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716&run=13

滨州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七日)
名誉主任王道玉王宗廉
顾 问 杨再文
主 任 吴金娃
副主任 贾玉忱 张秀亭 邵振魁 朱向旭 张春圃
委 员 张云和 刘振新 叶庆华 苏乃军 张悦义 胡克生
王炳新 燕钦国 何修昌 张裔杰 于耀忠 展庆芳
孟宪平 王 萍 李锡伟 李星亮 李慎同 吕耀英
杨秉任 赵润来

滨州地区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主 任 王煜昌(已离休) 张春圃
副主任 王长润(已退休) 黄进友(已调出) 张春圃 赵润来
工作人员(以调入先后为序)
杨长青 颜廷秀(已退休) 潘钧国(已调出)
毕增先(已退休) 王少先 吕红英 李秀兰
商松石(已退休) 孙象义 李东濂(已退休)
侯玉杰 孟庆永 崔 波 陈农村 唐彩云
范本龙

《滨州地区志》编纂人员
主 审 吴金娃
主 编 张春圃 赵润来
副主编(以姓氏笔划为序下同)
毕增先 陈农村
编 辑 孙象义 杨长青 李秀兰 孟庆永 侯玉杰
工作人员 王少先 吕红英 范本龙 唐彩云 崔 波
曾作过主编工作的人员 商松石
曾作过副主编工作的人员 赵润来 潘钧国
曾作过编辑工作的人员 王少俭(聘) 王开祥(聘) 王长润 王煜昌
冉祥龙(聘) 李东濂 曹守 (聘) 颜廷秀
主要摄影人员 李建国
(部分图片由滨州地区地直有关单位及各县市史志办公室提供)


编史修志,有益当代,惠及后世,功在千秋。
在改革开放硕果累累,全区人民满怀信心迈入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新春伊始,喜见
反映全区历史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志书《滨州地区志》脱稿,伏案展阅,浮想联翩,
聊陈数语,以抒感怀。
编修志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滨州地区历有修志
传统,历代所修州、府、县志已成传世之宝。新中国建立后,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百业俱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编修地方志也作为一项重要事业提上了各级党委和
政府的议事日程。从五十年代起,我区即有修志之举,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改革开放,各业兴旺,编修新志,风靡神州大地。《滨州地区志》,历经十余载
,终成大业,填补了我区上百年无志的历史,实为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大
盛事。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地方志作为“辅政之书”和“资治之本”,
为历代政治家所倚重,在治国安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宝库
中也占有重要席位。《滨州地区志》补国史之缺,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我区自鸦片战争
以来的历史与现状,特别着力反映了滨州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科学地总结和记录了其中的伟大成绩和经验教训。上百年的
风云变幻,世纪沧桑,事业兴衰,是非功过,汇集于一册,确实是了解滨州、研究滨
州最权威、最全面的地情资料著述,为从滨州实际出发,加快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
展,提供了翔实、系统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一份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革命传
统教育的好教材,对我区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编修志书是一项浩繁、巨大的系统工程,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殊非易事。它凝
聚了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区人民尤其是全体史志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为此,值
《滨州地区志》脱稿出版之际,我代表中共滨州地委向默默无闻、埋头实干的全体史
志工作者表示由衷地感谢,并诚挚地期盼《滨州地区志》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
出应有的作用。

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滨州地区历史悠久。自西汉起,境内先后建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
置。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是著名的渤海区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
。1950年建惠民专区,1992年改称滨州地区。地区,作为省以下的一个行政区域,长
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与社会的地域性特色。为了记载地情,研究地方社会
与经济发展,我区境内州(府)、县历有编修地方志的良好传统。据了解,全区现有历
代传世州、府、县志178册,555卷,珍藏于国家及地方的图书馆、档案馆,这是我区
一部分宝贵的历史遗产。
滨州地区历尽沧桑。自鸦片战争以来,全区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官僚
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勤劳、勇敢的滨州
人民,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篇章。新中国建立后,滨州地区的
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全区人民创新业,立新功,为创造美好的新生活,付出了艰
辛的努力,谱写了更加辉煌的历史。《滨州地区志》不负众望,存真求是,科学地再
现了全区上百年历史的本来面貌,客观地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这样一些颠扑不破的真理。这部
志书不仅是为政者的必读书,而且是对子孙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新编《滨州地区志》,是在中共滨州地委领导下,由滨州地区行政公署主修的第
一部社会主义新志书,是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编纂而
成的一部时代特点突出,地方特色浓郁,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的新志书。
该书详尽地记述了晚清、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上百年的历史,内容包括政区
沿革、自然环境、党政军民、工农商贸、教科文卫、社会民情等,沧海桑田,兴衰成
败,功过得失,尽在其中,实为地方之百科全书。
《滨州地区志》,历经十余载,牵动万人心,地委先后有四届领导人,行署先后
有五届领导人,领导和主持了这项事业,地委、行署各部门和各县市千余人直接参与
了这项历史工程的建设,奉献了宝贵年华和聪明才智。这样一部历史巨著即将付梓,
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值此志书出版之际,我谨代表滨州地区行政公署向一切关心支
持修志事业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十余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耕耘在浩瀚的历史资料海
洋中的史志工作者表示诚挚地谢意。
编史修志是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任重而道远,切望各界有识之士,乘第一部
新志书出版之东风,同舟共济,再接再厉,为开创我区史志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更加
辉煌的业绩而努力奋斗。

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历经十余个春秋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我区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滨州地区
志》即将和读者见面了。作为本志开修伊始就介入了这一事业的一名老兵,终于了却
了我多年的一桩心愿,甚感欣慰。我要感谢那些十余年如一日拼搏在修志第一线的同
志们。
盛世修志,古今皆然。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东
风吹遍神州大地,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编修新志之风应运而起。《滨州地区志》的
编修是从1982年开始筹备的。从筹备阶段一开始我就分管过全区的地方志工作,此后
,又先后担任过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顾问等职,并参加了《滨
州地区志》和县市志的审稿工作,深知修志之甘苦和成稿之不易,遂欣然命笔,以述
感怀。
编史修志工程浩繁,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滨州地区志》系由24编专志和概述
、大事记、人物与附录等部分组成,洋洋百余万言。志书内容是横陈百科各行业,涉
及自然与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的方方面面;竖写历史百余年,主要涉及清朝、民
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有的内容上溯几千年。下限原定断于1985年,由于编修周期延
长,部分内容下限延至1994年。堪称为一部我区历史上少有的历史巨著。在志书中,
编者还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彩色和黑白图照,可谓图文并茂。据我所知,为了编修这部
志书,全区先后有千余名有识之士直接或间接参予了这项工程建设,不少人为此贡献
了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有的为此积劳成疾,有的带着遗憾殁于任内。他们在探索
中跋涉,团结实干,收集了上亿字的资料,又经过一遍遍筛选,一遍遍锤炼,沙里淘
金,最后,才浓缩成了这部百余万言的巨著,宏业终成。酸甜苦辣,悲喜忧乐,尽在
不言之中。
本届修志是在历届修志已断线半个世纪的情况下开始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
的认识程度和修志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由此而产生的困难是可想而知
的。在诸多困难中,首先遇到的,也是自始至终困绕着事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是人才的
遴选问题。根据志书内容的要求,编纂者应该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比较全面的知
识与能力的“通才”,同时还必须是具有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而又有志于这项
事业的有识之士。我区修志人员,虽说不能完全符合上述要求,但他们那种无私无畏
,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最可贵的。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他们白手
起家,边学边干,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先后闯过了组织筹备,规划设计,征集资料
,纂写志稿等道道难关,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不仅编出了志书,而且培
养了一批修志专业人才。他们是尽了最大努力的,应该是无愧,无悔,无憾的。
《滨州地区志》是在中共滨州地委领导下,由滨州地区行政公署主修的,是坚持
党委领导,政府修志,各方配合,众手成志结出的丰硕成果,是全区人民和各级党、
政领导,以及全体史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纂过程中,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
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在此,我以滨州地区史志界一名老兵的身份,
向一切关怀支持我区修志事业的人们表示衷心地感谢。愿我们在新的征途上,同舟共
济,团结奋进,创造更新的业绩。愿《滨州地区志》在我区两个文明建设中放射出应
有的光辉。

一九九六年十月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记述全区自然与社
会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记事上限为1840年,原定下限1985年,定稿于1996年初。为了使志书记
述内容更贴近现实,弥补下限断限过早之不足,在下限无法全面下延的情况下,将概
述、大事记、建置及领导人更迭等部分内容下限延至1994年,并以1994年的地区名称
定名。行文记事中的地区称谓随历史演革而变化。
三、本志原则上以1985年的行政区域为记事范围,鉴于历史上区划多变,情况复
杂,为了保持记述内容的完整性,在坚持区内为主的前提下,有的内容可涉及已划出
区域。下延部分的记事范围随区划变动。
四、本志以事业立志,按照科学分类和适当考虑社会分工实际的原则,横排门类,
纵写历史。全志分编、章、节三级编排,有的节下可设目和子目,除卷首概述、大事
记和卷末人物、附录以外,共设专志26编。
五、本志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裁,以志为主。根据记述内容需
要,部分专志的编、章之首设无题概述或无题小序,以增强志书内容的整体性。
六、本志以语体文记述。概述以述为主,述议结合;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间用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大事以事件开端为序编列。
七、人物设传、表两部分,坚持生不立传,以事迹为主,以本籍人物、现代人物、
正面人物为主,同时收录在区内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客籍人物,适当收录比较典型的
反面人物。人物编列以卒年为序。
八、本志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清朝及其以前加注历史纪年。行文中的解放前(后),
系指1945年10月全区解放前(后)。
九、本志记数一般用阿拉伯数字,万以上数字用小数点加万或亿字记述。采用历
史计量单位时在行文中说明。
十、本志资料主要由地委、行署各部门提供,部分由编者据有关档案、图书等自
行搜集;统计数字主要来自地区统计局和地委、行署各部门的统计资料,以统计局资
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