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办公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2&rec=45&run=13

[机构设置]1986年,博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成立于1982年),为正
科级单位,全额事业编制。定编10人,实有工作人员8人。1993年,机构改革,定编7
人。 1996年底,在编工作人员7人,另有临时工1人;其中中共党员7人,具有高级专
业技术职称的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5人。

[县志编纂]《博兴县志》的编纂经历了组织发动、资料征集、志稿编写、审定修改
4个程序。
组织发动1986年前, 县政府先后召开了5次全县史志工作会议,广泛发动修志。
1984-1986年,县直各单位相继建立地方志编纂机构。每个单位有一名负责人分管,
配备业务人员2-4名。1987年底,县直57个志稿承编单位共有修志人员142人。为了提
高修志人员的业务水平, 县史志办先后举办了3次业务培训班,培训县直部门修志人
员300余人次。 1988年,县史志办有5人参加了山东大学举办的方志学培训班,2人参
加了苏州大学举办的主编培训班。经过培训学习,全县修志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
资料征集按照县政府发布的征集县志资料的通告(1983年发布)和县志资料征集提
纲, 开展了广泛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县史志办先后同280多名博兴县籍在外地工
作的县团级以上老干部取得了联系,得到了部分信息和资料。同时,派员分赴省内外
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古籍、档案,抄录有用的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走访有关单位
和知情人, 获取旧志、图片和口碑资料。到1986年底,共搜集到有价值的资料500余
万字和部分图片。经过筛选整理,分类编辑《博兴县志资料》4辑,约30万字。期间,
各县直单位史志工作人员亦广征博采,搜集资料1500多万字,为志书编写打下了坚实
的资料基础。
志稿编写1987年,县直各单位按照县志总体设计开始专业志编写。县史志办在指
导各部门分纂的同时,着手编写建置、大事记、自然地理、人口、风俗等综合性志稿。
到年底,县直57个承编单位有60%完成编写任务。其余于翌年底基本完成。1988年,
县史志办的人员按照《博兴县志篇目》分工合成编纂各分志。编纂工作实行岗位目标
责任制,责任到人,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经过默默无闻,清苦艰苦地创造性劳
动,于1989年5月完成县志初稿。6-8月,正值盛夏酷署,县史志办全体人员闭门逐章
逐节地讨论修改初稿。后经各编纂人员深加工,于年底形成征求意见稿。
审定修改审定修改贯穿县志编纂的全过程。县直各单位撰写的专业志稿,经本单
位审核把关,以确保资料真实可靠,然后交县志办公室。县志办编纂合成的初稿经两
次内审、修改,1989年底,形成征求意见稿。交正副县长、县志编委会成员及县志编
委会聘请的11名顾问,再次审查、修改。于1990年底完成《博兴县志》送审稿。同年
12月, 县志审定委员会对县志送审稿作全面详细的审核。1991年5月,惠民地区地方
志编纂委员会和博兴县政府联合召开《博兴县志》稿评审会。会后,根据会上提出的
修改意见, 撰稿人、副主编、主编又进行多次改写、修改和通编。1992年8月,印出
新编《博兴县志》 送批稿。经滨州地区史志编委会和审定委员会审批后,于1993年5
月送交齐鲁书社正式出版。

[《博兴县志》稿评审会]1991年5月7日,惠民地区和博兴县联合召开《博兴县志》
稿评审会, 历时5天。行署专员王道玉、副专员宋存胜、博兴县委书记贾崇福、县人
大主任鲍同兴、县长张型鲁、县政协主席张文儒、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李传芳、县
人武部部长李志杰及县委、县政府的其他领导同志、县志编纂委员会、县志审定委员
会的同志参加了开幕式。省史志办公室县志指导处副处长沈国良和谭玉德、王建国同
志莅临指导。地区史志办公室主任王煜昌、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史志编委会副主
任郭德刚及地区史志办的其他领导同志主持了这次会议。参加评审的,除地区及区属
各县市史志办的同志外,青州、临淄、利津、桓台等县市史志办的主编也应邀参加了
会议,共120多人。
与会者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博兴县志》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评
审,一致认为,志稿基础较好,编志指导思想明确,体例、观点、资料、文风基本符
合志书要求。会上,大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志稿存在的
不足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通过这次对《博兴县志》稿的评审,扩大了史志工作的
影响,更加明确了县志编纂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为志稿下一步深加工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
会议期间,行署专员王道玉、副专员宋存胜专门召集全地区史志系统与会的同志
进行座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并作重要讲话。

[指导编修部门志、 村志]1987-1988年,县直各部门在陆续编写完成分志资料长编
后,开始了部门志的编写。县史志办在集中力量进行县志编纂的同时,及时对各部门
志的编写予以指导。帮助他们制定篇目,掌握编纂方法,正确运用资料。并对完成的
初稿进行全面审核、把关,以确保质量。1989年,《博兴县教育志》、《博兴县交通
志》、《博兴县水利志》、《博兴县供销合作社志》、《博兴县商业志》、《博兴县
电业志》 、《博兴县卫生志》7个部门志油印或铅印成书。1992年,针对部分村自愿
编修村志的实际, 适时开展了指导村志编修工作。1993年4月,《寨郝村志》问世。
1996年1月, 为更好地开展乡镇、村及企业志的编修,博兴县史志编纂委员会下发了
“关于在全县开展乡镇、村、企业志编修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了该项工作。是年
底,湖滨镇河东村、寨郝镇西门村、寨卢村、寨卞村编写完成了村志初稿。

[为省、地史志部门提供资料]1986-1996年,县史志办公室在做好编修《博兴县志》
工作的同时,圆满完成了为省、地区史志办及其他上级业务部门提供史志资料的任务。
1986年,完成了《山东各地概况》博兴部分的组稿任务。1989年,为《山东土特产大
全》 撰稿7000字, 为《惠民地区风物综览》 撰稿3万字。1993年,经内查外调,为
《滨州地区同乡联络指南》提供了博兴县籍在外工作人员的资料。自1994年承担《山
东年鉴》博兴县栏目的组稿任务,当年完成“蓬勃发展的博兴县”等8个条目6000字。
1995年, 完成“开拓进取、再创辉煌”等6个条目5000多字。1996年,完成“经济和
社会发展综述”等4个条目3000多字。1995年起,连续两年被省评为“优秀供稿单位”。
1996年,完成了《中国县(市)概况》博兴部分的供稿任务。

[发挥职能作用]县史志办在编纂《博兴县志》的同时,根据掌握资料多,较为熟悉
全县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优势,着力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986年,
进行了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证,并为县城中心董永雕像的制作提供资料依据和拟
文,提高了博兴县的知名度。1988年,开展大军事家孙武故里的考证,并参加了全国、
全省性的有关学术讨论,引起了较大反响。1993年,为起借鉴作用,编写了《博兴县
令、县长志》一书初稿。与县侨务办一道,完成了《齐鲁乡情》博兴专刊的组稿工作。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在《博兴报》开辟专栏,系列介绍日本侵略者
对博兴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博兴军民奋起抗战的英雄壮举。并同博兴电视台联
合举办了“烽火忆当年”系列电视节目,回顾抗日战争那段悲壮的历史,起到了很好
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11年来,积极开展对县内外的咨询服务,累计提供调查、咨询
服务300多人次。 特别是通过给县内企业和个人开发新项目、创造新效应提供资料和
咨询服务,为发展博兴经济发挥了史志部门的职能作用。

[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证]1986年,县史志办公室安排专人对董永及其故里进行
考证。他们走江苏、访河南、阅古籍、查碑刻,深入探讨。在取得大量可靠资料的基
础上写出了论文。 1987年4月5日至7日,在博兴县城召开董永及其故里论证会。山东
师范大学教授安作璋、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郑州大学教授高敏等10位专家、学者对
大量史料反复论证,确认“董永实有其人,故里山东博兴”,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
只不过是历代文人加工渲染的文学作品而已。
董永故里的论证, 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国营博兴酒厂自1987年7月陆续生产
“董公”系列18种白酒,由于使用了董永商标,很快打开了销路,畅销26个省市,出
口前苏联、朝鲜、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国营博兴啤酒厂和博兴县陈户
村酒厂亦分别使用了“董永”、“董府”商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自1987年起,
全县开展“董永匾”树新风评选活动,推动了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

[孙武里籍考证]博兴县对大军事家孙武里籍的考证始于1988年。当时,在全国虽存
有孙武里籍博兴说,但未见有专门文章论及。故此县志办公室安排专人对孙武故里进
行系统考证。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是:孙武里籍为今博兴县。并写出了论文《孙武里籍
考辨》和《孙武里籍考》,分别刊载于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东岳论丛》1988年第
6期和南京军区与河南大学联合出版的《中国军事史论文集》 。1988年10月,应邀参
加了山东古国史研究会在蓬莱召开的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宣读了论文,得到了与
会专家学者的肯定。此后,虽未就此进行专门考证,但仍注重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及
有关资料的搜集。1991年初,又发现了一些有说服力的资料,并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
支持, 9月,写出了论文《孙武里籍考析》。文章认为,有关孙武里籍的记载见之于
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及邓名氏的《古今姓氏书
辨证》,研究孙武里籍的学者们认定孙武故里乐安均依据了以上史料。这些史料中指
出,田书(又称孙书,孙武的祖父)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受封于乐安。众
多的史料说明,这个乐安指的是孙书受封时的乐安,即齐国乐安,而不是指唐代的乐
安,最早见于史料记载而又属齐地范围的为汉代乐安县,在今博兴境内。而诸多赖以
可信的资料又说明汉乐安县是由齐乐安沿袭而来,因此,兵圣孙武的里籍不是别处,
就是今天的博兴县。10月,有关同志携文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
业委员会在济南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会上发表了论文。与会专家学
者认为,就资料看,孙武故里以博兴说为是。

(牛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