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节令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614&run=13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谓过年,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凌晨早起,煮水饺,
更新衣,祭拜天地神祗,放鞭炮,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给儿童压岁钱。然后,一家
人围坐吃水饺。天亮开始串门拜年,见面道“恭喜发财”、“过年好”等吉利话。少
行跪拜,街坊邻里见面行拱手礼,互问好,说吉利和祝愿的话。正月初二, 开始走亲
访友。正月初三,送百神,又称“圆年”。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或灯节,家家户户吃圆宵,意为团圆吉利。境内
大都连过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富户及商号门前挂彩灯,猜灯谜以祝贺。解放后,
政通人和,党政机关、学校,多在闹市中心举行灯花晚会,青年男女穿戴一新,表演
高跷、竹马、旱船、芯子、狮子舞、秧歌、跑驴等,走村串镇,锣鼓喧天,热市非凡。
邹平、博兴等县城,元宵节有举办挂灯、灯会习俗,灯具多以神话故事为体裁制造,
“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止。1979年后,民间艺术恢复,元宵节弃旧图新,乡、镇组织
会演,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灯展、灯谜晚会。惠民胡集书会(正月十二至十六日)
再度兴盛,既有古传统剧目,又有现代应时新书,还有跑龙船、秧歌、抬芯子、武术、
杂耍等,蜚声全国。
三、清明节
俗称“寒食”,前一天禁烟火,吃冷食。清明节吃鸡蛋,扫墓添土祭祖先,门楣
插柳条松枝,少男少女荡秋千、放风筝、拧柳哨,以示春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于此日祭扫烈士墓,致悼词,献花圈,参观烈士纪念馆,进
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五。农家门楣插艾枝,门上贴艾虎,以障瘟毒;少年手足系五
色线,叫打五丝,意示免蛟龙之患,幼儿手腕带猪节(猪耳骨),意为驱魔避毒;少女
以各色绸料缝制青布袋,内装五种香料,叫青荷包,佩带在身,传说可避虫蝎。端午
这天,为祭悼楚国大夫屈原投江而死,也有食棕子及打丝糕食用习俗。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立后,吃棕子习俗尚存,其余渐衰。
五、六月初一
农村俗称过半年,或称“过小年”。中午,用新麦子面做馒头、擀面条、包饺子,
有的杀鸡宰羊,举行家宴并设供品祭奠祖先,也有的摆香案敬神祗。
六、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日。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是夜女子陈瓜果
于庭院,做彩楼,穿针孔,谓立乞巧。邹平县临池一带,是日夜女孩置盆水于庭院,
在朦胧月色中用线穿过绣花针,谓被织女赏中,手会变得更巧。
七、七月十五
中元节,又称“鬼节”。境内多在七月十四日包饺子、设瓜果和点心,祭奠亡故
亲人。无棣县有用西瓜皮置燃烛漂放河面“祭孤魂”之俗。邹平县有放河灯,超渡无
主鬼魂之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此俗改简,只携带酒菜、纸张去祖坟祭奠。
八、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仲秋节,系民间除春节外的第二个重要节日。全家食月饼求团
圆。晚间,摆设瓜果、酒肴、月饼等供品祭月,称为“圆月”。合家欢聚,吃酒赏月,
以庆丰收。探亲访友也多以月饼馈赠。

九、十月初一
祭祀之日,俗为“寒衣节”。旧时,于此日焚烧纸衣,意为“送寒衣”,祀先灵,
祭祖先。今此俗渐废。
十、腊八日
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初八谓腊八日。农家用粘米、红枣煮粥,称腊八粥,或蒸枣
糕,谓“腊八糕”,以望祛病避灾,生活安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此俗渐消。
十一、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又称“辞灶”、“小年”。旧时迷信说法, 是送灶王爷升天的日
子。此日,农家供糖瓜、枣糕,以祭灶君,后将灶王像烧化,以祈“上天言好事,下
界保平安”。新妇必须在这天回婆家。送灶后,家家户户大扫除,以示除旧布新,迎
接春节。
十二、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叫大年三十,亦泛称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和新灶王像、挂
年画、蒸年糕、包饺子、放爆竹、祭祖先和祭天地诸“神”。夜晚,合家欢宴,甚至
通宵守岁,燃放鞭炮、烟火,彻夜不止,忌吵架,忌说不吉利话,忌拉风箱。拂晓前煮
饺子,祭祖先,放鞭炮,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一家人围坐吃饺子。1983年后,中央
电视台历年于除夕播放春节联欢文艺晚会,节目丰富多彩,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欣赏,
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