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带”开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0&rec=5&run=13

【概况】滨州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海上山东”建设的主战场,拥有海岸线240公里,滩涂面积150万亩,负10米浅海300万亩,珍稀海产品种类繁多,贝壳、卤水、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保障能力不强,特别是海潮侵袭和盐渍化影响,巨大的潜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过反复调研和科学论证,2003年9月30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确定在黄河以北至渤海湾南岸的沾化、无棣、阳信、 滨城4县区,总面积为593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简称“北带”);通过了《黄河三角洲滨北盐碱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建设示范带总体规划》。总体思路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生态环境、增强保障能力,进而增加土地面积、激活区域经济、提高群众收入,实现北部沿海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依据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一堤五带”。“一堤”即:修筑和完善防潮大堤290公里,其中临海防潮堤55公里,一级临河防潮堤142公里,二级临河防潮堤93公里;堤顶修柏油路、建筑防浪墙,临潮面衬砌。按照多年风暴潮灾统计分析,工程平均年减灾效益1.4亿元。 坚持引、蓄、节、排并重,建设长远受益的淡水保障体系。“五带”即:建设3.6万亩贝砂岛生态旅游带、150万亩海水养殖和盐及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带、 130万亩芦苇生态湿地带、200万亩高效经济林带、110万亩盐碱低产田高效开发带。 规划总投资177亿元,到2008年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北带”开发是关系到全市跨越发展大局的宏大工程, 是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工程,是帮扶工程、“三农”工程。黄河以北振兴之时,就是滨州赶超之日。
在“北带”开发中,通过强化政府行为,政策引导,扶持帮促,凝聚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强大合力。(1) 加强对“北带”开发的领导。2003年11月16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孙德汉任总指挥、市长安世银任常务副总指挥、36名市级领导参加的高规格、强阵容的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指挥部,下设专门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调研室)和计划财务、规划论证、贸易市场、路桥建设、水利建设、生态湿地开发、加工工业、草业畜牧发展、林果产业、水产渔港建设、盐及海化工、信息宣传、旅游开发13个职能部。2004年召开了三次大规模的现场观摩调度会议。对重点项目,实行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事一议,急事急办,领导干部靠上盯上做工作。(2)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抓住国家调整宏观政策,对资源综合利用型项目进行倾斜的机遇,积极申报适宜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防潮大堤以及沿海蓄水工程、沿海防护林、公路桥梁建设等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市交通局、公路局积极争取立项、争取贷款、争取资金,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市计委、科技局、畜牧局、气象局等组织精干力量申报和争取项目,并取得新成果。无棣、阳信两县抓住省、 市对口帮扶的机遇, 积极争取省里和发达县市的支持。截至2004年底,“北带”开发项目累计争取上级无偿资金1.32亿元。(3) 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利用社会资金增加投入, 积极鼓励市内优势企业进军“北带”,努力把“南带”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与“北带”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积极借助外力,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北带“供电价格低且电源充足、供水价格低且水源充足、供热价格低且热源充足、供地价格低且土地资源充足、治污成本低且治污能力充足”的优势,吸引接纳外部资金、人才、技术,逐步建立起了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金为驱动,外部资金大量涌入,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投入机制。通过加强银企合作,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在2004年滨州第三届银企合作促进会上,把“北带”开发作为融资重点,“北带” 4县区签订合同、协议109个,贷款金额70.9亿元。 (4) 强化宣传推介。市“北带”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与新闻单位密切配合,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北带”开发。宣传内容上既突出开发思路,又突出重点项目;既宣传成功经验做法,又宣传综合开发效益。宣传方式上既通过市内、省内报刊、电视台,又通过中央级各类媒体;既通过市委、市政府的公众网站,又通过各部门的网络平台。《农民日报》,新华社《决策参考》《中国海洋报》《山东经济战略研究》等刊登了“北带”开发的专稿;《滨州日报》在一版开辟了“聚焦北带”专栏。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等各种形式宣传北带建设,褒扬先进典型,激发全市人民参与北带开发、支持北带开发的热情;同时通过强有力的外宣吸引更多的人来北带观摩、考察,吸引更多的人来北带投资、兴业。
自2003年12月6日滨州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全面启动以来, 经过全市上下的扎实苦干和共同努力,“北带”开发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沿海防潮大堤完成投资1.3亿元, 完成了95公里的土方工程及20公里的边坡衬砌和防浪墙建设,以衬砌和堤顶路建设为重点的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沿海防潮大堤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以海水养殖、盐及盐化工业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区迅速膨胀规模,盐业生产率先突起。2004年新上金华公司、滨化海源等一批盐业项目,建成后原盐生产能力可新增130万吨, 全市原盐生产能力将实现翻番。一批盐化工项目正在建设中。鲁北企业集团离子膜烧碱(扩建)、溴素、溴化物以及滨化集团离子膜烧碱(扩建)等重点化工项目建设完成投入超过3亿元。 芦苇湿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期规划建设了26万亩,京博海韵、齐明等大型造纸项目相继投产;生态能源、生态化工、生态造纸项目进展迅速。新建和扩容无棣赛尔水库、饮马湖水库、沾化恒业水库等一批蓄水项目,新增蓄水能力3720万方,节水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金丝小枣、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枣梨经济林带发展到100万亩。乔桑、甜高粱、高酸苹果种植有了良好开端。草畜乳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畜牧龙头加工企业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碣石山一期工程顺利竣工, 贝砂岛旅游、徒骇河生态旅游项目逐步推出。“北带”综合开发效益日益明显。

【沿海防潮大堤建设】滨州市沿海属平原泥沙类型,岸坡平缓,过去由于防潮设施不完善,频受风暴潮侵袭,年年受灾,三五年一大灾,区域经济损失惨重。2003年10月特大风暴潮造成盐田受灾60万亩, 对虾、 丰年虫等海水养殖受灾84万亩,经济损失6.5亿元。2003年12月6日沿海防潮大堤全面动工,按照“防潮为主,先堤后路,堤路结合, 长久见效”的原则,规划修筑和完善防潮大堤290公里,其中临海防潮堤55公里,一级临河防潮堤142公里,二级临河防潮堤93公里。其中,套尔河以东(沾化县),新建、加固防潮堤148.5公里;套尔河以西(无棣县),新建、加固防潮堤141.5公里。防潮堤堤顶高程5米, 宽9米,堤顶铺设7米宽的二级公路,临潮面全部衬砌,并在堤顶修筑高1米、厚0.4米的防浪墙。防潮大堤作为拦海屏障,不仅能全面保护年年被海潮侵袭的60万亩耕地、50万亩滩涂水产养殖、100万公亩盐田、11个乡镇、200个村庄、16万人口, 而且能新增土地61万亩,新增水产养殖5万亩。按照多年风暴潮灾统计分析, 工程平均年减灾效益1.4亿元。防潮大堤工程截至2004年底完成了95公里的土方及20公里的边坡衬砌工程, 完成投资1.3亿元。沿海防潮大堤为海水养殖、捕捞、盐及盐化工等产业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激活了沿海经济。
【生态芦苇湿地建设】 北部滨海133万亩盐碱荒地,是一片几经开垦、几经弃种的后备土地资源。大面积的芦苇湿地能有效存蓄自然降水,改良盐碱荒地,为野生动物和迁徙鸟类等提供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资源,生产紧缺的造纸、手编原料。通过芦苇湿地把上游被污染的河水引到芦苇湿地进行处理,发挥芦苇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大大减少陆地污染物的入海量。 沾化县齐明纸业公司通过“造纸--污水--芦苇湿地--造纸原料”循环模式建设的5000亩芦苇湿地引来了40多种野生鸟类动物,原来荒凉的盐碱滩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地。2004年实施了26万亩芦苇湿地建设。沾化海防办事处、齐明纸业等近10万亩湿地芦苇长势良好;沾化县东线、西线引水及无棣柳堡洼、 蔡家洼等大面积芦苇湿地建设进展迅速。投资2.5亿元的海韵纸业集团10万吨漂白芦苇浆以及齐明纸业5万吨瓦楞纸等大型造纸项目相继投产。

【高效农业开发带建设】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产品总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增强转化能力为重点,建设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农业经济区。(1) 以提高品质、打造品牌为目标,建设以冬枣、金丝小枣、鸭梨为重点的高效经济林带。2004年区域内林木覆盖面积153.5万亩,林木覆盖率17.3%,其中枣梨经济林100.1万亩。(2)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实施草畜乳一体化战略,着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基地;发展以苜蓿、饲料桑为主的人工饲草基地。(3) 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大力发展文蛤、对虾、海参、海蛰、丰年虫、大菱鲆等珍稀海产品精养。2004年海蛰养殖发展到2万亩,沙蚕2万亩,贝类封滩护养45万亩,区域内滩涂实际养殖面积79万亩,产量7.6万吨,产值6.15亿元。(4)适应部分地块土壤特性,大面积种植耐旱涝、耐盐碱的甜高梁。中国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甜高粱,可在含盐0.4%~0.6%的盐碱地上种植,适应性强,出芽率高,根系发达,扎土层深,抗倒伏强,管理简单,十分适宜滨州北部荒地大规模种植。种植甜高粱,每亩杆、籽可产燃料乙醇,甜高粱杆、穗制造燃料乙醇后剩下的渣是喂猪、牛、羊、鸡、鸭、鱼、免的优质饲料,蛋白质含量为12%~18%,可以代替20%~40%的粮食饲料,渣也可用于造纸,其加工工序比用稻草和麦秆作原料简便。种植甜高粱回收加工燃料乙醇进而制造汽油醇,形成汽车内燃常规燃料的替代品。阳信县按照基地加农户模式发展甜高粱种植1000亩,汽油醇加工取得良好开端。

【盐及海化工业发展】 滨州沿海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拥有海岸线240公里,滩涂面积150万亩,已开发盐田面积56万亩,年产量121万吨,是山东省第二大产盐区。有盐生产企业10余处, 其中国有大型企业2处。丰富的盐及地下卤水、苦卤、盐石膏、水芒硝等为盐化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拦海屏障防潮大堤的建设,一批盐及盐化工企业不断强筋壮骨、膨胀着规模,对当地经济的支撑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鲁北企业集团开展技术集成创新,构建绿色化工产业,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12万吨离子膜烧碱扩建工程进展迅速,2004年完成投资1.28亿元。溴素及溴化物项目在原有溴素装置技改扩建的基础上,采用新工艺进行装置改造,设备购置及安装建设完成投资7612万元,生产装置的溴化物部分已投产。苦卤综合利用项目完成工业性试验。滨化集团离子膜烧碱(扩建)二期工程土建完工,主要设备完成订货,完成投资4200万元,正在陆续到货进行设备安装。环氧丙烷扩建项目进行了主要设备的招标。 滨化集团与沾化海源盐业公司合作开发100万吨盐田及盐化工项目2004年3月全面启动, 年底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海丰集团30万吨原盐扩建项目完成投资926万元。 滨州港正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20万吨原盐项目,占地面积29万公亩,滩田基本建成,有6000公亩结晶面积投入使用,完成结晶池塑苫4000公亩。全市盐化工业年产值达到6.1亿元。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北带”开发建设过程中,各级各部门放开思维,科学运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利用社会资金增加投入。通过项目建设权置换滩涂使用权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沾化县完成了40公里防潮大堤土方工程。无棣县成立无棣金湖滩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调动了沿海受益单位投资防潮大堤建设的积极性,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渡河战役”中按照“南带出钱、北带出地,利税返还, 以后分成, 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市内优势企业进军“北带”,把“南带”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与“北带”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博兴京博集团率先进军“北带”,利用芦苇湿地生态治污,生产芦苇造纸原料,通过“造纸--污水--芦苇湿地--造纸原料”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滨化集团对沾化原有盐业生产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施100万吨盐田及配套1万吨嗅素深加工项目开发,一期50万吨盐田项目所占滩地的清理整合、勘测设计和占地清迁兑付工作基本完成。充分发挥“北带”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舍得予惠于人,积极吸引接纳外部资金、人才、技术。淄博一家公司在阳信成立蓝昊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滨州阳信循环经济生态科技工业园” ,建设林--浆--纸一体化、甜高粱制汽油醇等5条生态产业链。潍坊隆威集团筹资3.6亿元,在北部沿海实施100万吨盐田及盐化工项目。寿光海化公司投资的60万吨原盐及盐化工项目,一期30万吨工程初步建成。陕西、山西、河北及省内青岛、潍坊等地实力公司抢滩滨北沿海,一批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之中。

【“北带”开发第三次现场调度会议】2004年12月5日至6日,在“北带”开发全面启动一周年之际,市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指挥部召开第三次现场调度会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德汉,市委副书记、市长安世银出席会议并讲话,吴金娃、邓向阳、李成明、田宝礼、燕钦国、程竹坤、胡炳山、孙树勋等市领导,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北带”开发建设各职能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先后在无棣县观摩了鲁北生态电厂、渣油焦化及加氢精制项目、马颊河橡胶坝、盐业开发、防潮堤坝、芦苇湿地开发等建设现场;在沾化县参观了年产十万吨漂白芦苇浆项目、天海大道、防潮堤坝、污水处理项目、皮业城等建设现场;听取了“北带”开发指挥部各职能部以及无棣、 沾化、阳信、滨城4县区一年来工作情况和今后打算的汇报。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整合力量,克服困难,发扬拼搏精神,坚定对“北带”开发的信念;要抢抓机遇,突出招商引资,强化配套措施,以加速“北带”开发进程,确保“北带”开发成效,决战2005年,使“北带”开发再上新水平。

(赵荣新)

【无棣县“北带”开发整体推进】2004年,无棣县作为全市“北带”开发的主战场、主阵地,全县上下戮力同心,攻坚破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初步形成了自沿海到内陆梯次开发的格局。 投资9105万元,建成沿海防潮堤55公里,其中衬砌8.4公里;10万亩生态湿地建设规划完成, 2.5万亩的基础设施工程全面配套,马颊河鲁北橡胶大坝开工建设;碣石山旅游开发一期工程如期竣工,并成功举办了“‘中国枣乡’滨州无棣枣节暨首届碣石山旅游文化节”;作出了“振兴盐业经济、打造中国海盐 (盐化工)基地”的战略决策,大会战、大开发的高潮正在形成。

(冯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