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滨州市税收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6&rec=9&run=13

近年来,滨州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位
居全省前列。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税收结构变化,而税收结构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财政
收支的稳健高效运行,最终又将影响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以滨州市为例,分
析近几年辖区内税收结构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税收结构方面存在
的突出问题,提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区域经济运行现状
(一) 地方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关系。近几年,滨州
市地方财政收入与GDP均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滨州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0.37
亿元, 同比增长18.53%, 其中税收收入54.16亿元, 同比增长20.92%, 实现
GDP1236.83亿元,同比增长20.05%;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比76.96%,地方财
政收入在各级财政总收入中占比49.02%,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69%。2003年
到2008年,全市地方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GDP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见图1。
图1所示地方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以及GDP之间的关系,突出反映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GDP保持了持续平稳增长,每年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20%至30%之间。
二是部分时期财政收入增长大大快于GDP。 2003年到2008年,税收收入与财政收
入的增速大体相当,基本在20%到50%之间宽幅波动,大部分时期与GDP增速差距不大,
但在2005年到2006年,财政收入增速高达40%至50%,高出GDP增速20个百分点左右。
三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税收收入占地
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三个比重” 较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5%左右,说
明全市大部分企业虽然产值较高、但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提供的利税与实现的产
值、经济总量相比明显偏低;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最高,为
53.07%,几年来该比重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2008年已降为49.02%,从一定程度说明
我市税收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缴纳共享税为主的第一、二产业发展较快,但
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较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3年至2008年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
入的比重相对稳定, 基本保持在76%左右,说明地方财政收入对非税收入一直有较大
的依赖性,特别是部分县区由于税源不足,更是过分依赖的持续性不强的非税收入。
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应努力提高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二) 税收收入结构现状。以2008年为例,全市地方税收结构如图2。从各税种
所占比例来看, 仍以增值税、营业税为主,两项之和占到49.8%,近几年城镇土地使
用税、契税增长迅速,两税占比达15.64%,其大幅增长主要源于全市房地产市场需求
旺盛,随着全市各县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镇居民住房刚性需求的不断释放,
再加上全市房地产价格一直处于全省较低水平,房地产业必将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
刺激消费的主要力量,这两项税收仍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三)产业结构现状。近几年,在税收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全市经济结构得到
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比例更加趋于合理,如下图所示。2003年至2006年,第二产业
占比逐年提高, 2006年达到62.1%,较2003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07年至2008年,
第二产业占比稳定在61%左右; 2003年至2006年,第三产业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
2003年的30.17%逐步降为2006年的26.17%,2006年至2008年,第三产业又逐年明显提
高,从2006年的26.17%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29.14%。在以纺织、化工为主的第二产业
中,又集中于几个特大型的企业集团象魏桥纺织、滨化集团、中海沥青等。企业经营
容易受到利率、汇率、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经营风险加大并影响到税收
收入的稳定持续发展。另外,由于第三产业固有的活力高、可持续性强等特点,滨州
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不利于带动税收收入的稳定发展,从而使得地区社会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
二、从企业增值税来源分析辖区经济结构变化
从增值税的变化来看,滨州市近年来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税收收入不断萎
缩,来源于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涉外企业的税收收入占了工商税收收入的主导地
位。 2004年,来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增值税收入占的比重为7.03%,到了2008
年则只有4.45%。 2004年,来源于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涉外企业的增值税收入占
的比重为76.04%,到了2008年已经上升到85.25%,如图4。
三、从上缴所得税水平分析辖区企业经营效益
2004年至2007年,滨州市企业所得税呈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6年的增长速度更是
高达65.41%, 如图5所示。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改观,来源于
股份制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所得税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2006年为例,股份制企业上缴
所得税同比增长78.5%, 集体企业上缴所得税同比增长78.35%,这反映了滨州市积极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企业股份制改革所收获的成果。从上缴所得税的产业结构分
布来看,全市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增大,工业体系日趋完善,但仍以纺织、化工为主,
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电机制造和生物医药等尚未真正兴起,招商引资工作相对比较
落后,第三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受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合并、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等因素的影响和冲击,2008年滨
州市企业所得税同比猛降15.82%,其中只有私营企业和涉外企业所得税有所增长。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滨州市经济总量取得了较大的提
高,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是从税收结构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的发展过度依赖于几个特大型企业集团、第三产业发展相
对滞后;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税收结果不
尽合理等。
随着全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税收政策也在向拉动内
需、刺激消费和促进出口等方向转变,如增值税转型改革、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以及
其他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开始得到充分的发挥,大量的税收
优惠政策对扶持企业发展、稳定经济平稳发展起到积极了的推动作用,但对地方税收、
财政收入预算的完成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政策建议。一是平衡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
演进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新税制对地方经济的利益导向来看,第三产业不仅是经济
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同时也是提供地方财税收入潜力最大的产业。因此根据滨州
市实际情况,今后应当重点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旅游、餐饮、市场建设、科技
开发、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个完善配套的、能为城乡广大居民提供社
会化服务的体系。当然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之
上,目前滨州市第二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几个大型企业集团,因此拉长集团产业链条、
督促大型企业集团将二三产业分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财政收入稳定持续发展的基
础。
二是努力培植新税源,优化税收结构。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是税收之
本,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转变思路,藏富于民,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社会投资,依靠
企业的发展、效益的提高,着眼于把国民经济这块“蛋糕”做大,才能保证财政收入
持续稳定增长。继续加快工业化进程,壮大主导税源。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
产业化,逐步实现产业资本与科技资本的结合,为财源建设增添新亮点。着力稳定和
培植外向型财源,切实巩固并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领域,努力遏制并扭转出口下滑
局面;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力争在大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商上有新的突破。三
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非税收入征管。
财政收入的增加固然与经济总量有极大的关联度,但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
业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税收征管的强弱与财政收入的增减也呈正相关关系。规范
预算外收入和预算内非税收入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的收费性收
入应纳入预算内管理,对具有准税收性质的非税项目应纳入税收制度由税务部门依法
征收和管理,从而规范完善税收体制。同时应强化措施,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深入推
行全省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杜绝预算外资金挤占财政收入现象的发生,逐步将政府性
基金及附加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加强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有
资源收益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严禁拖延、滞压、隐瞒和截流,保证财政收入的完
整性。
(张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