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孙树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9&rec=152&run=13

我的好战友孙树勋

1964年入伍后, 孙树勋同志被分配到陆军第33师炮兵558团指挥连当战士、副班
长,提干后任电台报务员、台长,后来调到26集团军政治部任宣传处、文化处营职干
事并兼任军文艺宣传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党支部副书记;当时,我任宣传队队长、
党支部书记。我俩在一起工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直到七十年代末,部队裁军,26军
宣传队宣布解散, 我俩才分手。我分配到守备第3师政治部任文化科科长,他转业去
惠民地区文化局工作。我俩情深谊笃,亲如兄弟,他是我的好搭档、好战友!
一、树勋是一个大气的人
他为人正派,性格直爽;刚正不阿,敢于真言;对人诚恳,办事公道;深谋远虑,
胸怀大局。宣传队于1968年秋组建,建队初期32名队员。一是从所属各师、团数万名
官兵中挑选出来的文艺骨干; 二是从解放军艺术学院分配来的8名学员;三是从地方
文艺团体、 艺术院校、中小学生中特招的文艺兵。十年中调进调出的队员共140多人,
90%的入了党、提了干,解散时,只剩下9名战士作复员安置。那时我负责队里的全面
工作,树勋负责政工和编导工作。他当时提出的建队方针:“重政治,精业务,守纪
律,讲团结。”这12个字体现了又红又专的内容;他还提出业务上要“一专多能,一
兵多用”的理念。这些指导思想和做法,得到了赵峰军长,陈瑛政委的肯定,并明确
指出:“要把宣传队办成宣传、文化干部的摇篮,基层政工干部的训练队。”根据军
首长的指示精神,我们加强了理论学习。他组织全队重点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共
产党宣言》;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刘少奇主席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坚定大家的政治方向,确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他还提倡队员们多读书、读好书、读中外经典名著,以达到提高创作水平和文化
修养的目的。另外,他还组织学习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写作入门、演讲入门等汉语
知识,使大家的文才、口才大有长进。潜移默化地增强了队员们:“做人,立德,砺
志,干事业”的综合素质养成,对大家一生的发展起了固本培源的作用。
2006年10月,我们在烟台《26军文艺宣传队老战友联谊会》上获悉:本队队员出
类拔萃的有, 军职干部2名,师团职干部15名;转业到地方的县处级、地厅级干部21
名,刊物主编2名, 企业家3名,移居海外的3名。最让大家欣喜的是,没有一个落伍
者。40年后的今天,验证了树勋同志的理念和实践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品格,这是
他人格魅力之所在。
二、树勋是一个勤奋的人
在工作中,他既有开拓进取敢于担当的锐气,又有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勇气,认
真负责,吃苦耐劳,雷厉风行,讲究实效。
军首长重视宣传队,偏爱宣传队,但是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每年要求我们创作排
练两台新节目,到部队巡回演出要和全集团军的6个师、28个团共400多个连队、11个
海岛守备连共计达数万名指战员见面两次,足迹踏遍胶东半岛。另外还要慰问友军、
当地党政机关及人民群众。一年有300多场演出,真有些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树勋是编导组长,全部歌舞节目从策划、内容、形式、舞台调度、服装设计、灯光音
响到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立体效果,他要付出超强度脑力和体力劳动。他的腰累伤
了——腰椎变形增生,腰肌劳损,疼痛难忍,他仍然坚持,从来不吭一声。每天回到
宿舍我都要找卫生员给他做按摩、针灸,有时要打封闭才能上舞台。他就是这样带领
全队去为兵服务, 为连队服务。要他去145医院住几天,他坚持不去。他用一个共产
党员政工干部的模范行动勤奋地工作着。
三、树勋是一个热心的人
对群众对战友满腔热忱,充满爱心,关心体贴别人胜过自己。在野营的路上,他
替小队员背背包,到宿营地后就组织大家烧热水烫脚,为队员们穿刺脚上的水泡、血
泡。
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的年龄增大,结婚的干部多了,来队家属不断。那时,树勋分
得一间宿舍,但经常腾出来让给战友和探亲的家属住。他非常节俭,在自己身上从来
不乱花一分钱,没买过一套便装,用的被褥还是当战士时发的。但是对于家庭困难需
要帮助的战友却非常慷慨,他经常从自己微薄的薪金(他当时是行政23级,每月52元
人民币)中拿出部分来去帮助他们,在我的记忆中从1970年至1972年,三年中,他给
战友家里曾寄去过800多元钱。这些事在军机关干部中已传为佳话。
临近宣传队解散,要去安置复员的战士队员,小孟是从济南市特招来的文艺兵,
一名青年歌唱演员,她的男朋友在江苏省苏州市工作,所以要求复员安置到苏州去。
此事合情合理,但受到战士复员“哪里来哪里去”的政策规定限制。首长让树勋到地
方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他受命后曾两次赴苏州,找民政局、文化局的领导商量,但他
们始终不松口。树勋回来汇报后,突发奇想,带着小孟又去苏州,请民政局、文化局
的领导面试考察。这一招说动了两位局长,约定第二天在苏州市歌舞团的排练厅面试。
小孟那天有备赴考,从容镇定,唱了两首难度较大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和《马儿
啊,你慢些走》,她舞台形象端庄靓丽,兵味十足,音色清纯,气息贯通,吐字清晰,
高音嘹亮,感情真切。曲终,全场的领导和同行们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连钢
琴伴奏也主动过来和小孟握手致意!小孟终于用歌声打动了他们,民政局长马上表态
接受;文化局长握着树勋的手说:“感谢解放军给我们输送优秀人才来了,小孟是一
位有潜质、有天赋的歌手,谢谢你们!”
四、树勋是一个清廉的人
他淡泊名利,生活简朴,清明廉洁,志趣高雅,从容淡定,睿智浓情。他有句格
言:“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宣传队曾赴江西、湖南两省慰问演出,又两次在济南军区师以上单位作巡回演出,
回来评功, 树勋3次让功给队员。每次下部队演出归来,师团首长总要送些水果给宣
传队。我决定给舞蹈和声乐演员多分一些,树勋是编导,又是舞蹈演员,但他从来不
多吃一口。
闲暇之余,他爱读书,喜欢练书法,就寝前习惯地躺在床上看些文艺作品或读帖,
我不催他,他是不入睡的。我比他年长十岁,多当十几年兵,我与他相比,自愧不如,
差距很大。他是我的榜样,我的楷模。
树勋,我的好战友、好兄弟,你离我而去,我万分悲痛!时刻都在思念你、怀念
你、敬重你!你的音容笑貌永存我心中!
(刘克勤)

追忆老领导孙树勋同志

2010年11月15日,我最最敬爱的老领导、老大哥走了。他走的是那么突然,以至
于瞬间脑海中一片空白。惟有在他离开后的日日夜夜里,才珍重地梳理记忆中那永不
磨灭的情谊。
我从16岁起跟随他10年,其后,尽管不在一起,但却经常见面,有时一年能见上
好几次。算起来已整整40年有余了!同他相处的10年间,从我入党、提干、升职直至
以后的婚姻,无不充满着他的教诲、帮助、关怀,无不体现着他的大恩、大爱、大德!
甚至到了他病重期间,在得知我岳母居住中有了困难时,还主动找他的老同事协调给
以妥善解决。
他不苟言笑,语言也不多,有的新战友私下里称他为“阶级斗争面孔”。然而,
他的内心却永远是火热的,永远充满着温暖!所以,在他15年军旅生涯中,无论是军、
师首长,还是处、科长,抑或是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甚至是新战士,都能成
为他的朋友。一次平淡而又语重心长的谈话,使战友们如春风化雨,斗志昂扬;一盘
凉拌虾皮、一把大葱蘸酱、一瓶“地瓜干”烧酒,让战友们似醍醐灌顶,心情舒畅。
他曾为许多即将入党的战友外调而四处奔波;他曾为选调几个文艺骨干而在军师首长
面前百般游说;他曾为了战友们复员转业安置工作而甘愿祈求地方政府的官员们;他
也曾在个别人犯了错误即将受到严厉处罚时还在首长跟前申明教育从严,处理从宽。
他用自己无私的胸怀,迎来了当之无愧的好部下、好领导、好战友、好兄长、好同志
等等朴实无华的赞誉和褒奖! 他严于律己,德艺双馨,台下做好人,台上演好戏。
在宣传队里,他既是行政领导指导员,又是节目导演、编舞、主要演员。他对艺术精
益求精、对工作一丝不苟,老黄牛式的工作作风和朴实无华的工作方法,使他时刻想
着战士朴素的面容、对艺术渴望的目光,多为战士送去高品质的精神食粮,用真诚为
战士演奏,为战士歌唱,为战士起舞。他是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部队文艺工作者,
他对部队很熟悉,演兵很到位,为兵服务从来都是满腔热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投
入满腔热情、用自己的生命把小舞台升华为人生的大舞台,把平凡变成了伟大,把短
暂化为了永恒!而他自己,由于常年重体力演出,要担任领舞,还要翻跟头、做大幅
度跳跃、奔跑等剧烈动作,导致患有腰椎间盘脱出、腰肌劳损等多种疾病。经常看到
他在演出过后疼痛难忍,治疗养伤的感人情景。他演英雄戏、做英雄人,实践了他认
认真真地对待工作、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认认真真地对待人生的朴素而又崇高的信
念。
每当想起同他一起生活战斗的岁月,总悠然而生的是无尽的悲痛和刻骨的思念。
他是我入党会议的主持人;提干的引荐人;婚姻的介绍人;人生的引路人!他是我们
的好领导,好兄长,好战友!他是我们的主心骨!他是我们宣传队的旗帜!他洁白无
暇、高风亮节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战友崇敬、怀念、珍藏、学习。
他没有走,他永远活在战友们心中!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任开平)

孙树勋同志任行署秘书长的时候

这里,曾是渤海革命老区;这里,地处黄河三角洲的腹地;这里,有一位人民的
优秀公务员。滨州大地,经常奔波着他高大的身影。对工作,他有火一样的热情;对
群众,他有火一样的真诚;对困难,他有火一样的威力。
他,就是滨州地区行署专员助理、秘书长孙树勋同志。1979年,他依依告别15年
的军旅生涯,转业到欠发达的滨州地区工作。多年来,他以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不
知疲倦地忘我工作,协调服务善抓大事,勤政为民成绩突出,把滨州地区行署办公室
及全区县市政府办公系统,带成了一支团结实干蓬勃的战斗集体,为滨州地区的经济
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民的公务员,就是恪尽职守,就要事业重于泰山。”
作为地区行署的专员助理和行署秘书长,孙树勋同志深感自己肩头的责任重大,
他努力把机关建设成为行署领导的参谋部和全区政府工作的中枢指挥协调中心。他经
常说: “人民的公务员,就是恪尽职守,就要事业重于泰山。”1995年4月,孙树勋
出任行署秘书长伊始,他帮助新一届行署主要领导在对区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后,
针对制约地区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机关存在的各类问题,他积极建议并提出整改方案,
在地委、行署领导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上作出了《滨州地区关于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
设,努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决定》。根据地委、行署的统一部署,他亲自组织和领导了
行署机关集中开展的“思想、作风、纪律三整顿”活动,集中安排动员学习、对照检
查、建章立制、检查验收四个阶段,使行署机关的工作秩序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重大
变化。通过这次整顿,群众普遍反映:“再到机关办事,门好进了,话好说了,事好
办了。”《大众日报》和山东电视台向全省介绍了滨州地区机关三整顿的经验和做法。
1996年夏季, 滨州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7月29日夜,飘泼大
雨下个不停,孙树勋知道这次降雨强度大、时间集中、来势凶猛,再下必然发生严重
的洪涝灾害。雨,就象下在他心里一样难受,使他彻夜难眠,凌晨两点他淌着过膝的
积水来到办公室, 要通了地区有关部门和7县市的值班电话,召集办公室有关人员立
即汇总灾情, 向地委、行署领导作出了准确及时的汇报:全区平均降雨390.3毫米,
比常年多264.3毫米, 其中有49个乡镇降雨超过400毫米,18个乡镇超过500毫米,有
400万亩农田一片汪洋, 企业进水,商店进水,学校、医院进水……滨州地区遭受了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他立即协助行署领导召开了3次紧急会议,向全区发出5
个紧急命令,全区355万人民立即展开一场抗洪救灾的斗争。在连遭暴雨袭击的同时,
上游客水大量涌入,黄河告急!漳卫新河告急!小清河告急!徒骇河告急!支脉河告
急!潮河告急!在抗洪防汛最紧张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哪里有险情,他就出现在哪里。
他连续多日泡在齐腰深的洪水里,救助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指挥协调救灾物资的运输、
调拨。他连续几日不能回家,协助行署领导指挥抗灾救灾,累了就在汽车的坐垫上、
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一会儿,吃包饼干、方便面起来再干。地区的抗洪救灾取得了最后
胜利,他累得瘦了一圈。由于他在抗洪救灾中成绩突出,受到地委、行署的表彰,他
带领的行署办公室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几年来,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繁重的工作面
前,孙树勋展示出大无畏的工作胆识,高屋建瓴的协调水平和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他出色的工作实绩和卓越的才干都博得行署领导和机关干部的信任和一致好评。
“改革路上有险阻,群众生活有困难,我们不管谁来管?”
多年来,孙树勋同志工作的单位从部队到地方换了好几个,他在每一个单位都留
下出色的政绩和为人民服务的动人事迹。为群众服务,他济贫扶危,赤胆热心,平易
近人,不管是机关的干部群众,还是素不相识的基层群众,他见难就帮,热情相助,
尽心尽力。无论是老干部,还是一般工作人员生病住院,他都时刻在心上,长时间守
护在重病号身边,为病人和家属排忧解难,直到病号转危为安,经常使被帮助者热泪
盈眶。他还经常积极主动地接待群众来访和在帮助领导批转各类人民来信的过程中,
执行党的政策,洞察群众疾苦,帮助基层群众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地区的扶贫开发,
灾区群众的生活救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城市残疾人的生活补助……,这些社会的
难点和焦点问题常常使他彻夜不眠地思考,孜孜不倦的探索。
沾化县是全省惟一还没有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为帮助沾化县整体脱贫,他倾注
了大量的心血。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春节刚过,他便带领地区计委、财政、农委、
水利、交通、公路等十多个部门的负责同志赶赴全区最贫困的沾化县齐瞿阝乡现场办
公,他走了一村又一村,看了一户又一户,看到群众生活还十分困难,他都深情地洒
下了许多热泪。他激动地说:“改革路上有险阻,群众生活有困难,我们不管谁来管?”
他在现场办公会上响亮地指出:“一定要带着浓厚的感情来帮贫扶贫,要千方百计地
帮助贫困乡村上好项目,要竭尽全力地帮助乡村搞好农村开发,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收
入,确保年内整体脱贫。”他帮助县乡进一步确定了土地开发、香菇养殖、贝壳粉加
工、畜牧养殖、冬枣密植园、村村通自来水、通电话、通公路等10个开发扶贫项目,
帮助乡里争取各类扶贫资金共350万元。 几天后,他又带领地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
到滨州市最贫困的张集乡现场办公,通过调查研究,他拍板帮助乡里上了一批项目,
其中有一座蓄水100万立方的平原水库,建一个“十里桑带工程”,建一个农贸市场,
建一个万亩高产开发方等。这些扶贫项目确定以后,他经常亲自调度情况,直到这些
项目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 据地区扶贫办的同志介绍,去年5月他曾到阳信县最贫困
的温店乡现场办公, 协调解决了许多新上项目的难题,帮助乡里建起500个双孢菇大
棚,今年实现产值200多万元,使温店乡当年实现整体脱贫。
孙树勋同志经常到困难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帮助下岗职工实
现再就业,尤其是原渤海化肥厂、天河商场等职工意见比较大的企业,他都多次和企
业主管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协调解决职工提出的许多问题,明确向职工承诺:“问题
不解决,你们就可以来找我! ”城市残疾人的安置就业和生活保障金也是孙树勋十分
关心的一个问题, 几年来他帮助地区残联协调安排残疾人就业240人,筹集残疾人就
业保障金50万元, 使许多残疾人有了工作, 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他们都高兴地说:
“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党的政策好!”
“我们在欠发达地区工作,就要多讲奉献,就要甘当人民大众的公仆和老黄牛”
和孙树勋同志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的热情、纯朴、正直、豪爽所感染;和他共
过事的人都会被他的执着、刚毅、勤奋、友爱所吸引。他一年到头都是全天候的工作
制,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早晨提前上班到岗,忙碌一天常常是深夜才回到家里。他
以自己强壮的身体和顽强的意志承担着超负荷的繁重工作量,心里时刻装着全区工作
的大局。为领导服务,他筹谋在前,冲锋在前,工作在前,在困难面前他都是主动请
缨;为机关服务,为群众服务,他吃苦在前,别人在前,兄弟单位在前。他经常教育
机关的干部职工:“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在欠发达地区工作,我们的经济还比较落后,
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我们就要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就要吃苦在前多讲奉献,就要甘
当人民大众的公仆和老黄牛。”为人民服务,他更多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几年来,
他不断向灾区、贫困群众、希望工程、下岗职工和特困职工捐出3000多元。1994年,
他有一次在滨州市张集视察, 发现一名失学儿童十分可怜,他立即拿出300元钱帮他
回返校园,以后每年定期寄钱助学,现在这名学生已是品学双优的中学生,她经常说:
“是地区的孙伯伯,给我插上了理想和知识的翅膀。”他尊老敬贤,救人危难的故事,
在滨州地区地直机关中还流传着许多许多……
孙树勋同志讲团结带出一支好班子,讲奉献带出一支好队伍。行署办公室,连续
4年被滨州地委、行署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评为先进单位。行署机关大院,连续3年被
省评为卫生先进单位和花园式机关,并且受到省政府办公厅领导和省接待系统领导的
一致好评。 他十分关心和支持老干部工作,并坚持经常走访慰问机关老干部,连续5
年被评为地区老干部先进工作者。几年来,行署办公室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作为
秘书长他经常说:“一是归功于地委、行署领导和省政府办公厅领导;二是办公室党
组是一个团结实干,配合默契的好班子;三是办公室全体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忠于职
守,无私奉献的结果。”
今年,他又协助新一届行署主要领导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全面规划,为深入贯
彻十五大精神,尽快改变滨州欠发达的状况,紧紧围绕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确
定1998年滨州地区要突出抓好八件大事:(1)实施好两大基础设施工程;(2)组织
好两大高新技术带动工程;(3)抓好两大产业化龙头项目;(4)抓好八大企业集团
建设; (5)抓好四项融资工作;(6)放手发展民营经济;(7)突出抓好开放型经
济;(8)实施社会稳定工程。
我们相信,随着滨州地区八大工程的全面启动,将尽快改变欠发达的面貌,孙树
勋同志也将做出自己积极的努力,谱写勤政为民的新篇章,为富民兴滨做出他突出的
贡献。
(李象润,1999年8月)

永远的父亲

我和母亲已经有大半年没有见到父亲了,这段时间我们不知是怎么过来的,但我
们始终不觉得父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只觉得他就像是出了远门,但这次却不知
道回来的归期。
父亲是个要强的人,从15岁参加工作,后来又到部队当了兵,一干就是15年,到
1979年转业到地方的时候我已经快3岁了。 父亲不管是在部队当兵还是转业到地方,
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从我有记忆开始,就觉得父亲是一个特别忙碌的人,每天早出晚
归,我有时能连续一周见不到父亲的面,晚上我已经睡了父亲还没有回来,而早上我
还没有起床父亲就上班去了。记得最长的一次是1985年的秋天,渤海老区党史工作会
议在滨州(原惠民地区)召开,参加会议的是一些来自全国的曾在渤海老区工作过的
老领导,有的年龄都80多岁。当时父亲分管行政接待和安全保卫工作,为了确保会议
万无一失, 父亲20多天吃住在招待所(我们家离招待所只有不到200米的距离)。后
来是我太想父亲了,妈妈才带着我去招待所与父亲见了一面,也仅仅是几分钟的时间,
父亲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但是,不管多忙多累,父亲回家从来没有一句怨
言,而是反复说:“咱是农村孩子出身,到今天不容易,更要好好的珍惜……”
父亲是个对自己粗心对别人细心的人,粗心到用来包水饺的肉馅吃了大半盘愣是没尝
出是生的还是熟的;粗心到身体有点小毛病每次都是抗抗就过去了,从来不去医院看。
父亲又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他手头的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从未出现过差错;身边亲
人乃至好友的生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每次出差回来总是给两个外孙带回大包小包的
礼物;每到年三十晚上,父亲都会拿出他的电话本,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给天南海北
的好朋友打电话拜年……
父亲是个聪明的人,一生爱好广泛,京剧、书法、绘画、唱歌、跳舞等等都在行,
父亲是半路开始学习书法的,因为钢笔字写得好,所以写毛笔字也没从一笔一划开始
练,上手就写草书,一写就是六尺、八尺甚至更大的,我曾经问父亲怎么会写得这么
好,父亲笑着说:“胆大、敢写……”
父亲和两个外孙的感情非常深,闰润小时候父亲还在上班,只要是周六、周日有
空就会抱着闰润出去玩;到圆圆小时候,闰润已经上幼儿园了,父亲也退居二线了,
没有特殊情况父亲就天天在家陪着圆圆玩,所以圆圆从小和姥爷的感情最深,父亲走
后,我们觉得圆圆太小就没有告诉她,只是对她说:姥爷出发了,要很久才回来…..
圆圆不时会问起我姥爷怎么还不回来呀,我都想他了,我无言以对。突然有一天圆圆
很神秘地走到我身边,悄悄对我说:“妈妈,我姥爷是不是不回来了。”我背过身,
任由泪水无声的滑落……
2010年,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的走过了40年,在这40年里,父亲和母亲几乎没有
吵过架, 红过脸。从3月份父亲检查出病后,我和母亲虽然一开始就了解病情,知道
会有这么一天,但是却不愿去面对这个现实,总是期望着会出现奇迹,期望这一切都
不是真的, 而是一场梦。这8个月,母亲没有在别人面前流一滴眼泪,没有说过一声
累,坚持每天亲自给父亲熬中药、洗脚,坚持陪同父亲做每一次治疗。可想而知,陪
父亲走过这最后的8个月, 母亲的心里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助,父亲的离开对母亲来说
又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这二百四十多天里的每一天母亲要比我痛苦、难熬千倍、万
倍……
父亲的生命永远的停留在了2010年11月15日上午11时22分……父亲才67岁,正是
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怎么也不相信疼我、爱我的父亲就这样走
了,走的这样的匆忙,匆忙到没有给我和妈妈留下只言片语,匆忙到来不及再看看最
疼爱的两个外孙……
父亲,从我上班第一天起您就教导我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您是
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在了女儿的心底。父亲,您这一生给女
儿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无形财富,让女儿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多少个漆黑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就无法再睡去,眼前全是您的身影,当我悄悄地走
到阳台上看着天空,多么希望父亲也同样的在看我。父亲,您在另一个世界还好吗?
女儿很好,请不要牵挂,我会慢慢坚强起来,照顾好两个孩子,照顾好妈妈。父亲,
女儿真的好想您……
父亲,如果有来生,我祈祷还做您的女儿……
(孙凌云,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