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袁承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9&rec=151&run=13

鞠躬尽瘁为国策

1923年9月, 袁承恩出生于山东省掖县,即今天的莱州市。1941年10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1941年11月在掖县程郭镇大武官前村参加工作,历任村财粮委员、党支部组
织委员、支部书记等职。1945年起在潍北崮堤区和掖县双山区任区委组织干事、组织
委员、区委副书记等职。1950年至1965年,任掖县团县委代理团委书记、县委组织部
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1965年起,任招远县委书记、县革委副主任、主任、核心小
组组长等职。1975年6月任惠民地委副书记、地革委副主任,1978年2月任惠民地委书
记、地革委主任,1978年8月任惠民地委书记、惠民军分区第一政委等职。1983年8月
至1986年3月任山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 主任。1984年10月至1995年12月当
选为山东省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常务副会长。1986年至1993年担任省政协常委、提案
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被中国计生协会评为“全国计划生育模范个人”。是中共十
二大代表,第四届山东省委委员。1993年12月离职休养。2010年9月因病去世。
袁承恩加入中国共产党70年,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在长达70
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
中央保持一致。袁承恩长期担任中共领导干部,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宏观驾驭
全局的能力。几十年来,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坚持
原则,联系群众,团结同志,作风正派,为人直爽,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为新中国
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袁成恩是山东省计划生育系统享有很高威望的领导人。 1983年8月,他出任新成
立的山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第一任主任。1984年10月被选举为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山东
分会会长,后更名为山东省计划生育协会。他团结全委一班人,抓班子、带队伍,强
化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开创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他认真总结、大力推广计划生育工
作要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和经常性工作为主“三为主”经验,积极探索试点,
在全国率先推行“间隔式”二胎生育政策。他坚持创新发展,1985年,在全省计生系
统首次组织了上千人的队伍,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
供了第一手资料。 1986年3月,袁承恩离开了省计生委的领导岗位,专职从事协会工
作,他对协会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通过积极宣传和发动,全省协会志愿者队
伍逐渐壮大,组织机构日益健全,协会组织蓬勃发展。1991年,他根据中国计划生育
协会会长的变动情况,主动向省委写出报告,建议由省委或省政府的一位领导出任会
长,个人改任副会长。离休后,他仍不忘全省人口计生事业,时时关注山东省人口和
计划生育工作形势,积极献计献策,贡献余热,给后任的各届省计生委领导班子提出
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人口导报》)

我的父亲

别人都说我的父亲袁承恩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但他给我印
象最深的还是他那信仰坚定、立场坚定,一心扑在事业上,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精
神。
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他在办公室工作的情景。有一次,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我
跑到他办公室喊他回家吃饭,推门进去,灯光不是很亮,大概只有15瓦的灯泡,烟雾
弥漫了整个屋子,呛得喘不过气来,我从烟雾下面看到的只有手和笔在动,那时候,
父亲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忘我工作的精神,常常是晚上吃完了饭还要再去办公室。他
没有休息日。
他是一个注重调查研究,讲究实事求是的人。他常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也正因为这样他常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我记得上世纪60至70
年代, 我的父亲在招远县任县委书记时,那时候县里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能够用的,
就是放在他办公室里的那辆大金鹿自行车,这是他下乡的交通工具。他骑着自行车跑
遍了全县所有的公社,以及许许多多个村庄,对招远全县的情况了解得相当清楚。招
远县山多路陡,他常常骑着他那惟一的交通工具穿山越岭,走村串户,在那陡峭的山
路上一口气登上去冲下来。为了坚持赶路,他在自行车上带了个行军水壶,因为低血
糖,随身带着几块糖,渴了喝口水,身体支撑不住时就在嘴里含上块糖补充一下能量。
他就是这样坚持常年到基层,到老百姓家中,和老百姓同吃住,同劳动。记得当时他
常说,要想富先修路,招远公路两旁的杨树是他的骄傲。农业学大寨,号召并带领广
大人民群众开荒造田,把山地改造成大寨式梯田,那时候全省各县都在争创粮食要过
黄河过长江,他们天天开会下乡调查情况,对农作物的生长认真研究,科学施肥。其
中每亩地要用多少土杂肥,鳞肥等情况,他常常在家里提起。我父亲在招远的10年,
招远是第一个粮食过长江的县,是第一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大
联合,促成了全县稳定的发展态势,并在全省创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县级先进典型,在
招远召开了现场表彰学习大会。他在招远县的威信很高。至今,招远县岁数大一点的
干部群众,提起袁承恩都会给予高度评价。
1975年,他调任惠民地区任副书记,随后担任书记。他的地位变了,环境变了,
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他更加努力地工作,情系群众。当年的惠民地区是有名的
“北三区”,是山东比较贫穷的地方。刚去时,地方上还闹派性,社会上也比较乱,
喝的水有一股很大异味。比起当年胶东地区的条件差很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
没有退缩,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一干就是8年。
记得那时候惠民地区很落后, 城区只有一条柏油马路,行走在大街上的都是毛驴
车。老百姓要靠国家救济过日子。1976年黄河发大水,在大坝里面居住的老百姓都搬
到黄河大堤上面居住,他晚上忙完手头的重要工作都要去大堤上了解一下群众的情况,
有时晚上10点多钟了,还要去大堤上看看。因为他不放心,不放心大堤上的老百姓。
惠民地区的地是盐碱地,要想农作物生长的好,就需要改良土壤,他想方设法解决一
个一个的难题。这期间,他多方沟通让招远县大力支援,在鲁北建起了磷肥厂。
他是一个特别注意学习的人。他喜欢看报,阅读文件非常仔细,他认真学习上级
下发的各种文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常常在报纸上、文件上用笔画画、
圈圈,重要的还要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晚年,他仍坚持读书写笔记听广播看电视,
即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不能动时,每晚七点,他也要护士给他打开电视,看一看当天
的新闻联播,始终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保持政治上头脑清醒。年龄虽然大了,但他
思想上并不糊涂,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动察力。他要求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爱党
爱国爱社会主义,对出国的孙子,在临出国前的家庭会议上,他还特别强调几条,要
刻苦学习,要学业有成报效祖国。平日里,在他看过的报纸上也常常划出有针对性的
内容让儿女们阅读。
他特别注意廉洁自律,不讲排场,不摆架子,不讲条件。有一次到基层出差,为
了赶时间,他自己掏钱打的赶到会场。接待方为此十分歉意,但他根本不当回事。在
计生协会工作时,一直坐的是面包车,到南郊宾馆开会,门卫都说,怎么坐面包车到
这里开会,他只是笑笑而已。还有一次,基层的一位同志带了点土特产看望老领导,
他却拒人门外,让人把东西带回。
他是一个节俭的人。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有钱从不乱花,把
钱用在刀刃上。工作中他一直是这样坚持的。生活中他也不例外,自己用过的东西,
能坚持用就不会扔掉。有一次到南郊宾馆开会,服务员把他擦脸的带窟窿的毛巾当抹
布给扔了。
他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每次组织上给他涨工资以及其他待遇的调整,他都要给
子女们开个家庭会,教导我们要知道感恩,要认真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组织的关怀。
这些潜移默化的教导,一直影响着我们时刻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每当想
起这些点点滴滴,真是让我们做儿女的终身受益。
他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从小严格要求,从不溺爱娇惯。记得每当学校放假了,
就让我们到农村老家去干农活,一直到开学。由于他全身心放在工作上,我们难得和
他一起逛公园、去商店。这反而锻炼了我们每个人从小独立生活的能力。
他关心同志,喜欢帮助别人。他经常把家里的东西送给家庭有困难的同志。在弥
留之际,躺在病床上,还想着捐款之事,为灾区,为有困难的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母亲在招远工作时,惟一一次长工资的机会,我父亲让我母亲把机会让给了其他同
志。
回想往事,经常地,我会听到父亲的同事、朋友对他的高度评价,他之所以能赢得别
人的赞扬,可能就是他平日里正直、无私的行为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父亲。回首过去,深深感觉父亲的形象在我心里是那样的伟大,
他现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崇高的思想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永远激励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