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612&run=13

一、饮食
境内饮食习惯,邹平、博兴、高青、惠民、滨州等县、市一日三餐,无棣、阳信、
沾化等县冬春多一日两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境内富豪之家多食细粮、杂粮、
鸡鱼肉,杂以鲜细蔬菜,少有饮茶,一般人家主食为高粱面、玉米面等,蔬菜少用,
咸菜为主;贫苦人家主食高粱面伴以糠菜,正常年景半年糠菜半年粮,蔬菜极少用,
多为咸菜或虾酱,歉收年景糠菜不得温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生活逐渐提
高,主食多以高粱、大豆、玉米窝头为主,麦季和年节吃细粮,馒头、花卷、水饺、
面条等;蔬菜以南瓜、茄子、辣椒、大白菜为主,食用少量禽蛋、肉类。1978年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粮食生产逐年递增,群众饮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1980年后,
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城乡人民常年吃细粮,喝大米、小米粥和
稀饭。面食除馒头外,还有烙饼、蒸包、火烧、面条、煎包、水饺等品种,菜以新鲜
蔬菜为主,间有肉、蛋、鸡、鱼等,茶点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滨州市等地饮茶习俗尤
甚,宴请宾客菜饭丰盛,有冷盘、热炒、大件(全鸡全鱼)、甜货等,多达十几道菜;逢
年过节,家家备酒、肉、鱼、菜。
回族喜吃反刍食草的牛、羊、鸡、鸭、鹅等;禁食猪肉、自死畜禽、动物血
及未诵安拉之名所宰的动物。

二、住所
清末与民国初期,民宅建筑多为“四合院”,黄河北各县平顶房居多。院中北屋
为上房,也叫正房或堂屋, 多为五间,一般为中间三间,两头各一间,黄河以北各县
多一明两暗或两明两暗, 房屋宽度为3米左右,东、西、南屋称偏房,较北屋窄矮,
有的迎门置影壁。正房为长辈人居住,偏房为晚辈人居住,也有将偏房作磨房、厨房、
仓库用。房基,邹平县山区一般为石砌, 其他地方多为砖基,一般农户房基5~7层,
贫苦农户3~5层。小清河以南各县民房为尖屋顶, 小清河以北县、市均为平顶房,房
顶梁檩粗壮, 上铺半尺苇草或秫秸,泥层压顶,每年复一层泥。黄河滩区时有大汛漫
滩,筑高房台,房台四周植树护基。城镇中临街住户,檐靠街房,多置厦檐。凡砖瓦
结构的宽房大舍,或为寺庙或为官衙,或为官宦绅士住处。官宦住房屋脊置有陶制哈
巴狗、张口兽之类饰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境内人民居住条件日渐改善,房舍虽多为土坯墙,但较
过去高大明亮。1970年后,农村民房建设统一规划,传统的造房格局被排房代替,新
建房由土坯草顶改为砖瓦房,一般南向五间。1980年后,民房建设标准日益提高,黄
河以南多为砖石结构,黄河以北土墙颇多,也有砖瓦房舍,农村个别富裕户开始建砖
石结构二层小楼。城镇住房,原多为砖瓦结构平房,1980年后,宿舍区多为3~5层楼
房,每单元两室一厅、三室一厅不等,水、电、及卫生设施基本配套,并开始安装暖
气。

三、服饰
清末,境内农民衣料主要是家织布。男女服装多以青蓝为主。年轻妇女喜红、绿、
紫、桃红、墨绿等花色格布或花布,夏装多为条花或白色。男人冬着大棉袄,均右掩
襟,习惯束外腰,大档裤,扎腿脚,邹平县一带喜穿鞋。头带毡帽或三大扇帽。有
的老年人冬季内穿夹裤,外套叉裤。中老年妇女上装为掩襟大褂,直档肥裤,扎腿,
穿尖鞋。姑娘、少妇上衣多为红绿,穿锈花鞋。富者,男子冬穿长棉袍,外罩马褂,
头戴黑缎风帽,黑色双脸布鞋或靴。民国年间,男穿对襟褂,园口鞋或三根脸子鞋;
女穿掩襟半大衣,大档裤,扎腿。官绅及青年知识分子,男子开始穿中山服,外出穿
大褂,脖缠白色长围巾;女子一般多是红裤绿袄,外套绣裙,戴饰物,如头花、银簪、
手镯、戒指、耳坠等,脚穿绣花鞋,有的身着旗袍,质料为细布、绸、缎不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男装多为明兜,缀纽扣,衣料以机织布为主,花色增多。
1950年后,男青年通行列宁服、国防服,冬穿中式棉衣, 外罩制服褂,夏穿汗衫、背
心、短裤。1954-1958年学苏联,男青年一度穿花马夹、花衬衫。1966年“文化大革
命”开始后,穿军衣、戴军帽,风行一时,尤其是学生多穿草绿国防服,戴军式帽,
胸戴毛主席像章,脚穿风眼鞋、针织袜。1980年后,服饰、花色、样式开始讲究。衣
料多涤纶、化学纤维等,以青、兰、灰、白颜色为主。女装款式、质地、色调多样、
时髦,各式裙子、旗袍尤盛。中老年男子多着中山装、国防服,少数穿西装、系领带。
1984年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穿西装、面包服、羽绒服、皮茄克、毛线衣、牛
仔裤、 老板裤、T恤衫、健美裤、连衣裙、风雪衣等。男女夏季多穿白色或素地碎花
上衣,倾向于淡雅朴实、美观大方;脚穿尼龙袜、丝袜、布鞋、皮鞋、旅游鞋等。城
镇妇女冬戴毛线针织帽,也有的系长条围巾,脚穿高跟鞋、皮鞋不等。少数民族服装
与汉族基本相同,但信仰回族穆斯林过礼拜时,男性多戴白色帽,女性戴白色盖头。

四、器具
炊具主要有锅、刀、铲、笼箅、案板等。农家人口多的用八印锅,少者用五、六
印锅。锅盖多为挺杆双层穿制或苇编,俗称盖垫,用木盖垫。瓢具,多为木制,30年
代改为铜制、铁制,1970年后,渐有铝制锅盖。1980年后,用钢精锅、铝锅渐多,不
少城镇居民使用高压锅、电饭煲。瓢具多为铝制、塑料制品。
餐具主要有盆、碗、碟、勺、汤匙、筷子等。农村多用陶釉制品,盆、缸多为土
制陶瓷。茶壶, 多用淄博瓷制品,酒壶多为锡制,茶碗、酒盅、汤匙多为粗瓷。1970
年后,细瓷渐多,汤匙多改用铝或不锈钢制品。酒具改为陶瓷、搪瓷或玻璃制品。勺
子以铁勺、铝勺为主。筷子有木筷、竹筷,象牙筷少见。
饮具解放前,烧水用锡壶、铜壶、铁皮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锡壶、铜壶
渐少,镀锌铁皮壶和钢精壶渐多。冲茶常用提系白瓷壶或红泥壶、黑沙壶,配用小茶
碗。1960年后用端把瓷壶,茶碗多为厚壁粗瓷。保温瓶,进入农民家庭。1980年后,
居民多用铁壳或塑料皮保温瓶。
卧具境内农村群众睡觉多用土坯砌土坑,木板床较少。坑上铺垫物,一般人家铺
草席、苇席和粗布印花棉被。1970年后,普通家庭铺垫棉絮被褥或床垫,被褥,多改
用机制印花细棉布,亦有少数丝绸被面。床上一般铺有床单、毯子。枕头由过去的圆
桶形改为扁形,内填谷糠、棉絮等。1980年后,钢制床、木板床被普遍使用,少数家
庭开始使用席梦思等高档卧具。
家具清末、民国年间,普通家庭常用的有木制方桌、抽屉桌、大小木箱、木柜、
长条凳、杌子等,富裕户有立柜、立橱、太师椅、八仙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
多沿用,少数人家开始添三抽桌。1970年,部分家庭开始添置大件家具, 有镶镜大立
橱、高低橱、菜橱、书橱、床头橱、三抽桌、写字台、园桌等。1980年后,城镇居民
开始使用玻璃钢条桌,电镀折迭椅,单人、双人沙发,组合家具等,洗衣机、录音机、
黑白电视机陆续进入城乡居民家中,城镇富裕户开始使用电冰箱、电风扇、电子琴、
组合音响、照相机、放像机等高档电器,手表、挂钟、闹钟、石英钟、缝纫机开始普
及。

五、祝寿
人不到60岁一般不过生日。60岁始,晚辈要给老人祝寿。一般人家祝寿,只改善
一顿生活。富者寿庆,亲朋献寿,赠寿联,送酒肉、馈果品等,主家张张结彩,设宴
招待宾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较长时间祝寿之举渐少。1980年后,随着人民生
活不断提高,庆寿之举日盛,礼物增加了寿辰蛋糕、祝寿酒、奶粉、鱼肉、烟、茶之
类等,主家设宴招街动辄几桌、几十桌、耗资甚巨。

六、建房
旧时建房先请风水先生择基,开工之日,宴请工匠,四邻相陪,然后铺线奠基。
1950年后,上梁之日,脊檩架好即鸣放鞭炮,俗称上花檩。搬入新房叫“乔迁”,邻
居亲朋携烟带酒等祝贺,谓之“贺新房”,也叫“温锅”。在农村,前来祝贺者多买
锅、碗之类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