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工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2&rec=111&run=13

1978年,地区总工会改为山东省总工会惠民地区办事处,正县级。全区工会组织
工作基本处于待恢复状态。1979年7月28日,地委批准设立地直工会。至1980年4月,
全区县级总工会先后建立。1985年5月1日,全区第一个旱冰场在地区工人俱乐部落成。
是年,地区工会组织的女子自行车队在全国第二届职工运动会自行车比赛中,获女子
团体冠军。1987年,地区工会在全区组织开展“振兴惠民,建功立业活动”,号召全
区职工投身于“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1988年,一些困难企业出现
一大批生活面临困难的下岗职工,为稳定职工队伍,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地区工会开
始每年筹措部分资金, 向困难职工发放救济金。1989年9月,地区工会女职工委员会
成立。1990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
的通知》,加强行业工会组织建设,地区编委同意在地委、行署17个直属局建立机关
工会。1998年,工会组织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 (民
主管理、集体合同和职工自我保障机制) ,重点做好工会代表职工与行政签订集体合
同、 加强职代会建设和建立送温暖工程等工作。是年,全区共实现签订集体合同666
家。1999年,地委、行署两办转发地区工会等单位《关于在全区国有、集体企业推行
厂务公开制度的意见》。至2000年底,全区建立基层工会1510个,建立工会组织的基
层单位职工24.47万人, 其中女职工10.27万人; 工会会员21.07万人, 其中女会员
8.63万人; 基层单位专职工会干部747人;全区累计筹措资金1825.8万元,对全区企
事业单位中6.76万名(人次)困难职工进行救济。

一、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
1980年4月, 全区基层工会组织1337个,会员88781人,其中女会员22843人。是
年,全区县级总工会先后召开工会会员大会,选出工会委员294人,常委114人,正副
主席27人,配备专职工会干部79人。1984年,全区各级工会努力建设“职工之家”,
159个基层工会建成合格“职工之家”。至1986年,全区建成“职工之家”831个,其
中3个单位被省总工会命名为“先进职工之家”。1988年,全区工会办职工中专2处,
年末在校学生500人。1989年9月,地区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成立,主要职能是在企业根
据女职工特点,做好女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1988~1989年,全区工会兴办经济
实体17处,从业人员44人,其中包括待业子女和困难职工家属11人,企业富余人员18
人,两年收入73.8万元,上缴税金22万元。1990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
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加强行业工会组织建设,地区编委同
意在地委、行署17个直属局建立机关工会。是年,地区化工、纺织、重工、卫生、水
利、教育、建委、银行系统建立起机关工会和系统工会。
1997年,地区工会根据《工会法》与地委组织部、外经委、乡镇企业局、工商局、
劳动局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加快新经济组织工会组建步伐和加强工会工作的意见》,
对条件成熟的外资或私营企业进行建工会试点。 是年,全区合资企业建工会119家;
乡镇企业建工会199家; 私营企业建工会43家。1998年,为切实保障工会在企业中参
政议政地位, 全区企业工会以工会主席身份进入董事会的有27家; 有32名工会主席
(副主席) 进入企业监事会;有389名工会主席兼任企业其他领导职务。外商投资企业
建工会121家,乡镇企业建工会110家,私营企业建工会222家,全区107个乡镇建立起
工会工作委员会, 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建女工委76个,乡镇企业建女工委43个。178个
基层工会取得社团法人资格。1999年10月,地委召开由各县市分管书记、工会主席、
系统和大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新经济组织和改制企业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要求努
力做好基层工会巩固、整顿和重建工作,坚决防止和纠正少数企业随意撤销或合并工
会组织的错误做法,及时督导魏棉、华润、京恋、金利地毯等38家改制企业重建工会
组织。 至2000年底, 全区共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510个,建立工会组织单位职工总数
24.47万人, 其中女职工10.07万人;会员总数21.07万人,其中女会员8.63万人。各
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工会工作委员会,建会率100%。

全区工会组织情况表
单位:个、人
┌──┬─────┬───┬───┬────┬────┐
│年度│基层工会数│职工数│会员数│女职工数│女会员数│
├──┼─────┼───┼───┼────┼────┤
│1980│1337 │115890│88781 │30258 │22843 │
├──┼─────┼───┼───┼────┼────┤
│1981│1367 │132453│97518 │35595 │26338 │
├──┼─────┼───┼───┼────┼────┤
│1982│1371 │136953│104600│38472 │29632 │
├──┼─────┼───┼───┼────┼────┤
│1983│926 │101759│80413 │29107 │23181 │
├──┼─────┼───┼───┼────┼────┤
│1984│962 │138442│88434 │31228 │25612 │
├──┼─────┼───┼───┼────┼────┤
│1985│1004 │112500│95473 │3346 │27756 │
├──┼─────┼───┼───┼────┼────┤
│1986│1038 │120985│103446│37540 │31378 │
├──┼─────┼───┼───┼────┼────┤
│1987│1079 │131537│112388│40970 │34891 │
├──┼─────┼───┼───┼────┼────┤
│1988│1054 │142211│122101│48111 │39297 │
├──┼─────┼───┼───┼────┼────┤
│1989│1030 │14776 │124400│ │ │
├──┼─────┼───┼───┼────┼────┤
│1990│ │ │ │ │ │
├──┼─────┼───┼───┼────┼────┤
│1991│996 │157709│138094│58639 │51124 │
├──┼─────┼───┼───┼────┼────┤
│1992│1004 │162394│122764│62236 │47872 │
├──┼─────┼───┼───┼────┼────┤
│1993│1021 │159174│138841│62195 │51978 │
├──┼─────┼───┼───┼────┼────┤
│1994│1095 │171982│144357│69189 │55112 │
├──┼─────┼───┼───┼────┼────┤
│1995│1147 │188336│152366│78791 │61000 │
├──┼─────┼───┼───┼────┼────┤
│1996│1136 │197241│163711│88492 │7255 │
├──┼─────┼───┼───┼────┼────┤
│1997│1108 │201006│174483│83990 │72620 │
├──┼─────┼───┼───┼────┼────┤
│1998│1090 │202410│172106│85103 │72996 │
├──┼─────┼───┼───┼────┼────┤
│1999│1096 │208345│171247│85447 │71811 │
├──┼─────┼───┼───┼────┼────┤
│2000│1510 │244674│210698│102707 │86327 │
└──┴─────┴───┴───┴────┴────┘
注:1990年未统计。

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979~1980年,是全区工会恢复时期,由于全区企业实行计划生产、计划分配,
统一职工收入,职工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职工合法权益问题表现不突出,工会维权
职能主要体现在职工福利方面的监督检查。 1982年,全区工会系统组织600多人,历
时一年, 在全区企业中开展职工后勤大检查,检查企业362个,全区95个单位被评为
职工后勤先进集体。1986年,根据全区企业职工后勤工作薄弱环节,地区工会组织实
施县际“五小”(小食堂、托儿所、医务室、浴池、宿舍)后勤竞赛。是年,新增托儿
所23处,医务室33处,浴池30处,职工宿舍38处,职工就餐难、喝水难、就医难、子
女入托难得到一定缓解。至1987年,全区企业兴办“五小”集体福利设施2700多项。
1988年, 全区建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207个,劳动保护专职干部99人。建立职
工互助储金会571个,储金额201万元。
1990年,以滨州毛纺厂为试点,全区企业推行企业内部分配公开,职工能知道当
班产量、产值和提取工资额,全厂公开月收支报表,在分配上职工明白、干部清白。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地区工会立即制定学习、宣传、贯彻意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层层部署,并购买录像
带在全区巡回播放。 同年10月,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咨询日活动,设咨询点300个,
发放资料40000份。 在全区开展《劳动法》知识竞赛,有10万职工踊跃参加,参赛率
达80%。
1996年,省级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山东活塞厂、滨州印染集团,为维护职工群
众的合法权益,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随后,41家嫁接型外商投资企业、49家实行
双保 (工会代表职工保证完成厂方下达的生产任务,厂方保证兑现对职工的资金、福
利。)合同企业也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至年底,全区签订集体合同企业337
家,其中私营企业2家,乡镇企业4家。1998年,中国工会十三大和省总工会十一大会
议要求:工会组织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履行维
权职能。是年,劳动调解组织765个,占应建数的98.8%;工会劳动法律法规监督组织
421个, 工会法律服务机构6个。 县以上工会处理职工劳动争议举报79件,来信来访
274件,调处256件。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地区工会下发《促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意见》,要求全区各级工会为下岗职工再就业铺路搭桥,
工会系统当年安置下岗职工4200人。 2000年,全区签订集体合同842家,其中外资企
业104家, 私营企业173家,乡镇企业78家。全区工会处理来信来访89件,结案率90%
以上。

三、民主管理
1981年7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全国总工会、国家经委、中央组织部联合制
定的《国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同年9月4日,为贯彻《条例》精神,地委、
行署召开各部门、 大企业、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千人大会,会期6天,参会人员
1019人,会议要求加大民主管理工作力度,实现职代会制度规范化。地委、行署专门
下发了《关于加强民主管理, 进一步落实职代会制度的意见》。1984年9月,为落实
地委、行署关于加强民主管理工作意见,全区工会组织民主管理大检查,发现已建职
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企业中,按时开会的有174个,占41%,有53个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
制度不合格,占12.5%。
1988年,工会参与企业租赁承包工作,结合《山东省实施企业法,加强职工民主
管理办法》 ,制定全区贯彻《企业法》加强民主管理意见。全区652家全民所有制单
位和241家集体所有制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职工代表5897人,其中中层以上
干部1494人, 管理人员1194人,工人3209人。全区766个单位召开职代会1751次,提
案总数13781件,其中生产经营方面5764件,提案采纳9171件。职代会期间,442个单
位民主评议干部3338人, 其中412人受到奖励,45人被免职。1989年,行署下发《关
于进一步贯彻〈企业法〉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的意见》,要求国有企业全面健全和规范
职工代表大会制,中层以上企业干部参与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1990年,地区工会突
出工会参政议政作用,协调各县市工会正副主席分别进入县委、人大、政协领导班子,
其中,惠民县工会主席当选为人大副主任。全区工会系统参加政府及有关部门生产调
度、双增双节、调资、劳动保险、职工物价监督、职称评定及企业第二轮承包等十几
个领导机构,凡是牵扯到职工有关切身利益问题时,专员办公会和县市长办公会议都
让工会参加,听取工会意见,从组织上基本解决“参得进、议得上”的问题。
1991年,地区工会在全区开展民主管理达标活动,全区856个建制单位全部参加,
验收合格的293个,占34.2%,民主管理优秀单位30个。1992年,地委、行署下发《关
于改革中落实〈工会法〉加强工会建设的几点意见》,明确指出,企业改革中不能任
意撤并工会组织,工会干部配备和任用要严格执行《工会法》和中央有关规定,新建
企业和尚未建立健全工会组织的单位要加快工会组织建设。是年,各县市及地直有关
部门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工会组织建设、干部配备、专职人员工资待遇等问题235件。
1993年,全区6个“职工之家”被命名为国家级和省级模范“职工之家”,3人被评为
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和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995年初,地区工会与工商局、经贸
委、乡镇企业局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加强新经济组织工会建设的意见》,要求外资企
业、改制企业和乡镇企业中建全工会组织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建立职工董事、职
工监事制度。
1997年,地区工会制定《滨州地区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班子实施细则》,要
求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都要参与职代会民主评议范围。是年,全区
有532家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在职代会上通过评议,有87个企业领导班子和263名领导成
员被调整,216名成绩突出的企业干部受到表彰奖励,29名干部被降职或免职。同时,
在条件成熟的6家中小企业实行职工民主选举厂长(经理) 。1998年,全区46家工会代
表职工与同级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提出议案487件, 解决落实304件。
1999年,地委、行署两办转发地区工会等单位《关于在全区国有、集体企业推行厂务
公开制度的意见》,实行厂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分片负责制,定期现场办公,督促指
导。 是年,全区534家国有、集体企业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占全区国有、集体企业数
的85%。2000年,全区522家国有、国有控股及集体企业实行厂务公开制度。

四、劳动竞赛
1987年5月, 地区工会决定开展“振兴惠民,建功立业活动”,号召全区职工投
身于“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是年,全区“双增双节”运动累计创
效益1700多万元,涌现先进集体116个,先进个人630人。1988年,全区建立职工技术
协作组织72个,职工技协工作人员180人。组织技术协作179项,可计算创造经济效益
306万元。 1989年,全区工会系统动员和吸引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围绕降低物资消
耗,提高经济效益,继续开展群众性的“双增双节”运动。全区职工普遍参与义务劳
动和修旧利废工作, 增收节支额3822万元,每个职工人均增收节支467.8元,超过人
均百元指标的4倍多。 在全省组织的110个项目技术比武中,全区329名选手获得39个
团体奖, 81个单项前6名的好成绩。1990年,全区开展以赛质量、赛效益为主要内容
的“七赛、七比、创七杯” (赛:增产增收,节能降耗,优质创新,技术进步,管理
进步,优质服务,扭亏增盈。比:有效供给和利税创汇,产品单耗和万元产值综合能
耗,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技术水平,资金周转和降低费用,销售额增长和市场信
誉,扭亏额扭亏率利润增长和财政收入。创:丰收杯,节俭杯,创新杯,技术进步杯,
管理进步杯,优质服务杯,奋发杯)竞赛活动。参赛企业757个,参赛职工11.3万人,
产生效益达1960余万元。
1991年,工会在全区开展以“质量、品种、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和合理
化建议活动。地委、行署两办转发《关于全区职工中开展“我怎样为‘质量、品种、
效益’ 年做贡献”大讨论的实施意见》,全区934个单位、13万职工参加活动,活动
中涌现出劳动竞赛标兵106名, 优秀组织者49名,先进集体68个。1992年,全区工会
系统在大企业间组织开展“创记录、增效益”厂际竞赛,在服务行业开展优质服务夺
红旗、争创优质服务明星竞赛,县、市系统间开展“创效益、上水平”竞赛,企业内
部开展“班组建设级” 竞赛,全区参赛企业680个,职工近13万人。1995年,是“管
理效益年”,地区制定生产企业抓管理出经济效益、窗口行业抓管理出社会效益的实
施意见, 507个企业、87756名职工参加活动。是年,全区评出全国劳模3名;省级劳
模15名,地级劳模63名。
1996年,全区开展争“五”创“双佳”劳动竞赛(节约、质量、技术革新、销售、
操作能手;优秀服务和安全生产双佳标兵) 活动,609个企业、99565名职工参加,涌
现双佳标兵100名。1997年,全区各级工会围绕经济建设,组织职工开展争创“三星”
(销售、技改、优质服务)为主体的劳动竞赛活动,449个企业、95853名职工参加劳动
竞赛。 在组织劳动竞赛同时,建立企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组织514个,配备劳动保护
干部380名。 是年,县以上工会参加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22次,隐患事故跟踪调查19
次; 企业工会参加安全大检查978次,查出不安全因素508起,整改362起。地区工会
被全国总工会授予经济劳动保护先进单位。1998年,全区开展以倒逼成本、加强企业
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创“两杯、三项标兵”(企业争创安康杯和技术创新杯;
职工争当技术创新标兵、节约挖潜标兵和优质服务标兵)劳动竞赛。参赛企业558个,
参赛职工12.01万人。 1999年,工会组织全区职工开展“双杯”“双十”劳动竞赛活
动:企业间争创“管理效益杯”,企业及企业班组间争创“安康杯”;在职工和管理
人员中分别开展争创“十大技术创新英杰” “十大红管家”活动。全区参赛企业518
个,占应参赛企业91%;参赛职工135675人,占应参赛职工95%。是年,评出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13名,富民兴鲁劳动奖状企业2个、
班组1个。2000年,全区评出全国劳动模范4名,省富民兴鲁先进个人13名,富民兴鲁
先进企业2个、先进班组2个,地区劳模87名。

全区劳动竞赛中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情况表
┌──┬────┬────┬────┬───┬────┬────┐
│年度│合理化 │采纳件数│实施件数│创效益│技术比武│参加人数│
│ │建议件数│ │ │(万元)│次数 │ │
├──┼────┼────┼────┼───┼────┼────┤
│1980│862 │574 │507 │98 │ │ │
├──┼────┼────┼────┼───┼────┼────┤
│1981│1213 │555 │430 │174 │ │ │
├──┼────┼────┼────┼───┼────┼────┤
│1982│2709 │1540 │1114 │ │ │ │
├──┼────┼────┼────┼───┼────┼────┤
│1983│1141 │874 │711 │ │ │ │
├──┼────┼────┼────┼───┼────┼────┤
│1984│3897 │3897 │ │ │ │ │
├──┼────┼────┼────┼───┼────┼────┤
│1985│10150 │6113 │3952 │ │ │ │
├──┼────┼────┼────┼───┼────┼────┤
│1986│12861 │8556 │ │2012 │ │ │
├──┼────┼────┼────┼───┼────┼────┤
│1987│18000 │11000 │ │1700 │ │ │
├──┼────┼────┼────┼───┼────┼────┤
│1988│20755 │11887 │9451 │761.7 │ │75146 │
├──┼────┼────┼────┼───┼────┼────┤
│1989│94554 │ │ │3822 │ │ │
├──┼────┼────┼────┼───┼────┼────┤
│1990│22903 │10292 │7896 │1960 │ │82246 │
├──┼────┼────┼────┼───┼────┼────┤
│1991│25569 │11681 │9556 │3932 │ │94901 │
├──┼────┼────┼────┼───┼────┼────┤
│1992│28375 │12631 │7218 │4939 │ │120000 │
├──┼────┼────┼────┼───┼────┼────┤
│1993│12060 │6375 │3712 │1060.9│ │80000 │
├──┼────┼────┼────┼───┼────┼────┤
│1994│17680 │ │7850 │1876 │668 │55036 │
├──┼────┼────┼────┼───┼────┼────┤
│1995│12146 │7241 │6629 │1227 │ │ │
├──┼────┼────┼────┼───┼────┼────┤
│1996│14670 │6500 │4821 │1960 │ │ │
├──┼────┼────┼────┼───┼────┼────┤
│1997│13795 │5234 │3485 │4650 │312 │ │
├──┼────┼────┼────┼───┼────┼────┤
│1998│16983 │5665 │3786 │ │560 │120120 │
├──┼────┼────┼────┼───┼────┼────┤
│1999│19373 │7636 │5137 │8916 │495 │45341 │
├──┼────┼────┼────┼───┼────┼────┤
│2000│9688 │3810 │2602 │ │285 │35361 │
└──┴────┴────┴────┴───┴────┴────┘

五、送温暖工程
80年代末,全区经济处于调整时期,市场疲软,企业开工不足,出现一大批生活
面临困难的下岗职工。1988年,地区工会为稳定职工队伍,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在全
区367个企业中对6352名困难职工进行生活补助,共补助34万元。46个企业对378名职
工实行扶贫。 是年,155人脱贫。1990年春节前夕,地区工会筹措5万元分发到441名
特困职工家中。 同年7月,沾化、无棣、惠民、阳信县和滨州市遭受特大涝灾,地区
工会从行政经费中挤出5500元、 个人捐款308.7元、全国总工会拨专款13万元,一并
送到受灾县市,分发给受灾企业和职工。1994年,地区工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对困
难企业下岗职工和生活困难职工排查摸底,建立困难职工档案6983户,并根据企业变
化情况跟踪调查。利用工会宣传教育阵地优势,宣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典型事迹,转
变职工进企业门就是企业人的“等、靠”思想,树立自立就业,自主择业的多元化、
多渠道就业观念。同时,对下岗职工和生活困难职工加大援助力度,使送温暖工程制
度化、经常化。1995年,地、县市工会建立扭亏增盈联系点19个。是年,有12个扭亏
或减亏。
1996年, 对277个单位的2330户特困职工登记造册,形成地、县市、系统、基层
四层管理体系。为多渠道安置富余职工和失业人员,全区工会系统兴办经济实体31个,
从业人数328人,创效益114万元。基层成立职工消费合作社18个。1997年,全区县市
及地直工会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基金总额896.914万元;有223个基层单位建立
职工互助互济储金会,资金236.44万元。同时,全区工会系统还建起职工消费合作社
50个, 安排下岗职工100人。1999年,各级工会对83名考上大中专院校的特困职工子
女进行资助,发放救助金9.7万元。地区工会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挤出2.4万元
救助24名上大学的特困职工子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调整后,除对原有特困职
工档案重新整理建档外,还对其他低于保障线的职工进行调查核实、建立档案。2000
年, 全区筹集慰问款445.68万元,其中地区工会筹资36万元,组成326个慰问团,到
477个困难企业的25721户困难职工家庭中走访慰问,惠及职工38581人。至2000年底,
全区工会共筹措资金1825.8万元,对6.76万名(人次)生活困难的职工进行救济。

六、职工教育和文体活动
1979~1983年,职工教育工作没有开展大的活动。1984年,地区工会组织全区职
工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活动,经层层选拔,推选5名选手参加全省“振兴中华”
读书演讲,其中1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同年秋,全区工会在新落成的地区工人
文化宫活动大楼举办“中国近代史展览”,展出图片460幅,40天展期中,各界群众3
万人参观。 1985年5月1日,全区第一个旱冰场在地区工人文化宫落成。是年6月,受
省二届工运会委托,由地区工会承办的山东工人自行车队,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国第
二届工运会自行车比赛中,夺得女子团体冠军。
1986年,地区工会在职工中组织开展“算帐对比”等形势教育和“立志达标”读
书征文演讲、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报告活动等,有27687名职工参加读书演讲。1988年,
全区工会系统开展“怎样把工会建成职工群众自己组织的大讨论” ,历时3个月,10
万职工参加,先后举行讨论会5466次,演讲会2383次,对话会540次;收集论文12068
篇, 出专刊1439期,专栏1696期,出板报3034期,广播937次,专题录像28次,被省
级采用论文24篇,评出地级优秀论文26篇;职工提出问题12988条,其中批评5295条;
活动期间为职工办实事1744件, 发展新会员3626人。年中,全区36149名职工参加读
书自学,其中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有7624人,文化技术方面的有2172人,自然科学方
面的有6803人。是年,全区建成文化宫(俱乐部)69个,图书馆341个,藏书35.3万册,
有职工业余文艺团(队)26个,全年开展体育竞赛1378场次。1989年,工会在全区职工
中开展“忆十年,话改革”为主题的群众自我教育活动。1047个单位中12万名职工参
加, 其中1.7万名职工参加知识竞赛,8400名职工对十年改革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进行
口头答辩, 1535名职工登台演讲,10982名职工参加理论培训班;有43篇论文被省级
刊物采用, 国家级报刊采用3篇。工会在职工中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工人阶级历
史使命和主人翁思想、艰苦奋斗等教育和“学雷锋,学共和国卫士”的“三教两学”
活动,收到职工答卷4万多份。
1990年, 开展“90年代第一春”演讲比赛、百题知识竞赛和读书征文活动。3万
职工登台作“学雷锋、树新风、讲奉献”演讲。是年,全区涌现10个“培育四有职工
队伍先进集体” 和70名“学雷锋积极分子” 。1991年,全区工会系统在职工中开展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热爱”主题系列教育活动,3000名职
工登台演讲, 12万名职工参加知识竞赛,举办文艺演唱423场次,“五一”期间地区
工会组织“咱们工人有力量”文艺晚会暨全区职工文艺调演,“七一”期间组织全区
职工“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年中,还组织举办全区职工读书征文活动、“献给母
亲的歌”职工诗歌朗诵会以及职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等。组织健美操队代表山
东省参加全国职工健美操比赛。1994年,组织举办“主人翁与市场经济”主题系列活
动,举办培训班843期,培训理论骨干4000余人;开展“市场经济大家谈”征文活动,
收到稿件280篇; 组织举办“闯市场、讲道德、做主人、多贡献”演讲活动,经过层
层选拔,推选出2名优秀选手参加全省演讲比赛,其中1人获最佳演讲员称号。
1996年,地区工会开展以“讲道德、树新风、塑形象、多贡献”为主题的职业道
德教育,6912名职工参加演讲。“五一”节,地直暨滨州市工会组织万名职工参加健
身跑步活动。1997年,是企业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也是迎香港回归,庆十五大召开
的一年,地区工会组织职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争创“职业道德建设先进
集体”“职业道德标兵”以及“文明职工”“文明职工家庭”活动,并在全区组织举
办《迎香港回归》 知识学习与竞赛活动。是年,全区文化宫发展到213个,文化宫专
职工作人员183人, 在文化宫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的职工7885人;文化宫图书馆藏书91
万册。 全区工会系统还组织文艺团队297个,人数达5217人。1999年,工会组织全区
职工开展“学理论、忆光辉历程;话改革,迎世纪钟声”为主题系列教育活动。2000
年,地区工会组织全区职工以企业班组为单位进行“企业改革与发展”百题竞赛答卷
和“创文明班组, 争当杰出职工、为振兴滨州经济建功立业”活动。全区90%以上企
业、近10万名职工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