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4&rec=130&run=13

【概况】2001年,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
定不移实施“科教兴滨”战略,强化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为全面
完成“入世”后的“十五”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宏观管理出台新举措。市委、市政府以滨委[2001]47号文件,对1999~2000年
度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了通报,确定4个县为优秀、
3个县区为良好等次; 调整充实了市科教领导小组;把发展农业科技列为2001年度全
市22个立项督查的重点工作之一;市长办公会议两次听取了有关科技工作的汇报;适
时召开了全市农业科技大会,表彰了14家农业高科技明星企业;市、县区两级科技三
项经费达到1955万元,比上年增长2.84%。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国民经济信
息化的发展目标,筛选确定“印染生产中的测色配色在线监测计算机系统”“液体食
用菌菌种研制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开发”等14个高新技术项目列入全市科技发展计划,
总投资2.12亿元, 其中市科技三项经费补助260万元,项目数、经费数分别占总数的
58.3%和51%。全市省级以上科技示范点发展到77家(国家级9家) ,国家级新产品达到
21项, 省级科技成果研究推广中心5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中国专利明星企业
11家。
政策对接和向上争取又创新高。全市科技系统面对国家和省科技政策的调整,加
大对上调研,掌握准确信息,创新争取策略,确定相应措施,坚持超前行动、争第一
时间的做法,全年共落实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9项,补助经费1134万元,占全省
平均份额的7.86%,做出了超份额贡献。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 建成省级研究推广中心5个、市级重点实验
室2个,市科技信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不断完善;改革科技奖励办法,实行了A、
B类成果管理, 新设了“科技贡献奖” ,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30项,申请专利
101件, 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全市A类科技成果应用
率达95.1%、 转化率达71.3%;B类科技成果应用率达87.5%、转化率达18.5%。实施科
技示范工程项目152项,总投资6.8亿元,增加农业新品种14个,开发工业新产品26个,
引进各类科技成果208项, 通过聘任、兼职、咨询、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本科以上科
技人才368人,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50多个。
科技服务扎实有效。 15个涉农部门通过110农业科技咨询热线,办理各类电话接
询2.38万次, 解答各类技术难题4.66万个;编发简报、专刊、快讯261种,举办各类
科普活动121次, 提供服务1.81万人次; 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9次、专业技术培训班
895期,培训技术骨干5.03万人,解决技术难题669个;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
点278处,争取补助经费367万元,新增经济效益2.59亿元;确定科技联系点76个,争
取补助经费40万元, 投资300万元建造了高科技智能日光温室,完成了“鲁北沿海地
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及技术选择研究”软课题研究。全年累计编发《科技工作
情况》 简报82期、《科技服务专辑》12期,被新闻媒体采用信息85条次。组织6名专
业作家,深入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渤海活塞集团创作科技剧本5个。6名科技管理人
员分别到日本、澳大利亚和西欧学习考察,选派了2批6名赴日农业研修生。圆满完成
4项市人大代表建议和10项市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 答复率、反馈率、满意率均达
100%,受到市政府领导高度评价。

(高曙光)

【技术市场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又有新突破】至2001年底, 全市各类民营科技企
业、 科研单位和技术贸易机构已发展到305家,从业人员7689人,技工贸总收入12.5
亿元。其中,市级优秀民营科技企业7家、省级优秀民营科技企业1家,被评为省级高
新技术企业的民营科技企业7家,被评定为省级科技企业重点联系单位的6家,被评为
全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和全省十佳民营科技企业家各1人, 获首届中国民营科技企
业创新奖1项,市科技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郭有祥)

【科技成果喜获丰收】2001年,滨州印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Lyocell绿色
纤维织物染整新产品》、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汽车发动机高性能活塞
设计与精密成形加工技术的研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为滨州市历史上
首次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市科研中试基地完成的《发动机缸孔曲轴类零件
激光淬火成套设备研制》、市中心医院完成的《带血管蒂的骨瓣及骨垢移植的基础与
临床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滨州农业学校完成的《肠痢康系列产品的
开发研究》、滨州师范专科学校完成的《渤海湾莱州湾海岸带生物资源持续开发利用
对策研究》、惠民县良种棉加工厂完成的《抗虫杂交棉高产技术开发研究》、市环保
科研所完成的《环氧丙烷生产中高浓度氯化物废气治理与综合利用研究》获得山东省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新建2处省级科技成果研究推广中心】 2001年,省科技厅批准滨州市成立“山
东省冬枣良种快繁保鲜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山东省食用菌工厂化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推广中心”,加快了滨州科技载体建设步伐,增强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省级科技成
果研究推广中心的目标是加快本行业科技成果研究、开发、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提高行业科技含量,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集散地和辐射源,用高科技产品
促进经济发展。 截至2001年底,全省有省级科技成果研究推广中心41处,滨州市有5
处,占全省总数的12%,在全省17市中拥有省级中心的数量列全省第1位。

(邢红辉)

【县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良好】 2001年3月,市委、市
政府通报各县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市科教领导小组从
领导科技意识、科技发展规划、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投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
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6个方面,对照12项定量指标、5项定性指标要求,按1000
分制确定各县区的综合得分,其中邹平县935.1分、无棣县920.2分、阳信县908.3分、
沾化县907.3分,为优秀等次;惠民县894.9分、博兴县892.2分、滨城区882分,为良
好等次。通过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强化对科
技工作的领导,增加强科技投入,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速科技
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专利授
权量年均增长153.4%,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年均增长20.2%,农业良种覆盖率达97.3%,
省以上科技项目产业化率达84.2%,市级项目达81%。

【科技富民工程成效显著】2001年,科技富民工程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
民收益为目的,围绕农业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开发、立体开发高产高效模式、海淡水养
殖等领域,新上项目85项,其中农业新品种开发17项,畜禽养殖15项,海淡水养殖14
项, 林果生产11项。工程总投资2.5亿元,其中拨款1058万元,贷款5467万元,自筹
1.9亿元, 增加农业新品种14个,年新增产值19.6亿元,利润3.1亿元,创节汇4300万
美元,增产粮食532.9万公斤,生产蔬菜1亿公斤,改良本地羊7万只,育肥良种猪1万
头。培植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农业科技先导型企业,其中山东六合农牧科技园有限公司
等14家企业7月份在全市农业科技大会上,被市政府授予“农业高科技明星企业”称号。

【“科技创业”工程稳步推进】2001年,“科技创业”工程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 促进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为目的,新上项目67项,总投资4.3亿元,其中拨款
705万元, 贷款7618万元,自筹3.5亿元,年新增产值15.8亿元,利税4.1亿元,创节
汇3284万美元。这些项目按行业技术领域划分,化工领域18项、电子信息10项、机械
制造14项、生物技术11项、轻工6项、其它领域8项。通过实施科技创业工程, 开发新
产品26个, 带动培植了一批科技龙头企业,省级以上科技示范点企业发展到77家,其
中新推荐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6家、省科技企业重点
联系单位3家。

【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为促进地方经济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市科
技局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该工程围绕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
海洋工程等技术领域,从项目引进入手,充分发挥科技载体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创新
能力, 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全年累计投入技术和人才引进经费979万
元, 引进各类科技成果208项,涉及农业开发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新材料、化工
技术、纺织、机电一体化、海洋医药和冶金等10多个领域,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8项,国内先进水平的28项。通过聘任、兼职等形式引进各类本科以上科技人才368人,
其中博士5人、硕士8人、高级技术职称42人,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50多个。

【张炳宣等4人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注册咨询专家】 2001年, 省科技厅首次开展了
“山东省注册咨询专家”资格认证工作。本着规范程序、严格标准、客观公正、实事
求是的原则,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评审委员会评审、主管部门批准的程序,共
评出“山东省注册咨询专家”218名,其中滨州市4人,分别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炳
宣、滨州畜牧兽医研究所沈志强、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肖俊楼和市白癜风研究所成爱
华。

(臧玉希)

【“沾化冬枣高新技术示范园” 被列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2001年10月,
“沾化冬枣高新技术示范园”被省科技厅、财政厅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
为滨州市首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获无偿补助经费200万元,经费数仅次于德州
市,与日照、东营市并列第2位,经费数占全省各市总数的13.9%。该示范园建设总面
积1.1万亩, 以冬枣产业化为目标,以冬枣苗木脱毒快繁、高效栽培、贮藏保鲜、市
场营销为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前期已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脱毒冬枣苗繁育场1处,
冬枣组培楼1栋, 冬枣保鲜技术重点实验室1处,大型冬枣气调保鲜库1座,小吨位气
调、冷藏库群3处,有机冬枣专用肥厂1处,拥有沾化县冬枣研究所、沾化县冬枣科技
示范基地等十几家科研开发培训机构,从事冬枣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人员达1300
余人。园区建设注重研、学、产相结合,与中科院植物所、山东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
研发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冬枣研究开发能力不断提高,为省级园区的建
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省级园区的批准立项,将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
成果转化,促进冬枣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
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该园区
建设于2001年启动, 2004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
5430万元。

【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一项目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2001年12月,由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申报的 “十溴二苯基乙烷设备技术研究” 项目列入了国家
“十五” 科技攻关计划。 该项目从2001年11月开始, 计划2003年6月完成,总投资
445.6万元。 项目依托当地的溴素资源优势,与青岛海洋大学合作,主要进行十溴二
苯基乙烷规模化生产的制备技术研究开发, 建立50吨/年十溴二苯基乙烷的试验生产
线,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一方面充分利用鲁北当地的溴素资源优势,大幅度提高溴
素的附加值,促进传统溴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又能提供阻燃剂新
品种,满足市场需要。

(王建中)

【2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以上星火计划】2001年,共安排省级以上星火计划24项,
其中阳信县林业局和华阳果品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阳信鸭梨高科技产业化示范”项
目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无棣县畜牧局申报的“紫花苜蓿生产开发”,惠民县皂户
李乡申报的“秸秆生产食用菌”,博兴县博兴镇政府申报的“万寿菊高产开发”等项
目被列入省级计划,项目总投资3108万元。项目完成后,年新增产值7660万元,新增
利税1566万元。

(马立嵩)

【全市专利申请累计量超过千件】2001年,全市专利工作重点加强了与企事业单
位的联系。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座谈、交流,调查了解和掌握其科技创新和知识产
权保护现状,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企事业单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企事业单
位在科技创新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技术成果适时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主动为其当
好参谋。通过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深入企事业单位搞好服务,深挖科技创新所取
得的智力成果,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已突破千件大关,达到1019件,2001年专利申请
量继续保持在百件以上,达135件。其中滨城区(包括市直) 56件,沾化县22件,博兴
县19件,邹平县18件,惠民县10件,无棣县6件,阳信县4件。

【3项专利获省奖】 2001年8月,第六届山东省专利奖评奖结果揭晓,滨州市3项
专利榜上有名。其中,滨化集团有限公司发明的“氯醇化反应器”获得专利金奖,山
东华兴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明的“田园管理机”和滨州市赛尔摩托车制造有限公
司韩学军发明的“三轮多功能运输机”获得专利创新奖。

(崔金光 万腾 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