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地方行政机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124&run=13

1978年,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地区行政公署。是年,全区人口516.58万人。社会总产
值18.6亿元,国民收入8.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元。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项事业进入全面
发展时期。1979年春,高青县花沟公社40个生产大队在全区率先实行包产到户。1980
年起,以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和包工包产、联产计酬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区
农村普遍推行。
1981年1月, 境内各县先后撤销县革委会,建立县人民政府。1983年底起,全区
撤销人民公社及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加强农村基层
政权建设,发展农村经济。1984年10月,全区对企业领导机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全
面改革。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实行简政放权,将机构设置、劳动和管理权力下放
到企业,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在流通体制方面,进行“三
多一少”(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改革;财政体制方面,
先后实行收支包干,“分灶吃饭”;物价体制方面,实行国家定价、企业定价和自由
定价相结合的作价方式,放开小商品价格,允许部分产品实行浮动价格;金融体制方
面,对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工资制度方面,先后恢复计件工资和
奖金制度,取消奖金封顶办法,部分企业试行职务工资、浮动工资和岗位津贴,初步
改变吃国家“大锅饭”的状况,乡镇企业出现勃勃生机。
1986年起,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农业经济空前高涨之后,全区农村
改革开始转向摆脱长期统购统派的流通垄断格局,畜产品、林果产品市场开始松动,
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发展势头强劲。全区把“科教兴农”战略作为振兴农业和农村
经济的关键性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农业化、
集约化和现代化进程。1987年,全区开始在国营企业中全面推行承包制和租赁制,大
中型企业以承包制为主, 小型企业则较多地实行租赁制。1988年3月,全区确定“七
五”期间建设无棣百万亩枣农生产基地等 (无棣金丝小枣、阳信鸭梨、沾化冬枣、邹
平张高水杏、惠民短枝红富士、桑蚕)六大经济林基地。至同年4月,全区县以上工业
企业承包210家,占企业总数的82%;流通企业承包350家,占总数的85%;流通小门店
承包、 租赁90%以上。全区工业结构日趋合理,纺织、化工、机械、食品成为四大支
柱产业,并培养出一批当家企业。1989~1991年,全区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
序的大背景下,以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为重点的改革得以深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的指导思想逐步确立。
1992年起,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鼓舞下,全区各级政府解放思
想,更新观念,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下放权力,逐步实现
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以行政手段向以经济手段管理为主、由长官意志向依法行
政、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同年,机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共撤并行
政事业机构415个,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384个,精简行政人员125‘9人,减少财政拨
款事业人员1976人。县级商、粮、供、外贸、物资等部门逐步退出政府序列,组建企
业集团。是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1993年,全区确定实施以滨
州港、德龙铁路滨州段、小开河引黄工程、鲁北化工总厂放大工程和滨州电厂建设为
内容的五大兴滨工程。是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57亿元,提前7年实现国内生
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工农业总产值达139.81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
90.3亿元。全区开始由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向工业地区过渡,由自给自足经济向
现代化经济过渡。1994年,全区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以提高效益为中
心,农业抓“龙头”企业,工业抓组建企业集团,集中力量实施“4216”计划(建设4
个基地、2个工业城和16个企业集团)。1995年,全区继续全面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企业改革,改善企业管理,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
事效率,形成重视管理、讲求效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是年,全
区2031户县属和乡镇办企业中, 有877户进行改制;全区发展企业集团36家,核心层
和紧密层企业293家。
1996年1月1日起,全区实施第二预算管理制度,把行政收费、罚款和各项基金收
支活动统一纳入地方财政收支计划,集中到财政第二预算专户统一管理。1月4日,行
署制定《滨州地区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确定实施公务员制度。是年,全区确
定实施“工业兴区”战略,农村经济则以奔小康为主线,以推广名优特稀和优质高产
高效品种为重点,开始农业结构第三次调整。1997年11月,全区机构改革和推行公务
员制度工作完成,全区共有1.03万人参加公务员过渡考试,有1.02万人参加过渡考核,
有31个地直部门、7个县市的189个行政部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是年,全区国内生产
总值实现第三个翻番。 1998年5月起,全区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确定在稳定已有的
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延长承包期30年。是年,全区把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1999年,行署确定实施人才开发、新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社会稳定等“六大工程”,构筑跨世纪发展的支撑条件。是年,产业结构
比调整为25.2∶46.1∶28.7,实现“二三一”型的历史性转变,多项指标位于全省前
列;企业改革工作取得突破,全区1762家乡及乡以上企业改制1571家,改制面达89%;
全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8家,其中上市1家,定向募集13家,发起公司4家,股本总额
达11亿元。
2000年3月14日, 全区确定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
市场,全力推动全区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大财团的战略性合作,加快形成全球性投资
市场和全球性产权结构多元化。同年11月29日,全区确定全面实施追赶战略,把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紧紧抓住“两个增加” (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
“三个提高”(提高效益、经济运行质量、企业竞争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
新,综合发挥市场的引导力、开放的带动力、科技的推动力、政府的调控力,加快经
济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经营国际化、知识资本化、产权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构
筑滨州经济发展新高地, 全面提高经济实力和整体素质。 是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
27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76.8亿元,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9.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
存款年末余额130.79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525元,农民人均收入24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