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6年滨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5&rec=172&run=13

2002至2006年,是滨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初步告别欠发达、
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2006年,全市GDP是2002年的190.41%(可比
价)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02年的308.46%(可比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
增加712家,财政总收入是2002年的323.06%,地方财政收入是2002年的315.6%,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2年的555.22%,国、地税收入分别是2002年的373.6%和289.8%,
城镇、 农村居民收入分别是2002年的159.0%和163.7%,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4年保
持全省前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一、综合实力上台阶全市经济加快发展,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2002年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2003~2006年
GDP增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6.9%、17.9%、17.7%和17.4%,4年平均增速为17.5%,
高于全省同期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排序由2002年的第9位上升至2006年
的第1位。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29.02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483.06亿
元。 2006年人均GDP实现2.23万元(按2006年户籍平均人口计算) , 比2002年增加
1.28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14.30亿元
提高到2006年的45.12亿元,从全省第13位上升到第11位,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33%,
提高了0.99个百分点。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393元提高到1212元。二、结构调整见成
效全市坚持“工业兴市”,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逐渐形成
了具有滨州特征的产业结构模式: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大,超过先进城市和全省
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比重已经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2002年,第二产业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5%,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7个
百分点。 2006年,第二产业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1.4%,拉动全市生产
总值增长10.7个百分点, 即:全市生产总值17.4%的增长率中,有10.7个百分点是由
工业增长而带动的。随着招商引资、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高,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规模以上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
第二产业发展的初步基础。 2002年产业结构为18.54∶50.62∶30.84,与全省1997年
18.3∶48.1∶33.6的产业结构相似,落后全省平均水平5年。2002~2006年全市上下加
快调整步伐,与全省差距越来越小,2006年产业结构为11.7∶62.1∶26.2,第一产业
比重已经接近于全省2004年(三产比重为11.8∶56.5∶31.7)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
全省平均水平高5.6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长加快。 200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
217.0亿元, 增长20.3%,增速比2 002年提高5.1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高;第
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5%,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整个经
济的比重达到26.2%,出现近4年来首次上升。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经济的跨越发展,两
税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国税收入由2002年的15.14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56.56亿元,从
全省第12位上升到第8位,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07%,提高0.99个百分点。地税收入也
由2002年的9.49亿元提高到27.51元, 累计增长189.9%, 年均增幅达30.5%。2003~
2006年,全市两税收入累计完成214.95亿元,有力支持了滨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三、
工业兴市结硕果工业单位数不断增加,总量规模迅速膨胀。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达到1097家, 比上年增加100家, 比2002年底净增712家; 工业增加值完成
443.79亿元,是2002年的4.6倍。规模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迅速提高。由2002年的27.
81%上升到2006年的53.53%, 4年提高了25.72个百分点。 2003~2006年, 全部工
业增加值1297.48亿元,占同期全市GDP的比重高达53.17%,工业的支柱地位比较突出。
大企业快速成长。通过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
到优化,竞争力提高;通过加大投入,以大企业领办工业园,企业规模迅速膨胀,涌
现出了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鲁北化工、京博集团、齐星集团、亚光集团、活塞
集团、西王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2006年
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24家, 比上年增加6家,比2002年增加17家,2003年魏
桥创业集团年主营业务收入114亿元,是第1家过百亿元的企业,2004年,滨化集团实
现主营业务收入104亿元,成为第2家超百亿元的企业,2006年鲁北企业集团实现主营
业务收入105.07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3家。2006年,魏桥创业集团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3.20亿元,是2002年的10.3倍,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
业总量的30.47%, 成为工业巨星。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占全省比重不断提高。
2002~2006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5%, 快于全市GDP年均增长率
15.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也逐年提高,在全省的位次前移。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2年的2.75%提高到2006年的3.99%, 增幅全省排序除
2003年居全省第5位, 其他年份均居2位或3位。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由2002年的
3.17%上升到2006年的4.30%,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2.93%上升到2006年的3.45%,利税
由2002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3.69%。 2002~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年均增长50.23%,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9.72%,利税总额年均增长50.24%。主要工业产
品产量不断增加, 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 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食用植
物油93.64万吨, 比2002年增长1.1倍, 年均增长20.5%;布30.63亿米,比2002年增
长3.39倍,年均增长44.76%; 纱128万吨,比2002年增长2.79倍,年均增长39.56%;
发电量135.93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2.68倍,年均增长38.5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
新跨越。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8.74亿元,比2002年增长12.4倍,
年均增长91.3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 2002
年比重为4.25%, 2006年提高到10.08%。四、固定资产投资突飞猛进近年来,全市固
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
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 比2002年增加491.9亿元, 4年增幅分别
为83.2%、 56.6%、59.7%和21.2%, 年均增长53.5%。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2003~20
06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分别为676个、919个、2128个和1550个,平均每年
131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分别为88个、 117个、203个和160个。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明
显提高。近几年来,随着全市“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不断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
第二产业投资比重逐年提高, 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由2002年的0.8∶47.3∶51.9
调整到2006年的2.6∶77.3∶20.1。 第二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大大加快了全市工业化
的步伐。 五、积极借助外力促进全市大发展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2003~2006年,全
市引进市外资金分别为163.5亿元、 344.92亿元、500.97亿元、462.83亿元;全市实
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1.7亿美元, 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2.59亿美元, 其中实际外商直
接投资(FDI) 1.52亿美元, 增长62.6%, 增幅列全省第2位。上市融资成果喜人。
1996年7月,鲁北化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滨州第1只上市股票。近几年,
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2001年9月,华纺股份A股上市;2003年9月,魏桥纺织H股在
香港上市;2004年4月,滨州活塞A股上市;2005年12月,西王糖业以红筹形式在香港
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至2006年3月,已发展境内上市公司5家,累计通过证券市场融
资总额达到67.03亿元人民币,上市家数在全省列第7位, 融资额位列第6位,其中境
外上市融资47.87亿元人民币,居全省第1位。银企合作助推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到
2006年, 滨州成功举办了5届银企洽谈会。累计签约合同、协议资金1786.8亿元,参
加洽谈会的金融机构从第一届的20个增加至28个, 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商业银行驻
鲁分支机构。前4届洽谈会共签订贷款合同、 协议金额1068亿元,到位资金达1023亿
元,到位率为95.8%。第五届银企洽谈会于2006年10月份召开, 全省28家金融机构与
全市50 0多家企业共签订合同、协议项目1098个, 贷款金额718亿元。滨州每届洽谈
会签约资金数额之大、资金到位率之高,都在全省各市举办的同类活动中名列前茅。
六、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57亿元, 比上年增
长16.05%,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69亿元, 增长17.50%,
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88亿元, 增长13.78%。批发业和餐饮业增长快,分别增长
21.14%和17.98%。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 金银珠宝类增长66.4%;
汽车类增长42.9%;通讯器材类增长40.6%; 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5.2%。200 2~2006年,
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定增长,年平均增长16.1%。 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及其
他行业的零售额也保持了稳定的发展速度。 2002~2006年, 批发零售贸易业年均增
长14.33%, 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17.56%,其他行业的零售额年均增长16.43%。七、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富
裕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出和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攀升。在国
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持下, 2002~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
快增长,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 达到1.03万元, 2006
年达到了1.17万元,比2002年增加4352.5元,年均增长12.30%;2006年,农村居民年
人均纯收入4370元,比2002年增加1700元,年均增长13.11%。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
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吃、穿等基本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下降,而交
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等方面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2006年,城市居民
人均年消费性支出7989元,比2002年增加2742元,年均增长11.08%;农村居民人均年
生活消费支出2962.6元,比2002年增加1003.5元,年均增长10.89%。
(袁 见 董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