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4&rec=5&run=13

2001年,滨州市全力实施“追赶战略”,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
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克服国际经济环境趋向严峻和
严重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全市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十
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国民经济在外需拉动力
减弱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初步测
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6.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
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62.9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52.09亿元,增
长16.5%, 第三产业增加值91.50亿元, 增长14.5%。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22.7:
48.3:29.0变化为20.5:49.6:29.9,工业和第三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466元,比上年增加966元。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发展特色农
业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科
技兴农战略,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
42.48万公顷, 比上年下降10.2%。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
2000年的76.8%下降70.0%, 下降6.8个百分点,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
扩大,种植结构更趋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17.89万吨,比上年下降2.2%。粮食平均亩
产342公斤,比上年增长8.8%。棉花生产大幅度增长,植棉面积达10.11万公顷,比上
年增长69.4%; 棉花总产11.67万吨,同比增长69.3%。蔬菜生产初步形成了“精稀特
优”的格局,保护地栽培面积继续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新突破,食用菌仍保持
强劲发展势头。全年蔬菜总产253.07万吨,比上年下降1.4%。水果生产基本稳定,传
统林果产品调整加快。全年水果总产47.19万吨,比上年下降4.35%。冬枣产业保持强
劲发展势头,总面积达到43万亩,总产达8500吨,已初步形成特色产业的主导产业,
成为农民增收新的重要来源。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406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8.46万公顷,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9%。
畜牧业生产在调整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牧草产业发展也有了良好开端。畜
牧业已成为农民实现粮食转化、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乳业生产作为新兴
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全年奶类产量2.56万吨, 增长71.1%; 年末,奶牛存栏量达到
1.15万头,增长91.8%。全年肉类总产量19.43万吨,增长6.2%;禽蛋产量22.29万吨,
下降10.12%。牧草新增5.39万亩,干品产量达7万吨。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海淡水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全年水产品产量23.98万吨,比
上年增长11.4%。其中,海水产品15.06万吨,增长9.42%,海洋捕捞下降14.5%,海水
养殖增长72.95%;淡水产品8.92万吨,增长14.8%。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稳定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
动力达415.54万千瓦,增长12.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427台,增长46.7%;小型拖
拉机6.70万台, 增长10.7%;农用汽车1万余辆,增长41.7%。农村用电量6.43亿千瓦
时,增长10.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 24.78万吨,增长5.4%。年末耕地面积38.57
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9.7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1%。年底,全市5394个村
委会全部通电和按装电话,自来水受益村3605个,达到66.8%。
三、工业
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持续作用下,全市各级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
工作的重点来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加快改革改
制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强技术创新,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加大扶强解困力度,全年
工业生产、效益均实现了较快发展。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7.93亿元,
比上年增长20.8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33.27亿元,增长27.1%;集
体工业实现增加值12.60亿元, 增长5.6%; 股份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7.34亿元,增长
1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实现增加值9.88亿元,增长35.2%;其他经济工业实现
增加值4.70亿元, 增长16.9%。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实现
增加值52.93亿元,增长23.13%,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增长15.30%。轻工业
增长速度比重工业快7.83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7.9%,
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市重点调度的80种主要
产品中,比上年增长的有53种,占66%。
大中型工业及骨干优势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
加值55.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6%,增长23.20%;实现利润11.75亿元,
利税22.84亿元, 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利税的76.2%和78.6%;销售收入过亿元
的工业企业有45家, 实现销售收入216.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77.5%;
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有38家, 实现利税24.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
83.9%, 其中利税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家,实现利税14.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
税的49.7%,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8.16亿元,同比增长
25.06%,比销售产值增幅高出1.71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14.7
%。全市实现出口交货值最大的4家工业企业全部为纺织企业,分别是魏桥棉纺集团、
滨州印染集团、滨州亚光纺织集团和邹平亚视集团,这4家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3.72
亿元,占全部出口交货值的62.2%。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全年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9.06亿元, 同比增长
21.83%,实现利润15.41亿元,增长26.7%,实现利税29.04亿元,增长30.5%。工业经
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3%,比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保持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亿
元, 同比增长20.8%。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54.52亿元,增长20.9%,
是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重大项目的争取
和建设工作,把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实施“追赶战略”的关键措施和突破口,突出
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部分已建成发挥效益,拉动了
投资增长。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已顺利启动。抓住撤地设市契机,及时调整了城市
总体规划,设立了滨州经济开发区,实施了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一系列工程,累
计完成投资2.15亿元。
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8%。其中
商品住宅投资完成2.32亿元,增长120.9%,占全市房地产投资的65.35%。全年销售商
品房19.5万平方米, 增长近两倍,其中销售给个人的14.3万平方米,增长4.5倍。实
现商品房销售额2.37亿元,增长2.8倍,其中销售给个人的1.49亿元,增长4.3倍。商
品房的旺销,成为带动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 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全市资质等级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
236个,完成增加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67万元/人,增长
11.2%;实现利税1.3亿元,增长8.3%。国有建筑企业在“少数做强,多数做专”的改
革思路指导下,经过优化组合,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员劳动生产率4.7万元/
人, 增长1.3%,实现利税430万元。建筑质量意识提高,招标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
全年招标投标推行面达100%。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得到较快提高。截止年末,全市公路通车
里程已达4015.7公里, 其中当年新增218.8公里;全市通沥青路达8234.8公里,其中
乡村路4219.1公里。客货运输量有较大增长。全市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完成1544
万人和13.48亿人公里, 比上年增长30%和33%;公路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完成2119万
吨和14.66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0%。水路货物运输量完成16.15万吨,增
长3.5%,周转量完成4349万吨公里,增长1.5%。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完成9182万元,比上年增长19%,国内
函件882.72万件,下降17.8%,国内包件19.98万件,增长4.5%。电信业务发展迅速,
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3%,交换机总容量达到82万线,通信
电缆共达到22016皮长公里,新增固定电话装机18.25万部,城乡居民电话总拥有量达
到50.38万部, 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3.95线/百人,交换机实装率达到79.33%,
年末互联网、 宽带网用户总数达到2.9万户。移动、联通通讯高速发展,年末全市移
动电话总户数已达到29.93万户,比上年增长123.5%。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旺。国家继续采取扩大内需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增
长。商业企业充分利用假日经济做好开拓消费市场的文章,有力促进了市场销售。全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38亿元,增长12.6%。城镇市场继续好于农村市场。全
市县及县以上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3.58亿元,增长14.0%;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
额21.81亿元,增长10.4%。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较快,餐饮业零售额继续走强。
全市批零贸易业零售额3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增幅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
餐饮业零售额5.90亿元,增长14.2%,增幅同比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各种所有制商业企业零售额全面增长,个体私营经济份额加大。全市国有及国有
控股单位零售额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
19.9%;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达35.78亿元,增长16.3%,所占比重为64.6%,比上年上
升2.1个百分点, 个体私营经济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速度加快、份额上升;其他经
济零售额为8.59亿元,所占比重为15.5%。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克服了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带来的诸多困难,采取了一
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市外经贸在困难的形势下实现了稳定增长。
全市进出口贸易跃上新台阶。全市进出口贸易额完成4.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
长32.1%,其中进口完成1.42亿美元,增长65.0%;出口完成3.41亿美元,增长22.0%,
绝对值列全省第八位,增幅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
外贸出口和自营进口三项指标已分别迈上4亿美元、 3亿美元和1亿美元新台阶。进出
口队伍不断壮大, 全市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达到10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9家。
出口过100万美元的企业有29家, 其中出口200万美元以上的有17家,500万美元以上
的发展到11家, 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6家。贸易方式在发展中有新的转变,一般贸易
快速增长,出口额达到2.32亿美元,增长103%;自营进口大幅攀升,国民经济发展和
结构调整所需技术设备、资源类进口增加较快。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魏棉集团出
口再创新高, 达到1.55亿美元,同比增长48.8%,在全省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中排名
升至第二位;滨印集团、亚光集团、长威电子、星一皮革等企业出口也都保持了较大
规模。魏棉集团、滨印集团、亚光集团3家企业进入全省自营出口100强。
利用外资发展平稳。全市各级把利用外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进一
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利用外资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
目31个,其中邹平西王热电产权转让项目、博兴PVC管材项目外资额均超过千万美元;
邹平县矿泉水项目、魏桥工业园项目以及魏桥热电产权出让项目等一些大项目进展也
非常顺利。全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483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
八、财政、金融、保险
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05亿元,占预算的109.45%,比上年增长26.97%,财政
收入总量在全省17市排名中由第14位升至第13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为4.5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按分税制口径统计,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
的县区6个,其中邹平县超过3亿元,在全省县级地方财政收入排名中居第24位。分税
种看,增值税(25%部分)增长49.48%;企业所得税增长63.55%;个人所得税增长41.33
%。 在财政支出上,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
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
财力保障。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9.71亿元,占预算的114.04%,比上年增长24.85%。按
现行财政体制,全市财政收支相抵,连续10年实现财政平衡。分项目看,企业挖潜改
造、城市维护费支出分别增长145.40%、289.82%,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重
点支出分别增长10.57%、14.71%、14.60%、7.75%。
金融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4.94亿元,比年初
增加27.46亿元, 同比多增8.0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7.9亿元,比年初增加0.75
亿元;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43亿元,比年初增加20.64亿元,同比多增9.24亿元。
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59.33亿元, 比年初增加15.58亿元,同比多增4.66亿元。其
中短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11亿元,同比多增2.37亿元,其中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
7.18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5.05亿元,同比多增3.23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贷
款增长较快,比年初增加2.35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 全年各类保费收入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财
产保险费收入1.36亿元,增长12.6%,人身保险费收入2.83亿元,增长25.4%。支付各
类赔款8595万元,增长9.3%。其中财险支出7184万元,增长5.6%,人身险支出1411万
元,增长32.2%。综合赔付率为20.6%,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 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0项, 比上年增加45项, 增长
24.3%, 其中1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省以上奖励,等次和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沾
化冬枣科技示范园”跨入全省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之列,新认定省科技企业重点联系
单位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中国专利明星企业6家,全市省级以上科技示范基
地(点) 发展到80家。专利申请量达135件,其中1件获第六届山东省专利奖金奖,2件
获山东省专利奖创新奖。全年落实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59项,拨款1134万元。14个高
新技术项目列入全市科技发展计划, 总投资2.1亿元,形成年销售收入13.7亿元的生
产能力。 科技富民和科技创业工程新上项目152项,拨款1792万元,增加农业新品种
14个, 开发工业新产品26个。全面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累计投入979万元,
引进各类科技成果208项,引进本科以上科技人才368人,解决关键技术50个。各类技
术贸易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05家, 从业人员达7689人, 年技工贸总收入达
12.5亿元。
科技服务扎实有效,科技管理再上新台阶。15个科技及涉农单位深入开展科技服
务活动, “110农业科技咨询热线”解答各类技术难题4.66万个,举办各类科普活动
121次、 专业技术培训班895期,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点278处,推广各类新成果
99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科研机制。全面实行党政领
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首次对6县1区进行了考核。印发了《滨州市“十五”及
2010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奖励实行AB类成果管理,对11项经济效益显著的科
技成果颁发了“科技贡献奖”。科技计划实现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聚焦和倾斜,
510万元市级科技三项经费共安排24个科技项目,其中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14项。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市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49亿元,新增污水处理
能力5万吨/日,供水能力2.0万吨/日,城市道路8000米,城市建成区扩展1.04平方公
里,城市化水平增长0.7个百分点。
环境执法取得新进展。全市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规范性文件,对发现的环境
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组织对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环保检查,关停
了2家年产2万吨以下的造纸企业草浆生产线。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对全市32家重点污染源实施再提高工程和全面稳定达
标工程。 废水排放量2351.14万吨,比上年减少0.89%,COD排放量较上年下降9.8%。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97%和100%。
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 实施了“六河水变清”工程,对总长度为181公
里、流域面积1988平方公里的六条河流启动环境综合治理。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建设,
建成滨州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试运行。博兴、邹平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入实质
性阶段。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全市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处,面积1822.1公顷,占
土地面积的0.19%。建成1个省级森林公园。惠民县被列为第一批省级生态示范县试点,
博兴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环境科技支持能力有新提高。有2个产品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全市有2家企业通
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滨州市区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较上年
分别下降11.7%、3.4%。空气质量优于II级的次数在69.2%以上。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
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6.6分贝。
全市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建成13个城市大气监测点位。深入开展流域、海
域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流域和污染源监测公报,获取有效数据4.7万个。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滨州市在“四校一所”实质性合并
的基础上建立滨州职业学院,本科院校滨州学院的筹建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有历史性突破。 年末,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 招收本科专科生
3104人,在校生7668人,比上年增加2011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结构更加合理。普
通高中23所,招生13672人,比上年增加2166人,在校生35360人,比上年增加4350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4所, 招生8159人,在校生25212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
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7.61%。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招生
34659人, 比上年减少1436人, 在校生242795人, 比上年减少28113人; 初中招生
64048人,比上年减少2923人,在校生230316人,比上年增加14120人;小学学龄儿童
入学率99.86%,在校生巩固率99.8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2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
99.98%。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学校达8所,在校生583人,残疾儿童入
学率90%以上。幼儿园425所,在园幼儿57084人,3~6周岁幼儿入园率74.8%,学前一
年幼儿入园率87.69%。 成人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250人,在
校生1349人;成人中等学校招生2738人,在校生6937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
训58.25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57.8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25813人。教师队伍
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39926人,其中专任教师30974人,小学、初
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8.73%、94.47%和79.73%。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6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3个,
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6个, 妇幼保健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497张,比上年
增加211张。 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0422人,其中医生5070人,增加106人;护师、护士
3291人,增加39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截止2001年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2
个,公共图书馆8个, 图书总藏量为69.6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文物处、文
管所8个,文物藏品为5294件,其中一级品21件。
全市广播电视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台6座。
广播节目套数7套,电视节目套数3套。中短波广播发射转播台2座,调频发射台7座,
电视发射转播台11座。 中央、省级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为100%和85%。有线
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加快,年末拥有广播电视网络总长为1.12万公里,其中市级干
线为400公里。 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年末广播电视固定资产总值为1.66亿元,其中本
年度新增2899.6万元。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突出
发展竞技体育,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强化发展体育产业。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上,滨
州市16名运动员进入6个项目决赛,一举夺得1金、1银、1个第四、4个第五、2个第六、
1个第八名的优异成绩, 创造了参加全运会运动员人数、参赛项目和运动成绩三项历
史最高纪录。王海霞勇夺九运会女子柔道70公斤级冠军,实现参加全运会个人项目金
牌零的突破。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召开的九运会表彰会上,滨州市被省政府授予“振兴
山东体育贡献奖”。在国际赛场上,徐玉华取得世界柔道锦标赛57公斤级第五名,高
延芝勇夺世界女子自由式摔跤锦标赛第三名。在全省青少年正式比赛中,获金牌30枚、
银牌27枚、铜牌21枚、四至八名98个。
十二、人民生活与物价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市区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6901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01元,增长9.3%;农
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 增长5.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5元,增长19.7%。城乡
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 年末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4.12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
0.41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18平方米,比全省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多0.58
平方米。
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定增长。据抽样调查,年末市区每百户城镇居
民拥有彩电108台、 电冰箱86台、洗衣机84台、照相机46架、摩托车42辆、影碟机52
台、空调器30台、微波炉22台、电脑10台、淋浴热水器50台、移动电话28部。全市农
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51台、电冰箱11台、电话机50部、洗衣机18台、收录机21
台、电风扇170台、摩托车36辆、照相机3架。
市场物价走势平稳。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0%,比上年上涨1个百
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100.6%,上涨0.6个百分点,服务项目类价格指数102.5%,
上涨2.5个百分点。
十三、劳动保障与人口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巩固提高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成果的同
时,全面启动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全市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195.8万元,
其中企业自筹121.2万元, 社会筹集213.6万元,财政安排861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参
保人员13万余名,缴纳养老保险金1.59亿元;养老保险收缴率和社会化发放率100%。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58985人, 缴纳养老保险金1.2亿元,收缴率93%,社
会发放率100%。 失业保险参保人员13.53万人,征缴失业金1184.5万元,为4857名失
业职工发放失业救济金480万元, 向再就业服务中心划拨基本生活保障金70万元,使
失业保险成为了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形式。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局良好。
年末,全市5个县区和市直已全面启动,参保单位1284个,参保人员11.03万人,占应
参保人员的53%。
就业局势稳定, 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人数为
22.47万人, 比上年增长0.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9.19亿元,增长14.6%;全年在
岗职工平均工资为8704元,增长15.7%。年末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3.29%,城镇实现再
就业的人数1.9万人, 其中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265人。劳务输出就业成绩显著,年
末全市共有2万余人在区外实现了就业, 其中大中专、技校生3500余人。在部分企业
中实施工资指导线制度,扩大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覆盖范围。最低工资标准由
原来的220元调整提高为280元。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62.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64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51‰,死亡率为6.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6‰。

(董梅)

注:(1) 国内生产总值、各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
算。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
有工业企业(不包括个体)。
(3) 人口数字为公安部门统计数,非农业人口包括常年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业户
口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