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278&run=13

1978年,全区粮食总产144.63万吨, 棉花总产1.36万吨,农业总产值4.7亿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54元。1979~1984年,是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突破阶段,全区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除高度集中的
人民公社体制,突破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改变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促进
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多种经济成分的起步发展。 1979年春,高青县有40个大队、
100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 其它县的个别单位也自发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联
产到组、包产到劳等生产责任制形式。同年春起,地委、行署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
农业发展的指示, 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至年底,全区80%的核算单位初步实
行生产责任制。1983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全区除个别
原来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经济项目较多、管理水平适应统一经营的单位实行专业承包
外,其余全部实行大包干。 是年,全区实行大包干的村队达99.8%,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形式基本稳固下来。1980~1984年,全区持续大发“棉花财”的“植棉热”空前
高涨,推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1985~1991年,是以建立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为主要特征的改革配套阶段,全区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
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打破农业徘徊,大力发展林、牧、渔业
及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区各级各部门把强化社会化服务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动
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突出进行科技、农机、购销三大服务体系建设,农、林、
牧、渔、农机、水利等部门和一些涉农单位的一大批为农服务实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
起来。1985年,地委、行署根据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需要,提出“稳增粮,大上棉,
努力扩大经济田,林牧渔业搞突破,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大发展”的农村经济工作指
导思想。各地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狠抓林牧渔业生产,广开多种经营门路,
大上企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年底至1986年,针对农村家庭经营层次发展快、
集体统一经营薄弱、出现大量“空壳村”的问题,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化统一的
功能入手, 全区进行农村财务清理整顿,查清集体家底,健全财务制度,加强合作经
济内部的经营管理,利用清理出来的资金兴办服务事业或新上一批工副业项目,促进
了合作经济的完善和发展。1987年,按照中共中央和省政府要求,针对农村承包合同
中存在的问题,对以土地为重点的农村各项承包合同陆续进行签订和完善。同年,在
全区农村财务清理整顿全面结束后,逐步展开作为农村合作经济资金融通重要渠道的
农村合作基金会建设。 1989年3月,地区农业委员会建立,为县级行政单位,主要职
能是贯彻各级有关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实施全区农村经济的部署,协调管
理有关农村的重要活动。同年,邹平县被省列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推
动了县域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为全区和全省探索了路子。各地农民自发形成
一大批个体、联体服务组织,围绕某项产业,开展自我服务。全区建立各级各类农村
社会化服务组织3.46万个,其中国家有关部门设在各级的经济技术服务组织1750个,
乡、 村两级集体服务组织1.19万个,农民个体或联体自我服务组织2.1万个。全区建
成邹平、惠民、滨州、无棣4个棉花基地县市,惠民、邹平2个粮食基地县,全区六县
一市全部跨入全国产棉百强县之列。
1992~1996年,是以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的改革创新阶段,全区大
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教兴农和市场体系建设不断
加强,奔小康成为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1992年,全区贯彻省政府《关于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效
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开发为重点,按产业化管理,依靠龙头
带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市场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南治山,北治滩,集约经营
突中间,立体开发求实效,区域经济抓重点”的总体思路。地、县市制定出台一系列
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两眼盯着市场转,生产跟着需求变,按照
市场价格算效益、定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调结构、定规模”的新局面。在发展“两高
一优”农业的同时,各地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思路,确立主
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积极发展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和贸工农一体化
经营,农业产业化得到较快发展。按照“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生产,生产面向市
场,政策保护扶持”的要求,狠抓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收到了建一处市场、活一片
经济、富一方群众的良好效应。1996年11月,地区农业委员会更名为行署农业办公室。
至是年, 全区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到330余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58处,期货
贸易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得到加强。
1997~2000年,是以推进全面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改革深化阶段,全区农产品供
求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发挥区
域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农业和农村
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经济步入
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发展新时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和农村经
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开始起步,且开局较好。种植业中大宗农作物调整的力度较大,优
质农产品发展迅速。粮、棉等主要作物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优质专用小麦和
玉米、水果“高接换种”、冬枣种植、无公害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开发进程加快。畜禽
养殖结构有所改善,牧草开发势头强劲,畜牧业已逐步走上节粮型道路。水产品中养
殖产品比重有较大提高,名优特新产品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多种经营进行以提高经
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良好效果。200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
实现109.77亿元,农业增加值61.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5元,粮食总产222.82万吨,
棉花总产6.89万吨, 肉类总产18.3万吨,水产品产量21.53万吨。全区“九五”期间实
现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买方市场
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