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方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576&run=13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境内流行范围较广,根据病因分为缺碘性地甲病和
水源性高碘地甲病。(1) 缺碘性甲状腺肿防治。1958年,邹平县查出缺碘性甲状腺肿
患者4677人,采用“碘剂”进行治疗。1977年开始,对邹平南部山区、丘陵区及邻近
公社进行普查和复查, 共查22个公社,69.12万人次,查出患者2.84万人,患病率4.1
%。有10个公社被定为病区,其中重病区五个公社,轻病区五个公社。对病区调查证
实,系因缺碘而引发甲状腺肿。1979年10月对病区供应碘盐,对部分病人实行碘化钾、
碘油丸等药物治疗。1980年11月对病区调查,患病率明显下降,观察4882例病人,治
愈率为69.2%。1985年,经省地甲状腺肿考核验收小组考核,全区缺碘性地甲病达到
基本控制标准。(2) 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此病分布于黄河北各县,因饮用含碘较高
的深机井水所致。 1977年1月,地区卫生防疫站对沾化县李家公社李雅庄大队进行调
查, 检查970人,患病率16%。1973~1981年对沾化、无棣、阳信、惠民、滨县等县
深井水含碘量检验,井深350~550米之间,井水含碘量在143~2025微克/升之间,平
均含碘量1311.93微克/升,经对全区81个自然村的5.26万人检查,查出高磺性甲状腺
肿患者1.12万人, 患病率21.25%。1985年始,高碘地区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方
集资办法改水修建防渗坑塘、水库,饮用含碘低的河水,防治高碘甲状腺肿取得显著
成效。
地方性氟中毒1977年,地区和有关县卫生防疫站调查黄河南近2000个生产大队,
采集水样2730份, 高于1.01MG/L的801份,占受检份数的29.34%,检出最高值为7.7
MG/L。1978~1980年,地区地方病防治小组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区饮用水源含氟量进行
普查, 受害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6.24%。1982~1984年,地区卫生防疫站对滨县、
沾化及惠民棉纺厂饮用深井高氟水调查,确认地方性氟中毒病因主要为饮水型。全区
分为黄河以北深层高氟地下水类病区、小清河以南浅层高氟地下水类病区、小清河至
黄河之间混合病区。 1980年进行除氟改水试点,1982年后全面推开。1985年,全区1
22个氟病区进行了除氟改水,受益12.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