒲姑以后为齐国地,直至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全境分属齐郡和济北郡。
西汉境内置千乘郡,隶属青州,领地为处于今高青县、博兴县及滨州市境内的东
邹(东汉废)、高苑、建信(东汉废)、千乘、狄县、博昌、乐安、高昌(东汉废)、湿沃
(又名漯沃,东汉废) 9县和被阳侯国(东汉废);其余境域分属青州济南郡、齐郡、平
原郡及幽州渤海郡。
东汉公元60年(永平三年)改千乘郡为千乘国,翌年复为郡。公元79年(建初四年)
又改为国。公元95年(永元七年) 改千乘国为乐安国,徙治临济城(今高青县花沟) 。
146年(质帝元年) 改国为郡,隶属青州,领地为处于今高青县、博兴县和滨州市境内
的高苑、临济(狄县改置) 、博昌、乐安、利县(原隶齐郡)、千乘6县;其余境域分属
青州济南郡、平原郡与冀州渤海郡。汉末,境内置乐陵郡,治厌次 (今阳信县雷家乡
境内),隶属青州,处于今惠民、阳信、无棣3县境内的原属平原郡、渤海郡的厌次县、
阳信县改属乐陵郡。
魏晋魏初,改乐安郡为乐安国,西晋复为乐安郡,徙治高苑(今邹平县苑城),隶
属青州,领地为处于今博兴、高青及邹平县北部的博昌县、利县、临济县、东朝阳县
(原隶济南郡)。魏初,改乐陵郡为乐陵国,西晋末复为郡,治厌次,改属冀州,领厌
次县、湿沃县(魏初复置)、阳信县和今境以外的乐陵县、新安县。
南北朝初期,境内今黄河以北为魏治,黄河以南为宋地,后统属北魏。
南朝宋,乐安郡徙治今东营市广饶县境。武帝时,于梁邹故城(今邹平县旧口村)
侨置平原郡。文帝时,乐陵郡侨置今博兴县。孝武帝时,于被阳故城(今高青县高城)
侨置渤海郡,于今邹平县长山镇侨置广川郡。平原、乐陵、渤海、广川郡均隶属侨冀
州。
境域统属北魏后,平原郡改为东平原郡,与广川郡一起改属齐州;渤海郡改属青
州;乐陵郡徙治今德州市乐陵县境,湿沃县、厌次县、阳信县仍属乐陵郡。
556年(北齐天保七年) 废渤海郡、广川郡,东平原郡徙治广川郡城,隶属齐州,
领地为处于今邹平县境内的武强县、平原县、临济县。其余境域分属青州乐安郡和沧
州乐陵郡。
隋朝583年(开皇三年)废东平原郡、乐陵郡,置渤海郡,与阳信县同治马岭城(今
惠民县何坊乡境内) 。586年(开皇六年),废渤海郡置棣州。606年(大业二年)改棣州
为沧州,翌年废沧州置渤海郡,仍治马岭城,领地为处于今阳信、无棣、惠民、滨州、
博兴境内的阳信、无棣(隋置县)、厌次、蒲台(隋置县)及本志记述境域以外的乐陵、
盐山、南皮、清池、饶安9县。其余境域分属青州齐郡、北海郡。
唐朝621年(武德四年) 废渤海郡,复置棣州。625年(武德八年) 废棣州入沧州。
643年(贞观十七年)又置棣州于厌次县。742年(天宝元年)改棣州为乐安郡。760年(上
元元年) 复为棣州,领地为处于今惠民、阳信、滨州境内的厌次、阳信、蒲台、渤海
(唐置县)和今济南市的商河5县。
五代907年(后梁开平元年) 棣州徙治小新城(今惠民县清河镇一带)。956年(周显
德三年)割棣州之渤海、蒲台两县置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地)。余袭唐制。
宋朝棣州、滨州改属河北东路。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 棣州徙治八方寺(今惠民
县城西北) ,1110年(大观四年)前后徙治今惠民城,领县未变。滨州领地为处于今滨
州市与沾化县境内的渤海(蒲台县省入渤海)、招安(宋置县)两县,其余境域隶属与唐
朝同。
金棣州、滨州改属山东东路。棣州领县同宋,滨州领渤海、蒲台(金复置)、沾化
(招安县改)3县。其余境域分属益都府、淄州及沧州。
元朝棣州、滨州改属济南路。棣州领厌次、阳信、无棣、商河县;滨州领渤海、
沾化、利津(今属东营市,下同)县。其余境域分属济南路、益都路、般阳路、河间路。
蒲台县改属般阳路。
明朝永乐初年改棣州为乐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隶属济南
府,领境内阳信、海丰(今无棣县)和今乐陵、商河县。滨州(渤海县废入州)隶属济南
府,领蒲台、沾化和利津县。其余境域分属济南府、青州府。
清朝清初袭明制。1724年(雍正二年),武定州、滨州升为山东省布政使司直隶州,
领县袭明制。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滨州降为散州,隶属武定府,
置惠民县为武定府附郭县,武定府领滨州和惠民、阳信、海丰、沾化、蒲台、青城以
及乐陵、利津、商河共1州9县。余袭明制。
中华民国1913年废武定府,滨州改为滨县。山东省置四道,境内各县均属岱北道。
1914年改岱北道为济南道,境内各县隶属济南道。1925年10月置武定道,治惠民,境
内惠民、阳信、无棣、沾化、滨县、蒲台县隶属武定道。其余境域分属济南道、淄青
道。
1928年废道制,各县直隶于省。1936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设第五行政督察
区,专员公署驻惠民县城,辖11县。境内惠民、阳信、滨县、邹平、长山县隶属第五
行政区,其余各县仍直隶于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境内逐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和日伪统治三种建置并存的局
面。 12月27日,日军侵占济南,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省内流亡,于1938年9月29日进
驻惠民县,在惠民成立鲁北行署。此后全省划为17个行政督察区。境内各县分属鲁北
行署的第五、十、十二、十四专署。其中,无棣、沾化两县属第五行政区,滨县、惠
民、阳信、邹平、长山县属第十行政区,齐东县属第十二行政区,博兴、蒲台两县属
第十四行政区。1945年10月全境解放以后,国民党原在境内的地方行政机关先后流亡
淄博、 济南,行政建置实际上名存实亡。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国民党统治彻底
结束。
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全区的抗日斗争,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步建立了清河区和
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根据1941年4月山东省战工会《关于全省行政区域划分的决定》,
境内的惠民、阳信、无棣县隶属冀鲁边区,其余各县隶属清河区。
1944年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行政区,党政机关驻阳信县何坊村(今
属惠民县),辖6个专区。境内惠民、阳信、无棣县属三专区,沾化、滨县、蒲台县属
四专区,博兴县属五专区,邹平、耀南(长山县) 、齐东县属六专区。1945年9月,置
惠民市,治惠民城,属三专区,渤海区党、政、军机关移驻惠民城。1945年10月,渤
海区原辖6个专区合并为4个,全区分属三、四专区。其中,邹平、耀南、齐东、博兴
县属三专区, 惠民市和惠民、阳信、无棣、沾化、滨县、蒲台县属四专区。1948年3
月,在无棣、沾化两县北部建立海滨县,属四专区;4月,撤销惠民市。1949年6月,
三、四专区分别改为清河专区和垦利专区,境内各县隶属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5月, 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决定,撤销渤海行政区,
对原辖专区进行调整,建立惠民专区,党政机关驻惠民县城,辖惠民、阳信、无棣、
沾化、滨县、蒲台、博兴、高青、齐东、利津、垦利、广饶共12县。
1950年10月27日,根据中央政务院统一规定,惠民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山东
省人民政府惠民区专员公署。1952年10月,惠民专区领导机关迁驻滨县北镇新建城区。
1958年10月30日,中共山东省委通知,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专区
领导机关迁驻张店。 1961年1月,撤销淄博专区,复置惠民专区,专区领导机关迁回
滨县北镇。
1967年2月27日,中共惠民地委与惠民专署被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替代。1971年6
月5日,重建中共惠民地委。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惠民地区行政
公署。1982年8月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滨州市(县级)。1984年,为与滨州市统一地名,
惠民地区党政机关驻地北镇改为滨州。 1992年3月,为使地区与驻地名称统一,惠民
地区改名为滨州地区。
2000年6月10日, 国务院批准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县级
滨州市改为滨州市滨城区。2000年12月16日,中共滨州市委、市纪委举行揭牌仪式,
同日, 滨城区揭牌。2001年1月16日,新成立的滨州市人民政府揭牌。全市辖滨城、
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共1区6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