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87&run=13

1926年7月, 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派遣惠民县籍的中共党员苏亦农到惠民县
师范讲习所以教员身份开展党的工作, 从此境内开始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活动。1
927年, 在齐东县农村亦相继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活动。1928年,在青岛任教的博
兴籍中共党员张静源,遵照党组织指示,利用寒暑假期回家乡宣传马列主义,开展党
的活动,并于1930年秋,在博兴县高渡村发展了张仿(后被捕叛变)、李天佑、李旭林
等第一批共产党员。此后,在博兴县国民党政界、教育界先后发展马千里、王博昌、
郑致祥、 蔡秉虔、李景房、王星九、张次钦等人入党,到1931年8月,博兴县已有中
共党员12人, 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建立中共博兴特别支部,为山东省7个特别支部
之一。1932年2月,建立了境内第一个农村中共支部--中共博兴县高渡村支部;3月,
建立中共博兴县委,为境内第一个中共县委,时有中共党员50余人,并根据中共山东
省委的统一部署,于8月4日发动了农民武装暴动。继博兴县之后,1933年,中共津南
特委派中共党员武同心到无棣县开展党的活动,并先后发展了冯景恩等无棣县第一批
中共党员;10月,建立中共无棣县活动分子委员会,并建立了无棣县第一个中共支部-
-五营村党支部。 与此同时,中共津南特委派中共党员刘万春到惠民县省立四中开展
党的工作,建立了中共惠民县工作委员会。1934年夏,中共党员张知、张宗麟等人
先后到邹平县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简易师范从事党的活动。1936年9月,中共胶
东特委派共产党员柳运光到邹平县乡村师范学校, 发展刘为中共党员,建立中共邹
平乡村师范特师部小组,同时发展苗柏杰、罗棋、戈华、李振江等10余人为中华民族
解放先锋队员;10月,阳信籍共产党员冯乐进受组织派遣回家乡从事党的秘密活动。
1937年6月, 阳信县流坡坞乡农学校校长、共产党员李福如与冯乐进取得联系,发展
了阳信县第一批共产党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了适应抗战需要,上级党组织决定积极发展壮大党
组织,9月,中共山东省委派林一山到长山中学(今属邹平县) 与进步人士马耀南商讨
抗日;10月,派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到长山中学建立直属省委领导的中共党小组,
于12月26日举行黑铁山武装起义,建立了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与
此同时,中共党员、清华大学高苑县籍学生张承先,在济南上学的高苑县籍学生中共
党员孙健萍,先后回乡开展党的活动,创建抗日武装,建立党的组织。1938年,八路
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原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派刘博泉、刘群到邹平县建立中
共邹平县特别支部, 并先后建立了杨家峪等12个农村党支部。是年8月,根据鲁北特
委指示, 建立中共沾化县工作委员会。1939年5月,为加强对抗日根据地武装斗争的
领导,邹平、长山、齐东、高苑、青城及章丘、历城等县的20名党员代表,在长山县
焦桥区孙家庄(今属邹平县)举行了中共邹长地区第一次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共邹长中
心县委; 6月,中共鲁北地委派共产党员赵云卿回家乡滨县乌龙塘村开展党的工作,
建立滨县(今滨州市境)最早的党支部--中共乌龙塘村党支部;同时,还派常中芳到惠
民、阳信、商河三县交界处发展党组织,成立商惠阳中心县委,不久建立三边区委。
各级党组织领导人民反对投降, 坚持抗战,在抗日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945年1 0
月全境解放时,境内已有县级中共党组织16个,中共区委78个,党员发展到7800多人。
1946年6月, 国民党开始进攻解放区,先后占领黄河以南的邹平、长山、齐东、
博兴等县城。1947年12月,中共渤海区党委成立中共齐东中心县委,领导邹平、齐东、
青城三县的工作;黄河以北各县一方面与国民党匪特作斗争,一方面继续开展土地改
革,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支援解放战争,在斗争中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到19 49
年10月,全区各县均成立中共县委,并已建立基层党委89个,党支部1573个,共产党员发
展到31359人。
1950年5月,建立中共惠民地委,年底全区共有12个县委(惠民、阳信、无棣、沾
化、滨县、蒲台、博兴、高青、齐东和利津、垦利、广饶),108个区委,3727个党支
部, 共产党员已发展到5万余人。此后,采取有计划慎重发展的方针,并加强党员管
理。1965年,全区共产党员已发展到85166人,党支部增加到8469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共各级党组织受到冲击,处于瘫痪半瘫痪状
态。 从1967年2月27日中共惠民地委被夺权始,全区各级党组织相继被造反派夺权,
成立革命委员会, 党的组织活动被迫停止。1969年8月,各级革命委员会先后成立中
共党的核心领导小组。1970年,按照中共中央部署,在全区有组织地进行整党建党,
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并按照“五十字”建党纲领对党员实行所谓“吐故纳新”。6月,
恢复建立中共惠民地委。1976年, 全区辖12个中共县委,188个公社党委,10325个基
层党支部,共有16.19万名党员。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的有769人。1979年开
始,全区各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对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到1982年,全区共发展
党员9068名。1985年,全区有9个县(市)委、178个基层党委、318个党组、477个党总
支、 9017个党支部、141946名党员。其中,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7002人,占
党员总数的19.02%; 45岁以下80302人, 占57%;工交、财贸、文教卫生系统党员
28716人,党政机关党员15080人,农、林、牧、渔、水利系统97791人,其他3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