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公共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580&run=13

一、食品卫生
1956年,专区设食品卫生管理、监督人员,加强对炊事人员、饮食商贩及市场食
品卫生管理,要求食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置防蝇、防腐、防尘设备,搞好食品卫生。是
年,对全区218个单位的822名炊事人员进行卫生训练。1957年贯彻《饮食业卫生管理
办法》,全区对饮食从业人员实行上岗培训,颁发卫生许可证。1960年后,全区对冷
饮、副食品进行卫生检查,抽查冷饮食品33份,合格率36.3%,副食品30份,合格率
66%,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售。同时,对全区3751名炊事人员、饮食从业人员进行了
健康检查,凡传染病患者一律调离食品工作岗位。1979年11月,对全区生产和销售的
23种白酒进行卫生质量调查, 杂醇超标率13%,甲醇超标率26%,铅超标率17%。1
982年, 对全区生产的53种白酒、八种果酒进行调查,白酒理化指标合格的47种,合
格率88.7%;果酒(含露酒、汽酒)细菌指标合格三种,合格率37.5%。1983年,对全
区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进行查体10余万人次,占从业人员85%以上,查出患各种疾病者
5000余人,按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做了处理。是年,举办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培训班
三期,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实行食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取缔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还
对全区粮食进行抽样检查, 抽查39份样品,小麦受农药污染含“滴滴涕”超标率3.8
4%。 对肉蛋鱼等进行有机氯检测,均严重超标。其中,瘦猪肉“六六六”超标率高
达16.67%,“DDT”超标率66.67%。1984年,对全区200多家冷饮生产厂进行整顿,
取缔无证经营和严重违犯食品卫生要求的100多家。 1985年,全区的食品公司、肉联
厂、冷藏厂均建立了化验室,对猪、牛、羊等做到宰前检疫,宰后检验,食品生产做
到生、熟隔离,肉食门市部设置冰箱。

二、劳动卫生
专、县卫生防疫站成立后即设劳动卫生组。1960年对部分工厂进行粉尘、常见毒
物和高温作业监测。1963年,先后对全区工矿企业防尘措施、劳动卫生、有毒作业和
高温作业监测防护、工人健康查体等进行核查。1975~1976年,培训专职和不脱产医
生,在全区进行了粉尘、毒物、高温作业、噪音、高频危害的监测调查,达国家卫生
标准的比数为:粉尘19.6%、毒物24.2%、噪音64%、高频51%。1979年7~9月,对
全区县以上接触铅、 苯、汞的122个厂矿进行调查,其中,铅作业工厂45个,作业环
境铅浓度达国家卫生标准的占56.63%; 苯作业工厂60个,苯浓度达国家卫生标准的
占56.19%; 汞作业工厂17个,基本无防护用品和排毒设备。1980年后,劳动卫生工
作趋向正规化、科学化管理。1985年对全区466个企业的65175名职工进行调查,其中
有毒企业216个, 有毒点388个,接毒职工3859人,占职工总数的5.9%;产尘企业17
4个,接尘职工9841人,占职工总数的15.1%。

三、学校卫生
1952年,境内各县重点中学相继配备校医,建立卫生室,负责师生临时性一般疾
病的治疗,配合学校抓好卫生工作。
1958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保健工作领导的联合指示》,
全区对在校学生健康状况进行首次调查,中小学学生蛔虫病率为91.45%。19 63年,
对全区中小学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沙眼率为49.34%,近视眼率为7.33%。1978
年,对全区中小学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近视眼率为4.68%。1979年开始调查中小学学
生龋齿发病情况,患病率为20%,并对学生的其他病症进行调查,13处中小学学生白
发发生率11.14%, 9910名学生肺结核患病率0.45%,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率1.75%。
1982年,贯彻教育部、卫生部《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后,校舍和桌橙逐步
实现规范化要求, 学校卫生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 1985年, 中小学生沙眼率降为
16.98%, 比1963年降低32.36个百分点,近视眼率却上升为29.21%,比1963年上升
21.88个百分点。

四、环境卫生
50年代初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来,贯彻《山东省夏季清洁卫生大扫除运动实
施办法》和《山东省农村集镇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各单位及村村户户订立卫生公约,
确定卫生日,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净化了农村环境。
1952年,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发动细菌战,殃及境内,全区开展爱国卫生突
击月活动。 全区有140余万人参加,清除垃圾,改良、新挖水井,新建、改造厕所,
灭蝇、 捕鼠、捕杀病犬,清扫房屋、街道、庭院,掀起了搞好环境卫生的热潮。195
6年,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要求,全区开展了以除四害(苍蝇、蚊子、
老鼠、臭虫)、讲卫生为内容的群众运动,捕捉老鼠几百万只,改建厕所近5万个,全
区涌现“三洁四无”村(室内、院子、街道三洁,无四害)1000余个,卫生模范1479人。
1957年,全区创建卫生村2482个,再次出现清除垃圾、整修街道、改良厕所、消灭四
害的高潮。1958年,全区组织19万人参加的卫生突击队,大搞环境卫生。根据《山东
省城市(镇)粪便、垃圾管理办法》,专区、县机关驻地建立了粪便垃圾管理队伍,农
村生产队设专人负责清除栏圈粪便和垃圾。是年,全区30%的村成为“五洁四无”卫
生村。 1963年5月开始, 进行城乡饮水卫生调查, 全区有水源卫生防护极差的水井
2905眼、河流14条、塘湾2900处,饮用水源20项指标,完全合格的五项,合格率80%
以上的六项, 完全不合格的两项。1965年6月,推行日照县积肥卫生经验,专区爱卫
会发动全区农村开展管水、管粪和改造水井、厕所、畜圈、炉灶和环境的“两管五改”
卫生活动。到1966年初,全区近50%的村庄建立了卫生清扫、积肥造肥和“两管五改”
专业队,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纳入经常化轨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两管五改”
受到严重干扰。1978年,地区革命委员会召开地、县党政领导和地直部门负责人参加
的电话会议,部署继续开展“两管五改”,除害防病,搞好环境卫生。1978年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爱国卫生运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区人参加卫生突击活动,
有百余万人参加,清除垃圾污物25万余车,改良水井20多万眼,建手压机井980 0眼,
改造厕所8万余个, 结合建沼气池加强了粪便管理。1980年,全区有15%的生产大队
基本实现了“两管五改” 。1985年,全区城乡饮用自来水的人口37.82万人,占总人
口的10.5%。滨州市继1983、1984年获鲁西北四区卫生第一名、全省卫生竞赛五地区
第一名后,又获山东省乙级组县级市卫生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