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基督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621&run=13

一、循道公会
1866年(清同治五年),英传教士郝韪廉、殷森德等人到惠民县王家店传教。1873
年(清同治十三年) 传入阳信县。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传入高青县。1890年(清光绪
十六年)传入无棣县。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传入沾化县。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义和团兴起,外国教会受到一定打击。义和团遭帝国主义和清政府镇压后,循道公会
依仗不平等条约重振教会。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惠民县城南关建教堂,1906
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命名为循道公会华北教区山东五联区武定府支会。辖惠民、阳信、
无棣、沾化等县,扩展教会团体37个、租赁会堂七所,教徒发展到1736人。1941年发
展教徒3200余人,建教堂五座,设医院一处,办小学六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教会
日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境内有教徒1000人左右。

二、浸礼会(又称英浸会)
1886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与仲均安到邹平、高
青县一带进行宗教活动,并建立邹平区会,后扩展到博兴、滨县、蒲台一带。1888年
(清光绪十四年),仲均安、等到博兴县城传教,后转至蒲台县鲍王村和朱全镇一带活
动。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浸礼会牧师赵诚、聂德华等人到滨州杜店镇范家集一
带传教,发展教徒,建范家集教堂和鸿文学堂。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英礼浸会
势力受到打击。义和团运动遭镇压后,赵诚等人于1904年,将范家集的传教中心和鸿
文中学迁至北镇,建立以北镇为中心的浸礼会山东中部教会北大段。赵、聂二人以北
镇为依托,深入蒲台、滨县、沾化县一带发展教徒,并办简易诊所。1924年,沾化县、
滨县、蒲台县教徒及慕道者达4000余人。滨县境内设教堂六处, 开办学校13处。1929
年,浸礼会北镇段改为中华基督教会山东大会中区联会北镇区会,辖滨县、蒲台、高
苑、青城、博兴、沾化县等八个堂会,有教徒3500人,其中滨县教徒约2000人。1941
年,北镇、邹平两区会下设12个堂会(堡),教徒约3700人,设医院两处,学校15所。中
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基督教会活动有所恢复。中四区(青州、邹平、周村、北镇)联
会先后派刘瑞亭、安观江、朱秀岭等牧师到北镇教区主持教会工作。1957年3~5月,
北镇区会、邹平区会召开“三自” (自治、自传、自养) 革新大会,制订爱国公约。
1958年,北镇区会与周村区会合并为周村教区,牧师撤离北镇。“文化大革命”期间,
宗教政策受训破坏。1978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归还教堂六座,为2663名信教群众安排
活动场所60处。 1984年, 高青基督教执事李献贡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
1985年,邹平县牧师工佐前被省“三自”委员会增补为常委。

三、长老会
1890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到博兴县后唐村(现属曹王镇)传教,当地人常代贤首先
入教,后升为长老。1913年,美国拨款在后唐村,修教堂三间。1932年狄回国,当地
教徒将教会迁至兴福镇官厂村,脱离长老会,改名为“临、博、桓三合会”。1945年
有教徒47人,分布后唐、官厂、兴张、东毛、兴福等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与
灵恩会联合作礼拜。

四、灵恩会
1943年传入博兴县寨郝、河东等村。1944年,建博兴县基督教河东灵恩会 (简称
河东教会) 。1945年,济南灵恩会牧师王长太、郭淑青在河东村召开奋兴大会,会上
为333名慕道友受洗。 1946年, 河东教会内部发生分歧, 将教会迁至寨郝村,改称
“寨郝教会” 。教徒分布十几个村庄,共300余名。1964年,寨郝教堂被大水冲毁,
人民政府协助重建三间教堂,供信教群众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寨郝教堂被群
众组织查封。1978年后,恢复宗教活动。

五、耶稣家庭
1938年,泰安信教徒协助齐东县张平庄(现属邹平县魏桥乡)张献策、张献考、孟
献道等建立张平庄耶稣家庭,开始20余人,1945年发展到36人,陆续建房36间,生活
来源除种地外,办修车铺、西医诊所等维持生计。另有邹平县苑城乡小李村耶稣家庭,
由周村耶稣家庭派人帮助建立,家长鲍泽英(女),成员有于思恩等10余人。1952年基
督教开展革新,区内两户耶稣家庭解体,信徒与浸礼派联合作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