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群众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553&run=13

一、机构设施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后,境内各县陆续成立图书馆。1928年后,各县图书馆
并入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开展图书借阅、讲演、读报、出版、展览等活动。日军
犯境后,责令各县成立“新民教育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境内文化设施日趋
完善。

1、惠民地区群众艺术馆
1951年5月, 惠民专区在惠民县城成立惠民中心文化馆,工作人员15人,图书馆
设于惠民城大寺阁,管理人员三人。是年12月,专区中心文化馆迁址滨县北镇,工作
人员10人。 1955年,专区中心文化馆并入滨县文化馆。1960年5月,筹建淄博专区群
众艺术馆。1961年淄博、惠民分治,专区艺术馆迁址北镇,改称惠民专区群众艺术馆,
1984年设文艺工作室、摄影工作室、文学创作室、摄影部、书画社等。到1985年,地
区群众艺术馆先后举办学习班、训练班、学术讲座50余次,参加2900人次;协助文化
局举办文艺会演、调演14次;举办美术、摄影展31次,展出作品4080件;并编辑出版
定期和不定期刊物《文艺演唱材料》、《渤海文艺》、《诗歌画》、《渤海歌声》、
《活页歌选》 、 《情况交流》、《文化馆》、《群众文化信息》等;搜集民间剪纸
270余幅,整理民间器乐曲和民歌300余首,挖掘整理东路大鼓、西河大鼓、缰大鼓、
渔鼓戏、东路梆子等地方戏曲许多曲目。

2、惠民地区工人俱乐部
1954年春建立北镇职工俱乐部。 工作人员3人,分管文化、体育、图书工作,建
有游艺室、图书阅览室15间,开展体育比赛、戏曲演唱、图书借阅、唱歌跳舞、专题
讲座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1959年下半年,北镇职工俱乐部并入滨
县文化馆。
1977年开始筹建惠民地区工人俱乐部, 198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俱乐部建
有2030平方米楼房一幢,内设舞厅、职工教育室、游艺室、阅览室、乒乓球室和康乐
球室,室外建有灯光篮球场和旱冰场。到1985年,先后举办过全区篮球、足球、象棋、
旱冰等比赛和中国近代史、国家领导人生平图片展览及文艺调演活动,还举办各种辅
导班、培训班近20期,培训1200余人。

3、北镇影剧院
1952年建。原名北镇人民剧场,1970年增设电影组后改称现名。占地面积4000平
方米, 建筑面积3462平方米,其中剧场1462平方米,观众厅座席1054个,舞台面积1
20平方米,后台有化妆室、更衣室,前厅有售票室,二楼有电影放映室,装有东风座
机两台。另有职工宿舍1200平方米、演员宿舍800平方米、演员伙房30平方米。

4、北镇虹光电影院
1955年建,原为露天电影院。1957年迁址新建,占地面积2292平方米。影院建筑
面积1139平方米, 观众座1164个。现有35M/M松花江5501型放映设备一套,配有通风
设备和氙灯光源。1977年后,年均放映1400场左右。

5、县、市文化馆
1949年建立高青县文化馆。1951年后,惠民、邹平、滨县、阳信、无棣、沾化、
博兴七县文化馆相继建立。 1985年建立滨州市文化馆。 县、市文化馆内一般设文学
(文艺)创作、文艺辅导(或称群众文化)、美术摄影等业务室或组,少数县文化馆设图
书组、 文物组。全区还设乡镇文化站113处。文化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通过举办培训
班、传授班,召开文学创作会议,培训文艺活动骨干,编印文艺宣传材料,创办文艺
刊物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

二、文化活动
1、民间文学
境内民间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悠久。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谜语等,
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但多为口头流传,没有具体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民间文学的发掘、整理十分重视,全区有
30多部民间文学作品问世。 李清波的《长白山的传说》 、《石尾姑娘》先后发表于
《民间文学》和《山东文学》。刘琳的民间故事《凡猫能避鼠》发表后,受到好评,
获省特别奖,他的中篇传奇故事《尘世奇踪》被《中外民间故事选刊》选载。1985年,
地区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组织全区文化馆、 站对民间文学进行普查,搜集整理100
0万字资料,其中民间故事1.1万余件,民间歌谣1万余首,民间谚语1.5万余条,辑成
《滨州市民间故事集》 、 《滨州市民间歌谣、谚语集》、《沾化县民间故事集》、
《沾化县民间歌谣、 谚语集》 、《无棣县民间故事集》、《阳信县民间故事集》、
《博兴县民间故事集》、《高青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邹平县民间故事集》、
《邹平县民间歌谣、谚语集》、《惠民县民间故事集》、《惠民县民间歌谣、谚语集》
12部民间文学作品集。

2、民间舞蹈
境内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计有40余种。如惠民、阳信县的大鼓子秧歌、
莲花落、竹马、罗圈鼓舞、云灯、七巧灯、罗汉灯、采花灯、风秧歌、武秧歌、兰子
灯、扛信子;邹平、沾化、无棣县的地秧歌、龙灯、旱船、高跷、九条仙女、点将、
手鼓舞;博兴、高青县及滨州市的琵琶鱼子、百鸟朝凤、车子灯、跑驴、哈尔虎、骨
牌灯、花鼓、火轮、狮子舞、落子、虎斗牛等。尤以大鼓子秧歌、竹马、虎斗牛、芯
子最佳。1979年,大鼓子秧歌参加山东省音乐舞蹈会演获奖,以其雄壮有力的气势,
豪放粗犷的舞姿,深沉强烈的节奏,优美的造型,博得观众称道。

3、民间音乐
境内民间音乐主要分民间器乐曲和民间歌曲两类。民间器乐曲的主要乐种有吹奏
乐(唢呐曲、笛子曲、管子曲) 、小合奏(拉弦乐合奏、其他合奏曲)和打击乐曲(打击
乐合奏曲)。其中吹奏乐流传遍布全区,黄河以南以高青县为中心,代表艺人李玉兰、
马福禄等,代表曲目有《靠山游湖》、《寒同山》等;黄河以北以阳信县为中心,代
表艺人赵长法、苏佃奎等,代表曲目有《小开门.小游湖.杂技》、《高山调转行水令》
等。吹奏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笙、管等,打击乐主要有小鼓、堂鼓、小镲、小钹、
中钹、 大钹、大锣、小锣、梆子、简板等。1980年以后,全区搜集民间器乐曲200余
首,整理记谱90余首,省选30首。
民间歌曲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大体分为革命历史歌曲、劳动号子、生活小调、
秧歌调等类。全区共评选出优秀民歌23首,录制唱片的有《傻老婆逛灯》、《妯娌俩
啦呱》、《打秋千》、《绣荷包》、《棉乡四季歌》、《对花》六首。

4、民间工艺
境内民间工艺品主要有剪纸、泥塑、柳编、苇编、花边、印染、陶器、地毯、白
蜡杆家具、童装刺绣、乐门笺等,其中博兴县工艺制品和滨县剪纸名扬区内外。
博兴工艺品博兴县盛产白蜡杆、杞柳、芦苇、蒲草,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建立柳编、苇编、花边、白蜡杆家具、草编、童装刺绣、印
染、陶器、地毯等工艺品生产厂和工艺美术研究所,经营工艺品13类、4300余个花色
品种。全县共有技术人员5万多人,年产值3000万元。工艺品销往香港、日本、美国、
意大利、西德、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白蜡杆制品引起了国内外室内装饰市场的
关注,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内配套家具即为博兴县白蜡杆制品。白蜡杆制品有配套
沙发、安乐椅、餐椅、清凉椅、太阳椅、儿童摇摆椅、书柜、博古架、茶几、餐桌、
屏风、床头屏、灯台、书桌、衣架、鞋架、花篮、酒篮、伞筒、雕刻摆件、车木玩具、
灯具墙饰等。
滨县民间剪纸滨县剪纸,历史久远,题材广泛,通常有动物、人物、花鸟、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滨县剪纸新人辈出,冯秀源的《高唱丰收》、《晚归》等,
被选为优秀作品出国展出;吴鸿禧的《渤海窗花剪贴选》一书和论文《美在人间永不
朽》、《剪纸与民歌》、《传统剪纸题材探源》,对剪纸艺术颇有研究;张洪庆挖掘
整理的滨县民间剪纸,多次参加省和全国展出。1982年后,滨县挖掘整理出一批优秀
民间剪纸艺术作品,曾三次在全国的专业刊物上专题介绍,两次参加全国展览,一次
参加省专题展出,三次在省电视台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