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十大产业集群 促进滨州经济腾飞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7&rec=142&run=13

一、发展十大产业(链)集群意义深远
2003年以来,滨州市坚持工业兴市的战略重点,强化产业重点、提升产业素质、
培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农副食品加工业等有竞争优势
产业,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成倍递增,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市
委、市政府高起点谋划,提出了打造全市十大产业(链)集群的科学构思,2007年是
滨州市“奋力拼搏2007,科学发展再创佳绩”的决胜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将
2007年确定为“产业链延伸年”,确立了对全市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十大产业”,从
增粗?长十大产业链入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打造十大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滨州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以工
业立市为战略基点,大力发展工业,不断提升农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确立以十大产
业链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发展体系。十大产业链包括:纺织家纺服装产业链、油化工和
盐化工产业链、汽车、飞机、轮船等机械产业链、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等轻工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链、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链、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基础设施产业链。十
大产业链是一个三次产业? 调发展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工业是基础,是引擎,农
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两翼。
二、滨州市十大产业链发展现状
2007年,全市十大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6.70亿元,增长36.0%,实现利润
165.95亿元, 增长41.8%, 实现利税194.11亿元,增长32.7%。十大产业链在建项目
523个,累计完成投资470.13亿元,其中本年完成280.16亿元。
(一)十大产业是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2007年,十大产业链统计结果显示,纺
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
船舶及零部件和飞机及零部件等以工业为主的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902.99亿元, 增长
37.6%,总量占全市的82.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9.73亿元,增长36.8%,占全市总
量的78.2%;实现利润122.84亿元,增长48.3%,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总量占全市的92.9%;实现利税1 89.64亿元,增长32.5%,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个
百分点, 总量占全市的90.5%。从总体发展看,以工业为主的产业链整体呈现出良好
的发展态势,成为带动滨州市工业快速增长的支柱,对全市经济的?动作用强劲。
(二)现代服务业激发滨州经济活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
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以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
速明显快于传统服务业,正成为激发滨州经济活力的新动力。2007年,滨州市现代服
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6.97亿元,增长26.8%;实现企业利润43.11亿元,增长26.2
%;实缴营业税4.46亿元,增长42.9%。在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有力带动下,
滨州市第三产业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趋优、质量与效益向好、总体规模平稳较快增
长的发展态势。 2007年,滨州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2.40亿元,增长22.6%,高于全
市GDP增速5.7个百分点, 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达到27.4%。分产
业看,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007年,实现客运周转量38.96亿人公里,增长60%,货
运周转量40.28亿吨公里,增长59%。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246.05亿元,增长18.0%,增速同比加快1.9个百分点。会展旅游业呈现良好
发展态势。 2007年, 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41.83万人, 增长18.3%,实现旅游收入
20.17亿元, 增长19.7%。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2007年,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
23.41亿元, 增长77.1%,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99.33万平方米,增长234.5%。金融保
险业稳步发展。 2007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62.83亿元,增长18.2%;金融机构贷款
余额549.69亿元,增长21.2%。2007年,全市保险行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87亿元,
增长30.3%。
(三)三大支柱产业领跑十大产业链。2007年,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和农副
食品加工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4.92亿元,增长36.4%,增速高出十大产业平均
水平0.4个百分点,总量占十大产业总量的85.0%;实现利润114.48亿元,增长50.2%,
增速高出十大产业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 总量占十大产业总量的69.0%; 实现利税
177.01亿元,增长32.9%,总量占十大产业总量的91.2%。三大产业链成为滨州经济的
支柱产业。
(四)新型高科技产业链发展快。2005年滨州市全面实现了“飞机上天、汽车上
路、轮船下海”,随着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零部件和飞机及零部件产业的逐步发展
壮大, 三大新兴产业成为滨州腾飞的标志。2007年,三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57.47
亿元, 增长69.1%, 增速高出十大产业平均水平31.5个百分点;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0.03亿元,增长83.8%,增速高出十大产业平均水平47.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74亿
元, 增长65.9%,增速高出十大产业平均水平24.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99亿元,增
长53.9%,增速高出十大产业平均水平21.2个百分点。
(五) 十大产业链成为全市投资热点。2007年,十大产业链在建项目523个,完
成投资280.16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8.2%。分产业链看:服务业
成为投资重点。 截至年底, 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214个, 占十大产业链项目总数的
40.9%, 完成投资87.16亿元,占十大产业链投资总量的31.1%。基础设施产业为经济
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截至年底,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19个,占十大产业链项目总数
的22.8%, 完成投资41.17亿元,占十大产业链投资总量的14.7%。新型高科技产业链
投入加快。 至年底,三大新型高科技产业链实现投资11.54亿元,增长1.86倍,占十
大产业链投资总量的4.1%。
三、培育产业集群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市场是一个推动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发动机,且所有的经济成就都离不开
政府的参与。现代经济的运作,如果没有市场或政府,就会孤掌难鸣,地方政府应大
力支持重点产业向集群式发展。政府要有抓重点产业意识,在招商引资、鼓励民间投
资时,突出重点产业地位,引导投资方向。政府在选择什么作为当地的重点产业上,
要深入调研,摸清情况,进行必要的专家论证,力求选准选好。要为重点产业发展创
造条件、提供服务。滨州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的矛盾和关系:
(一)处理好产业发展的“洼地”效应。2003年以来,滨州经济突破了传统模式,
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已形成了以魏桥、亚光、愉悦等为龙头的纺织家
纺服装产业链,以滨州北部化学工业园、京博工业园、港口化工区为龙头的油化工和
盐化工产业链,以西王、香驰、安利等为龙头的粮油果蔬深加工产业链。这些产业链
离产业集群经济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紧紧抓住产业集群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
延伸集聚这些产业链上做大做足文章,以最大的气力营造滨州发展的“洼地”效应。
(二)处理好自主竞争发展与重复建设之间的矛盾。滨州实施“超赶战略”以来,
加快了工业化发展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应增强市场规律引导,减少或避免在
工业化进程中个别产业在重复建设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自主竞争来实现同行
业的优胜劣? 而催生出产业升级的。如纺织家纺服装产业链,纺织业由初加工、粗加
工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根本性转变,由纺织为主到家纺服装的转变,都是由单一变多
样、由粗变精的,这是以往产业发展的共同规律,但重复建设只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政府部门应规范产业准入条款,对招商引资加以引导,注重产业链增粗? 长,避免重
复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
(三)处理好产业集群发展与环保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发展初期,有些产业出于自
身生产特点不注意环境保护,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但事实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
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处理好产业集群发展与环保两者之间的
矛盾,真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双赢,不能因环保带来的影响
和问题而因噎废食。
(四)处理好简单模仿他人与自我创新发展的关系。简单的模仿不仅促进不了区域
经济发展,甚至还要阻°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从学习中创新,才能有所进步,才能
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特别是在产业集群经济走向成熟过程中,创新是必由之路。从
模仿到创新,是质变是升华。只有把眼光放在认清自身区位优势上,把精力放在谋求
开拓自我产业发展之路上,才会对滨州产业集群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五)处理好扶持重点产业和非重点产业发展的矛盾。区域性重点产业选择的依据
是非均衡选择策略和比较优势原理的实际应用。现实经济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依托
特色资源优势和原有优势产业、产品,着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滨州有一定基础的产
业如纺织、家纺、油化工、盐化工、旅游、食品、商贸等产业,这些产业在工业发展
“高地”中有着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要积极整合资源,挖掘潜力,通过改组改造以形
成规模产业群,使之成为地方重要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区域新产业,
还有很多新型产业有待进一步开发,如船舶、文化、物流等,这些产业也将是投资热
点和经济增长点。
四、增粗拉长十大产业(链)集群的建议
滨州十大产业(链)集群正处在加速形成期,与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比较,
主要表现出三个不足:产业链条短,还有脱节现象存在;产业链内部结构单一,链条
之间关联性不强;新型高科技产业发展快,但集群效应仍未显现,本土产业链真正叫
得响的品牌偏少。从产业集群角度看,主要存在竞争力不足,高科技含量偏低,专业
市场不够发达等问题。政府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继续坚持抓大放小、行业
并举策略,在着力打造主导产业上下功夫。
(一)加大引进高新技术力度,提升产业集群质量。滨州要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中
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一体两
翼”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以加快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北海新
区开发建设的契机,抓住发展良好机遇,增粗? 长十大产业。与此同时,把传统行业
作为现代技术的一个载体,正视现有的产业集群基础,大力引进外资和激活民间资本,
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来提升集群竞争力、提升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
较快增长。要围绕产业集群招商,做到新项目与老项目相结合,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
术密集型相结合,在引资策略上,重点引进管理、技术、人才与市场,与国外资本连
接形成产权纽带和产业链条,通过以资源换技术、产权换资金、存量换增量、市场换
项目,拓宽招商引资的深度和广度,以切实提高滨州市产业集群的质量。
(二)抓好现有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优势鲜明的区域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滨州市新
型工业化的重点就是抓好现有工业园区的建设。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
业集聚化”的思路,大力实施园区? 动战略。加强产业集群的行业引导,必须立足于
滨州的整体发展规划,根据各县区和开发园区的具体特点,制定引导和鼓励发展优势
产业群的政策。在重点扶植部分开发园区时,应该将优惠政策向十大产业倾斜,有目
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 作功能强的项目进入集群
区域。 同时,要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搞好现有园区的整合。?
调不同区域、不同园区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把原有区域中不同产业企业引入更有利
于其生存和发展的聚集区,形成优势鲜明的产业集群经济。
(三)培育知名品牌和产业龙头企业,加速龙头大项目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知名
品牌和龙头企业是地方产业竞争力的最好体现,很多产业集群就是名牌产品带动型或
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政府要策划、包装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地方名牌企
业、名牌产品,继续加强对地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宣传推介。要提高地方的知名
度、美誉度,从领导人到市民都要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推介滨州,对外树立良好形象,
使滨州成为“中国最好、 国际知名” 的家纺基地,RFID产业基地,中国公路运输枢
纽城市,人人称道;使“渤海”牌活塞、“魏桥”牌精梳纱线和纯棉坯布、“西王”
牌淀粉糖、亚光毛巾、中裕小麦粉、新农兴棉种、乔昌农药等产品品牌家喻户晓。以
这些品牌的发展带动各产业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要围绕打造产业链和壮大产业集
群,进一步依托项目建设引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改变“一产一核心”的现状,
降低链条风险;要进一步围绕龙头企业,加速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引进与集聚,变政府
倡导招商为企业自发招商,以商引商,壮大产业集群。
(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在动力。滨州投资的区位优势与国内
经济发展较好的一些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对
投资商的吸引力, 是一个重要问题。(1)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服务体系,发挥行
业?会积极引导作用,配合行业?会大力开展为企业融资、技术开发、信息交流、人才
交流等方面的服务, 加强引导企业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2)要减少地方和行业保
护主义色彩,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
是在国家允许范围内放宽外资和民资的行业准入政策,促进各产业内部中小企业的发
展。(3)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不合理的费用。2007年,滨州引导鼓励159家大中
型工业企业开展了二、三产业分离工作,成立独立规范的服务企业。既使服务业产业
发展壮大、走上正轨,又使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降低了对? 材料、产品运输等服
务支出。
(五) 加强产业领导,制定人才保留和产业发展激励机制。(1)要切实树立一种
新的政绩观。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大成效的,要给产业集群发展足够
的时间。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树立实实在在为地方谋福祉的政绩观,做到当前和长远互
相兼顾。 抓重点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要作一届到几届长期抓的规划。(2)制订一
个好的激励机制,充分培养和保留各方面的人才。要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激励机制推
动产业集群发展,既要激励企业,又要激励各级政府班子。要把行业管理部门、行业?
会和企业的主要领导人作为特殊人才来看待,该给市政津贴的给津贴,该送培深造的
送培深造,努力培育行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中坚力量,推动产业向前发展。
(秦景敏 袁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