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0&rec=146&run=13

【概况】2004年,全市气象系统坚持把发展作为气象事业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
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参与滨北生态恢复与产业带开发,全面提高业务与服务质
量,进一步加强地方气象事业建设,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
作任务,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气象基础业务继续保持一级水平。基础业务质量考核连续10年达一级目标,被省
气象局授予“山东省气象局业务明星单位”。全年全市气象测报、天气预报、农业气
象、气象通讯等基础业务质量按省气象局的综合目标考核标准,继续保持一级水平。
市气象局被省气象局评为全省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博兴县气象局被评为山东省2003年
度地面测报业务集体优质单位;地面测报有2个“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 (250个班无
错情) 和1个“集体优质”,农业气象有1个“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通过省局验收;
有25人次创地面测报百班无错情;有2人次创农业气象测报连续百班无错情;有1人获
山东省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称号;有2人获气象信息网络优秀管理员称号;有2人获气象
科技服务明星称号。预报质量较上年有进一步提高,暴雨、大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
报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按照“一流装备”和“完善现代化业务技术体
系” 的目标要求,狠抓气象现代化建设,MICAPS2版业务平台在市局及县局投入业务
运行,市局升级改造的预报平台、研制开发的发报传输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全部投
入业务运行。中韩合作的沙尘暴观测项目和土壤湿度观测设备已正式启动,投入业务
运行;进一步完善了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规范了灾害性天气发布流程,确保灾害性
天气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各级领导和千家万户。
气象服务取得明显成效。(1) 全年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主动、及时。
市气象局始终把为领导决策服务放在首位,坚持每次过程不放过,积极主动为领导决
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向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发
送重要天气情报服务传真109次,雨情服务60次,服务单位600余单位次,较好地发挥
了气象工作在保障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仅汛期向市委、市政府
领导汇报预报服务意见57次,传真服务135次,雨情服务90余次。特别是1月20~25日
强冷空气造成的大风、降温、降雪天气,4月25~26日、5月11日、16日较大降水天气
过程,市气象台提前48小时作出准确预报,并提出了预防意见和措施,及时向市委、
市政府领导汇报,为抗灾减灾提供科学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麦
收期间, 气象台从6月1日开始到6月30日每天制作“一周天气滚动预报”并及时传真
到市委、市政府并指导县局为县委、县政府服务,市政府专门以滨政办明电〔2004〕
110号文下发《关于切实做好麦收期间人工增雨防雹工作的紧急通知》 ,保证了全市
小麦的丰产丰收。 9月30日,受冷空气影响,北部沿海出现7~8级大风,气象台提前
48小时对外发布预报。受大风影响,沾化沿海出现渔船触滩事故,气象台积极提供各
类天气情报,每半小时向无棣、沾化通报沿海大风实况和趋势预报,为成功施救提供
了重要决策依据,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积极开展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重点抓
了主要农事季节和关键期以及异常天气的决策服务。适时发布春播期天气预报、双夏
天气预报、秋季低温预报等,为全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了科学决策
依据。(2) 积极做好为全市重大社会活动和重点建设工程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为配合
“六节两赛”以及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市气象局专门为市委、市政府等活动主办单
位发布逐日滚动预报,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7月,国道205线滨州黄河公路大桥通
车活动中,气象台专门为活动制作精细化降水预报,预报结果和实况完全一致,得到
了领导的肯定,给来宾留下了深刻印象。全年气象服务效益明显,重大天气过程无空、
漏报现象,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市委书记孙德汉专门在市气象台的
天气情报服务材料上批示“感谢市气象台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市气象台的
工作思想领先,作风过硬,措施到位。”
实施“三大战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进程。(1) 面向当地经济,实施拓展服务
领域战略。年内,在滨州沿海科技生态带建设中,立足气象部门优势,积极开拓思路,
编制完成了《黄河三角洲滨州地区生态恢复与产业带开发气象保障系统》项目建议书;
利用自身网络现代化建设的优势,完善了滨州农业信息网和滨州农业专家系统,结合
全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传播载体,与市委组织部合作,加快了专家系统的推广。 (2)
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科研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市气象局参加的气科院国家自然基金
课题《我国雹云结构和防雹机理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承担的上海区域气象中心
课题和省局重点课题均通过专家鉴定, 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自立课题5项,在核心
刊物发表论文4篇,1篇论文参加全国重大天气预报交流。(3) 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加
强人才队伍建设。紧抓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强化人才培养措施,
加大吸引人才力度,全面提高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四化”方针,加强处级后
备干部、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全面做好培养和选拔优秀科技拔尖人才工作。年
内,全市通过在职学习和人才引进,新增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8人;科级领导干
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全市参加大专、本科、研究生在职教育的达20余人。

【规划滨北开发带气象保障系统】2004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一点两带”的战
略规划,在滨州沿海科技生态带建设中,市气象局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结合黄河
三角洲生态开发、防御和减轻气象自然灾害、气象业务服务拓展的需要,规划建立滨
北生态恢复与产业带开发气象保障系统。 6月20日,《黄河三角洲滨州地区生态恢复
与产业带开发气象保障系统建设项目建议书》通过了省气象局组织的专家论证。系统
包括:气象监测系统、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系统运行保障
系统。该项目的子项目气象探测微型飞机试验基地项目、滨北湿地、农田生态监测等
项目,已经列入2005年度中国气象局、山东省气象局项目实施计划。市气象局被市委
授予滨州沿海科技生态带建设“先进单位”。

【人工增雨防雹工作】2004年,市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
议精神,切实落实《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积极推进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进程,
按照“确保实现防护区内无冰雹灾害”的目标和“巩固、提高、完善、改造”的要求,
加强管理,确保安全,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搞好增雨,适时开展防雹作业。新增火箭发
射架6部,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的防御能力。全市共组织作业32次,其中增雨作业19次,
防雹作业13次,共发射炮弹6800余发,火箭弹24枚,增雨防雹直接经济效益约8000万
元,实现了防护区内无冰雹灾害,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7月8日出现年内最严重的强对流天气,市指挥中心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组织炮点
进行防雹作业, 先后共有42个作业点进行作业,共发射炮弹2300余发,火箭弹6枚,
有效地遏止了强雹云的发展。此次防雹作业防护面积达1810万亩,减少经济损失2416
万元,有效地保护了农作物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积极拓展人影服务领域,实现人
影工作的战略转变,实现以减灾防灾为主服务向减灾防灾、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
并举的服务转变,积极争取建设滨州黄河三角洲增雨防雹技术示范基地。

【防雷减灾工作】2004年,全市减灾防灾工作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以快速
发展。市人大在全市开展了《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及《山东省防御和
减轻雷电灾害管理办法》 气象执法调研和执法检查。6月份,全市气象系统会同安监
等有关部门组成了7个检查组, 在全市开展了以防雷设施安全检查、排查整改、检查
验收为内容的防雷安全百日执法大检查, 检查单位近1000个,有利促进了全市防雷工
作的开展。市气象局加大宣传力度,对一些出现防雷事故的单位进行通报,对防雷重
要性和防雷常识进行了宣传报道,使社会各界对防雷减灾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提升了防雷减灾工作的社会地位。

【“121”气象信息平台整合升位为“12121”】2004年,为满足广大市民对气象
信息的需求, 提高“121”气象信息平台的服务水平,市气象局与滨州移动公司联合
完成了“121” 气象信息平台的升级改造工作,从而实现了市气象局与滨州移动公司
信息传输直联。该系统具有方便快捷、稳定、信息量大等特点,它的应用给社会生产
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更大便利。年底,“121”气象信息平台电话升位为“12121”。它
包括常规预报和“气象与生活”栏目,主要内容有:短时、短期天气预报、未来五天
天气预报、各县区天气预报、舒适度预报、晨练条件预报、疾病预报、紫外线预报、
体感温度预报、空气清洁度预报、穿衣指数预报、最高水泥路面温度预报、火险等级
预报、音乐欣赏等。系统提供的专业信箱功能,可以及时方便地为专业用户提供针对
性的服务。

(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