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4&rec=132&run=13

【概况】2001年,全市气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强化气象服
务,造福滨州人民”的宗旨,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气象基础业务质量
和综合服务水平;深化事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全面提高气象服务的
社会经济效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提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和文明单位内在质量,
进一步推进气象事业全面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新贡献。
气象基本业务继续保持一级水平。全市气象测报、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气象通
讯等基本业务质量按省气象局的综合目标考核标准,继续保持一级水平。市气象局被
评为优秀达标单位;无棣县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评为气象服务先进单位;全区有26人
次创测报连续百班无错情,有2人次创农业气象测报连续百班无错情;有1人被山东省
气象局评为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均受到省气象局通报表彰。
气象业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各级气象部门以提高天气预报服务质量为重点,狠
抓气象基础业务质量提高。从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搞好科研开发、发
挥现代化建设潜力等方面采取措施,重点对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点、定量客观预报方
法进行开发和研究,改进和完善预报方法,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加强对重
大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有效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对出现的重要天气过
程都提前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
气象服务取得明显成效。(1)全市气象部门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在服务中把为领导决策服务放在首位,把为农业生产服务作为重点,千方百计在准确、
及时、科学、高效上下功夫,为各级领导指挥生产、组织减灾防灾当好参谋。市气象
台定期发布年、季、月短期气候预报,市、县区两级气象台(站)都定期编发气象旬、
月报,及时向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提供适时气象资料和中期天气趋势预报。市、县两
级气象台(站)根据不同农时季节,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把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
气作为重点,充分运用各种通讯手段和传播媒介及时为各级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
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每遇重要天气和农事关键季节,气象部门各级领导都
亲自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天气情况。在“三夏”“三秋”、防汛抗旱关键时期,都
能及时、准确地把天气预报送到市、县、乡三级领导手中。春播期间,各气象台(站)
及时向领导提供温情、墒情、雨情,提出农业生产建议,开展小麦产量预报,供领导
参考。麦收期间,市气象台增发未来七天的逐日滚动天气预报,用传真电话报送市委、
市府等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年内,除正常的天气预报服务外,市气象台仅汛期就向
市委、 市府和有关部门领导汇报天气情况10余次,传真服务100余次,发布专题天气
预报34期,重大天气过程无一漏报,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是年,滨州市天气较
为异常, 出现了严重的春、初夏连旱,冰雹天气也是较多年份之一。4月28日,根据
天气形势和有关资料分析,市气象台果断发布了未来24小时境内有一次降雨过程,并
及时进行服务,至30日,全市普降中到大雨,平均雨量22毫米,为各级领导决策、指
挥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对5月3日、5月8日的冰雹天气过程,均提前做出预报,并适
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全市防护区内无明显冰雹灾害。7~8月份是滨州市的主
汛期,从7月1日起,市气象局根据天气变化,向市委、市府及抗旱防汛部门发布气象
简报13期,对7月3~4日的强降水过程、7月27~28日的大到暴雨过程均提前进行了准
确及时的服务。8月24日,作出“我市雨季基本结束,6~8月份总雨量较历年偏少2~
4成,近期旱情将持续发展”的预报,并建议加强抗旱,做好引水、蓄水保秋收工作。
根据降水实况统计,8月份全市平均降水38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60~70%,预报与实
况较为一致,为市委、市政府指挥抗旱防汛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2) 在为领导决策
服务的同时,全市各级气象部门还深入开展公益服务和专业、专项气象科技服务。进
一步
完善天气预报影视制作系统,提高影视制作水平和质量,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开通了
滨城区电视天气预报系统; 狠抓“121”气象电话自动答询系统,增设服务信箱,增
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充分利用电话、
传真、高频电话、网络终端等设备,对电业、公路、交通、水利、城建、盐业等十几
个部门和行业开展长期、中期、短期、警报、终端等多种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
了有力地保障作用。 9月12日开始,为枣乡经贸洽谈会进行专题服务,对降水量级、
开始和结束时间及风力、风向等难度较大的天气预报项目都提前做出准确预报,进行
全方位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进程。市气象局围绕气象业务、服务、
气象现代化建设等关键问题,大力加强全市气象科研和科技创新工作。滨州新一代天
气雷达开发研究被列为重点项目,于4月份开通了一条64K专线,实现了雷达观测资料
至省局网络中心的自动传输,供全省气象台站调用,部分物理量产品人工生成后自动
上行。为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开发应用,在人才缺乏的情况下,本着“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原则,发挥滨州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优势,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
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滨搞课题指导工作。为实现雷达资料的快速传递,市气象局年初
制定了《通过互联网进行雷达资料传输设计方案》,拟利用ADSL宽带专线接入互联网。
此项工作于10月份在市、县区两级全面开通,使各县气象局能够及时获取雷达实时资
料。根据气象业务服务需要设立的国家气象局及省气象局课题《新一代警报接收机》
《滨州地区天气要素预报及业务流程研究》,分别于1、2月份通过鉴定,专家组给予
高度评价。12月14日,滨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经国家气象局、省气象局有关专家检
查测试,顺利通过业务验收。《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工防雹应用指挥系统》《利用概率
配对法定量估测降水》等课题研究正在进行之中。根据本单位业务、服务实际,市气
象部门还安排了自立课题9项, 对促进全市气象科技、服务能力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
作用,为滨州气象持续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人工增雨防雹工作】2001年,全市人工增雨防雹工作按照“扩大防护面积,提
高作业水平,实现全市防护区内无重大冰雹灾害;抓住一切机遇,全面做好增雨作业”
目标,重点抓人工增雨防雹规范化管理、安全作业和增加防护力量等工作。年初,召
开全市人工增雨防雹工作会议,提出了工作总体思路。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对各级
人工增雨防雹人员进行培训,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加强炮点建设和炮手队伍管理,对
设备维修维护、 弹药管理、作业规程等制度进一步修改完善。进入5月份后,全市范
围内不断出现强对流天气,产生强对流天气频次多、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从历史资
料分析是少见的。5月3日,强对流天气袭击无棣、沾化县,各级人工增雨防雹系统根
据天气演变情况及时组织炮点进行作业, 共发射防雹炮弹196发,有效地抑制了雹云
发展。但在高炮防护区外,特别是在无棣、沾化沿海1000余平方公里的空白区域,却
造成了严重损失。 6月11~24日,强对流天气不断影响境内,为保障“三夏”生产顺
利进行,全市人工增雨防雹系统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新一代天气雷达连续开机跟踪观
测,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 动用高炮228门次, 发射炮弹3792发,增加降水
1000余万方,有效地减少了冰雹灾害,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得
到各级领导的肯定。 市委书记王宗廉在6月15日的《增雨快讯》上批示:“请转达市
委对人工增雨防雹全体人员的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入秋以后,境内降雨稀少,为
保证“秋播” 工作顺利进行,人工增雨防雹系统根据气象台“9月23日将有中到大雨
天气过程” 预报,适时开展增雨作业,全市有5县区23个炮点投入作业,发射炮弹98
发,平均降雨16.6毫米, 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年内增雨防雹作业期间,全市共进行增
雨作业28次, 动用高炮479门次,发射炮弹3104发,增加降水6227万立方米,增加经
济效益1868万元; 进行防雹作业19次,动用高炮150门次,发射炮弹6529发,减少损
失和增加经济效益约1.4亿元。 在天气情况复杂,灾害性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次数
多的情况下,防护区内未出现雹灾。

【防雷减灾工作】2001年,市气象局把防雷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高凯局
长兼任防雷中心主任,加大了对防雷工作的管理力度。报请市政府出台了《滨州市防
雷减灾管理办法》。按照《气象法》和《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规定,切实履行国家赋
予气象部门的防御雷电灾害的行政管理职能,重点抓了防御雷电灾害的检测权、审核
权和验收权的落实;加强防雷技术系统建设和装备投入,提高检测能力;市、县区两
级防雷中心加快防雷工程资质认证工作步伐。为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全市范
围内开展了避雷设施检测、防雷工程设计安装、验收工作。4~8月,会同市建委、公
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对存在雷电隐患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对易燃易爆场所、
通讯设备密集场所进行重点检查,并责令检测不合格单位限期整改,收到了较好成效。
为强化防雷设计工作,从源头上防御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服务,8月底,市气象局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建委共同研究召开为期3天的
全市防雷工作会议,对防雷设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强化了领导,加强了对防雷工作
的管理,使防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气象科技产业稳步发展】2001年,在做好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同时,市
气象部门加快了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的步伐。依靠气象科技优势,积极开发市场
所需的气象信息产品,深入开展专业、专项气象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手段不断增强,
科技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为使气象科技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
系更加紧密, 根据经济发展和用户需求,加大了“121”气象电话答询系统的宣传力
度,狠抓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增加服务信箱,增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服务内容;
充分利用科普活动、 报纸、广告宣传等多种形式搞好“121”宣传,扩大了知名度。
进一步完善天气预报影视制作系统,提高了影视制作水平和质量,积极开拓影视广告
市场,完成了预定任务目标。滨城区气象局开通了滨城区电视天气预报系统。开展的
氢气球、标语、飞艇广告、电子礼炮等生产经营项目,业务发展均呈现上升态势,为
社会庆典服务增加了新内容。加快企业改制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白云公司体
制已远远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市气象局采取个人买断、承租方式对企业进行了改制。
为盘活闲置2年多的固定资产,市气象局引进外资100万元,筹建了新气象大酒店,为
气象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面完成“八化县局站”工程建设】2000年,为提高县气象局总体水平,全面
建成小康台站,根据滨州气象工作的实际,市气象局提出实施以“气象业务现代化、
管理业务法制化、地方气象规范化、科技服务产业化、职工生活小康化、办公宿舍楼
房化、院落环境园林化、文明建设系统化”为主要内容的“八化县局站”工程建设项
目。该项目函盖了县气象局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指
导意义。为确保“八化县局站”工程建设的实施,市气象局党组明确指导思想,提出
了具体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制定了验收标准和奖惩措施,并将其作为县气象局综合
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经过几年建设,至2001年底,各县气象局建设办公、住宅面积
8700平方米,美化、硬化、绿化面积7700平方米,征地面积1.78万平方米,总投资达
930余万元。 通过市局验收认为:全市各县气象局“八化县局站”工程全面完成,全
市气象局局容局貌焕然一新, 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大大改善, 气象事业全面发展。
“八化县局站”工程推动了县气象局全面工作的发展,使全市气象工作整体水平全面
提高。2001年,在地方文明单位压缩50%的情况下,有4个县气象局创市级文明单位,
市气象局创省级文明单位。

【新一代天气雷达通过业务验收】2001年12月,滨州新一代天气雷达顺利通过业
务验收, 雷达站的各项建设得到了验收专家的一致称赞。2000年9月开通了雷达图像
资料到各县的远程拨号调取服务, 2001年4月开通分组交换专线,实现雷达图像资料
全省共享,2001年10月通过ADSL接入宽带网,基本达到远程用户与雷达观测同步得到
观测数据资料,国内未见报道;雷达试运行期间,建立完善了《天气雷达值班人员职
责》 《天气雷达维护维修规定》等8项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各种表薄登记认真、齐
全,记录清楚,圆满完成了试运行期间的各项任务,保证了雷达的稳定运行。滨州新
一代天气雷达的建成实现了对华北南部强对流天气的全天候监测,尤其是其观测资料
快速传输的实现为雷达探测区域内的各级气象台站提供了短时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
气强力保证,在常规探测手段下无法进行人工催化的局部对流云体,可以进行适时、
精确地人工影响作业,同时为提供定时、定点的短时预报创造了条件。为提高新一代
天气雷达的应用开发,多次专门邀请雷达气象专家来滨州讲学,组织科技人员对重大
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定量估测区域降水量工作已经启动,参加新一代天气
雷达观测模式研究以及山东省短时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研究等课题项目,申报了新一代
天气雷达强对流天气研究以及雷电预警、防护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

【利用宽带网改造通讯网络和服务系统】2001年,为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的
作用,全市气象系统利用宽带网改造通讯网络和服务系统全面完成。将新一代天气雷
达数字资料通过宽带网传输到市气象局设在电信局的托管主机上,各县区气象局以及
各有关单位可以利用ADSL宽带接入方式自动调取,从市气象局观测传输雷达数字资料
到各县调用到资料可在30秒之内完成,基本达到各县区与雷达观测同步得到观测资料。
改造完善了市、县区业务资料和办公邮件系统,实现了业务资料的远程备份,并且使
传输效率大大提高。改造完善了滨州公众网站和专业服务网站,实现了网站自动更新。
实现了市、县区局的可视化会商和电视电话会议的IP电话功能,节约了区间通话费。
同时,改造完善了预报决策服务系统。

(苏彬 宋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