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改革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5&rec=59&run=13

【概况】 2006年,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市委“30字
工作方针”和“锁定目标争上游,全力冲刺2006”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扎实苦干,竭心尽力,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取得了显
著成效。
解决资金瓶颈, 融资成果创新高。(1)争取项目和资金成效显著。密切关注国
家产业政策的变化,指导企业筛选、论证项目,积极做好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工作。全
年共争取省以上无偿资金1.2亿元。(2)招商引资位居前列。狠抓招商引资目标责任
制的落实,积极探索创新招商方法,围绕十大产业链、城市基础设施、滨州港口建设
等有针对性地策划招商活动, 招商引资共到位资金5.2亿元,位居全市第3名。(3)
银企合作再创新高。 做好银企合作推进会签约资金尽快到位工作,第4届银企合作会
资金到位率达96.2%。 成功举办了2006’诚信滨州银企合作推进会,与28家金融机构
签订1098个合同、协议,涉及金额718亿元,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4)融通
市场资金保持领先。上市融资工作特别是境外融资额继续保持全省领先,魏桥纺织增
发成功,募集资金8.3亿港元。
抓好支撑平台,载体发展实现双飞跃。(1)新增5个省级开发区。对全市开发区
进行逐一审核,帮助指导各县区做好相关工作,完善相关手续,积极向上级做好争取
工作, 在清理乱批乱建开发区的情况下,经国家发改委认定又新增5个省级开发区,
使全市开发区总数达到8个,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载体,创造了条件。(2)创业
投资基金列入省试点。经国务院批准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颁布的《创业投资
企业管理暂行办法》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加快山东省创业投资发展,省发改委确定
在3个市实行创业投资试点, 通过争取工作滨州进入山东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首批三
个试点市之一,为创业投资基金争取工作奠定了基础。
做好结合文章, 投资服务再上新台阶。(1)妥善处理国家调控与地方发展的关
系。 按照国家对滨州市129个新开工项目进行清理的要求,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2006
年新开工项目进行了检查清理,妥善处理了各方面矛盾,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2) 拓宽重大项目稽察管理。制定出台《滨州市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对20个
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稽察,解决了重点项目、国债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维护了
滨州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3)开展项目招投标管理基础工作。根据新的招投标法规
定(发改部门是招投标工作的主管部门),制定出台了《滨州市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以市政府文件形式颁布实施,规范了招投标行为,促进了招标投标事业的发展,为建
设项目的阳光运作奠定了基础。
强化调研协调,谋划发展取得新成效。(1)调研规划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
规划纲要顺利通过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审议,以市政府文件颁布实施。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首次列入国家和省中长期规划,滨州市规划在其中得到较好体现。
(2) 跨省区域合作开局良好。渤海大桥项目是市委确定的2006年重点项目,市发改
委多次与沧州方面沟通协商,努力化解分歧;牵头组织交通、港务、水利等部门及县
区企业与沧州市各有关部门展开谈判,坚持以双赢为目标,努力协调各方,促成签订
了《关于加强区域合作交流, 推进渤海大桥、滨港供水工程项目的协议》及4个补充
协议, 使项目各项前期工作不断克服困难向前推进。(3)努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开
展服务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推动服务业繁荣发展的政策意见,市委、
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设立了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 筛选申报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争取省级引导资金200
万元。(4)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滨州活塞、鲁北化工、华纺股份股权改革顺利实施,
全市股权分置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指导滨州迎宾馆等9家国有、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
改造, 大部分顺利完成改制;指导青龙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破产重组,进
入破产程序的企业推进顺利。
强化服务, 机关建设不断加强。(1)完善组织机构。完成了机关机构改革,成
立了服务业办公室和银企合作办公室,健全了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选举产生了新一
届机关党委和第一届工会委员会, 组织开展了学习型机关建设等活动。(2)强化党
风建设。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和考核工作,开
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做到警钟长鸣,
勤政廉政, 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3)提高效能效率。进一步解放思
想,转变工作作风,定期检查调度重点工作进展,检查各科室完成工作情况,工作中
突出“快”,提倡“实”,力求“好”,受理的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全部在承诺
期限内办结。

【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全市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市委、市政府“30字”工作方针,“锁
定目标争上游,全力冲刺2006”,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计划指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
开好头、 起好步的总体要求。(1)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
年生产总值实现829.02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居全省首位,超额完成了800亿元
的计划目标。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21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14.82
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216.99亿元,增长20.3%。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45.12亿元,增长41.3%,超额完成了40亿元的计划目标。全市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年
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80.13亿元, 同比增长18.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
额274.4亿元, 同比增长13.54%;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474.5亿元,同比增长34.7%。
(2)工业经济强势增长,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43.79亿元,
增长28.6%, 超额完成了400亿元的计划目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1.72亿元,增长
39.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94亿元,增长41.1%,实现利税157.96亿元,增长
38.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1.1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3)贯彻落实
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有保有压、
区别对待的方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加快推进,加快
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6亿
元, 在国家宏观调控压缩投资规模的大环境下,仍增长19.7%。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
达到168.74亿元,增长39.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08%,比年初增长
2.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1.73∶62.10∶26.17。(4)城乡市场繁荣兴旺,
进出口持续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57亿元,增长16.1%。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呈现逐月加快的好势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7.03亿美元,增长20.4%。其中出口15.83亿美元,增长27.5%;
进口11.20亿美元,增长11.7%。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3个,合同外商投资3.40亿美
元,增长53.68%;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52亿美元,增长62.6%。魏桥纺织成功实施了H
股新股配售,募集资金8.3亿港币。(5)农业经济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80.33亿元,增长5.1%。全年粮食总产258.25万吨,增长9.3%。
棉花总产达17.42万吨,增长14.8%。水产品产量37.54万吨,增长10.7%。结构进一步
优化, 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53万公顷,发展优质专用麦、抗虫杂交棉、
稀有食用菌等优质高效作物面积已分别达到了15.73万公顷、13.10万公顷、3.27万公
顷。优质专用麦、抗虫杂交棉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6%和95%。全市市级重点龙
头企业发展到13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将邹平县和全市10个强乡镇(办)、20个精品村、100个
强村居分别不同层面进行培植。全市594个中心村已有300个对建设规划进行了重新修
编和调整完善,占中心村总数的51%。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在“经(集体经济)、
水、电、路、医、学、保、讯”8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突出以人为本,
经济社会更趋和谐。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370元,
增长14.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69元,增长18.0%。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1726元, 增长14.0%,人均消费性支出7989.08元,增长13.11%。就业再就业成效显
著。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4.64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1万人,“4050”
等困难群体再就业3307人, 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100.6%、94.5%。企业养
老保险参保职工20.43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21.43万人。全市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省级试点县区已达5个,市级试点1个,参合农民162.18万人,已报销医药费用
3507.15万元, 受益农民54.48万人次。(7)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竣工12.2万平
方米;高校招收本专科生1.40万多人,在校生达到3.90万人,比上年增加5015人;职
业教育快速发展, 全市职业教育总招生人数突破1.5万人,在校总规模达到了5.32万
人。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市新改造乡镇卫生院22家。节能降
耗取得新成效,万元GDP能耗下降4.5%。“平安滨州”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市刑事发
案率下降1.98%,交通事故和火灾起数同比分别下降18%、13.27%;共排查各类重点矛
盾纠纷3353起, 已处结3286起,调解成功率达98%。体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在21届省
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第7名的好成绩,比上届前进了4个位次。全市人口继续保持低水
平增长,各项责任指标圆满完成。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重点项目建设】 2006年,市政府以滨政发[2006]23号文下达了《滨州市人民政
府关于印发2006年滨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的通知》,至年底,30个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
101.2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63.6亿元,完成年计划投资的77.5%。其中,收尾、续
建项目总投资142.8亿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3.4亿元,其中年内完成投资45.8亿元,
占年计划投资的96.5%;计划新开工的10个项目总投资62.1亿元,有6个项目开工建设,
完成投资17.8亿元, 占年计划投资的51.4%。年内,大高航空城钻石飞机制造、南城
供水工程、 绿都GMP产业园、宏诚家纺工业园、西王60万吨玉米深加工、邹魏第三工
业园二期工程项目6个项目建成投产或运营试产; 市垃圾处理厂、惠青黄河大桥工程
已收尾。
小营至滨州铁路,全线完成土方185万立方米,完成总量的98%;涵洞、钻孔灌注
桩、 承台、立柱、墩身、帽梁、桥台、钢桁梁制作全部完成;钢梁安装1万吨,占其
总量的84%;公路T梁、铁路箱梁架设完成;铁路T梁架设55孔,占其总量的37%,12月
30日公铁大桥胜利合龙。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9.65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5.05亿
元。
滨州至沾化地方铁路,路基土方、桥涵全部完成;轨枕进场4.30万根,钢轨进场2160
根, 钢轨配件进场25公里,完成铺轨24.7公里。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其
中当年完成投资1亿元。
津汕高速大高至鲁冀界段, 主线路基土方工程完成733.7万立方米; 路基完成
41.9公里;二灰土完成3002.3平方公里;主线桥梁全线灌注桩、系梁、薄壁台、承台、
实心板已全部完成, 桥面铺装完成326孔;护栏完成8160米。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
11.07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4.95亿元。
威乌高速公路(滨州段),主线路基土方工程累计完成481.8万立方米;特殊路基
完成11公里;主线桥梁主体工程、涵洞全部完工;防护工程完成3980立方米;主线路
面底基层完成1544.3千平米, 下面层完成423.5千平米。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8.83
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4.44亿元。
鲁北化工集团燃煤发电项目,土建工程正在施工,设备购置、安装,至年底累计
完成投资20.88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13.78亿元。
滨州汽车工业园一期工程,微型车于10月19日举行了下线仪式。涂装生产线已进入设
备安装施工阶段, 焊装生产线4栋公寓楼正在施工,办公楼和职工食堂已使用,供暖
工程竣工。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9740万元。
大济路无棣至惠民段改建工程,国道205以南主体工程39.4公里完工,国道205以北路
基桥涵全部完工。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23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1.98亿元。
惠青大桥工程, 项目基本建成, 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08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
1.38亿元。
山东渤海油脂公司优质粘胶纤维项目,浆粕工程、土建工程已经完成,设备正进
入调试阶段, 项目所需人员培训工作已完成。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其中
当年完成投资4.7亿元。
绿都GMP产业园,二期工程生产设备已安装完毕,已于9月1日进行试生产,5条生
产线已进入调试生产阶段。 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8000万
元。
邹魏第三工业园二期工程、西王集团玉米深加工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两项目
当年完成投资15.88亿元。
滨德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已批复、工可报告审查完成,正在办理项目建
设用地等有关手续,11月24日初步设计外业验收审查完成,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
环宇集团甲醚项目,土建工程开工建设,并完成工程量的70%,当年完成投资1.1亿元。
国电博兴电厂,可研报告已通过审查;国家环保总局批复了项目的环评报告,水利部
批复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国家电网公司批复了接入系统方案,省水利厅批复了该
项目的取水申请。

【帮扶工作】 2006年,市发改委发挥帮扶惠民县经济发展牵头部门的作用,积极搞
好帮扶的协调、调度等工作,多次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帮扶单位共为惠民县工业园
及联系乡镇引进项目45个, 协议资金12.01亿元,到位资金7.00亿元。帮助乡镇引进
项目40个,协议资金10.38亿元,到位资金5.84亿元。其中,帮助直接引进项目13个,
协调引进项目27个;协调资金1.84亿元,其中争取无偿资金8254万元,协调贷款1.01
亿元, 物资折款119.03万元。帮助县经济技术工业园引进项目5个,协议资金1.63亿
元,到位资金1.16亿元。帮助乡镇培植利税过百万元的企业16家,利税总额达到4105
万元, 比上年增长185%。帮助乡镇修路72.9千米,投资282.5万元;架桥6座,投资
66万元。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72期,受训人员6111人次;帮助乡镇输出劳力1.10
万人。

【科学运作新开工项目清理整改工作】 2006年,国家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
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三过”问题,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新开工项目
进行全面清理。 滨州列入清理范围的新开工项目有129个,经过认真审核,因重复统
计、不存在、尚未进行任何投资活动、行业代码、项目名称等原因列入清理范围而实
际不属于清理范围内的项目有38个,占全部清理项目的29.4%,实际在清理范围内的
项目91个,占70.6%,在实际清理范围内的91个项目中,手续齐全的项目38个、占清
理范围内项目的42%,项目手续不完备的项目53个、占清理范围内项目的58%。对此,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专题研究部署落实。市发改、国土、环保、经贸、
安监、银监6部门以滨发改投资[2006]204号文联合下发通知,转发国家和省关于清
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各县区项目清理工作提出具体任务、标准和时间要求。为切实
做好项目清理工作,市发改委、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分别成立项目清理工作领导小组
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发改部门主动加强与土地、环保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严格执行国
家法律法规和各项建设程序,积极指导和协调违规建设项目的完备手续工作,把“停
止建设”的项目降到最低限度。在清理新开工项目工作中,发改委加强协调、深入调
研、妥善处理,在国家组织的几轮清理项目综合检查中,努力为维护和保持滨州良好
的发展环境做好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省发改委的充分肯定。同时,市发改委
还注重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发展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和“四思而后行”的原则,主动搞好调控、学会运用调控。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
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以及需要加强
的农林水利、生态建设和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薄弱领域的项目,加快推进,加快建设。
对列入“十一五”的重大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落实好建设条件,在国家严把土
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的前提下,把有限的土地指标向市重
点项目倾斜,确保尽快开工和及早建成。
(蔡新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