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气象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544&run=13

一、气象机构
1929年,惠民县始建测候所,负责气象测报。1930~1932年,境内其它各县均先
后建立测候所,每所一人,隶属于县政府建设科。1937年,日军侵入华北地区后,这
些测候所先后被迫停止工作,仪器设备损失殆尽。
1948年10月, 省测候站在地处惠民县的原山东省渤海棉业试验场建立气候站。1
952年, 山东省农业厅在各县农场建立气候站。1953年,盐业系统在无棣县马山子盐
场建立盐业专业气候站。是年,军队气象系统转归地方。1955~1956年,先后将原山
东省渤海棉业试验场气候站改为惠民县气象站,北镇农场气候站改为北镇气象站,沾
化县渤海农场气候站改为渤海农场气象站(1964年撤销)。其它各县农场气候站停止工
作。
1958年,邹平、博兴、高青、沾化、阳信、无棣六县先后建立气象站,地区成立
流动气象台。1959年,无棣县在岔尖堡建立海洋水文气象站(1966年撤销)。1961年,
建立惠民地区气象台,1973年扩建为气象局。1977年,建立沾化县湾湾沟(海防)气象
站。 1985年,全区共有气象台一处、气象站八处、盐业专业气象站一处,共有职工1
34人,其中技术人员121人。

二、气象观测
观测仪器区内早期建立的测候所和农场气候站仪器简单,仅有雨量筒、风向风速
器和几只温度表,个别站有气压表和温度计,多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产品,规
格型号极不统一。1955年以后建的气象站,仪器比较齐全,全是苏联产品,但有的不
适宜中国情况,风向风速器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所用的风压板,构造简单、灵敏性差,
所测资料缺乏准确性,到1962年底全部改换国产仪器。1970年,又先后改换了EL型电
接风向风速计。1985年,全区各气象台、站配备的气象仪器有: 气压表和气压计,温
度表和温度计,湿度表和湿度计,雨量筒和雨量计,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日照计、
蒸发皿、地温表、冻土器、量雪器等。此外,地区气象台和惠民县气象站还设有8 0、
160、320厘米深层地温表,地区气象台还设有能自动记录瞬时极大风速和风向的达因
风向风速计,惠民气象站配有雨雾淞观测器等。
观测方法与项目观测方法有器测和目测两种。器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降水、蒸发、日照、地温、冻土等。目测项目有能见度、云状、云量、云
高、天气现象以及地方性和指示性系统云等。
观测时间每日于02、05、08、11、14、17、20、23时进行发报观测。航空报为在
指定时限内进行观测发报,多为每小时一次。危险报为指定台站视出现或消失所规定
的危险天气而观测发报。每年5~10月于06、18时拍发雨情报。

三、气象预报
惠民地区气象台天气预报1961年开始,惠民地区气象台一直做12、24小时和2~3
天、10天及月、季的短、中、长期天气预报。短期预报项目有晴、阴、降水、风、温
度预报和大风、冰雹、暴雨、霜冻、低温等灾害性天气预报;2~3天的预报主要为晴、
雨和灾害性天气; 10天及月、季预报主要为降水和温度趋势预报。短期预报除每日2
~3次公开广播外, 还以电话等形式向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报告;中长期预报多
以书面形式印发各级政府和有关生产部门使用。地区气象台依靠自设电台,每日抄收
08、14时1500、3000、5000米不同的高度的欧亚地区约400个气象站的高空气象报告,
有时抄收02时或者05时的亚洲地面约300个气象站的气象报告, 结合地区台的气象要
素变化和经验,做出天气预报。1960年后,还曾运用群众经验和观测天象、物象反映
等,绘制相关图表做出天气预报。1970年后,随着仪器设备的更新,各类天气图表不
断增加。 1976年增设了711型气象雷达,1979年改用无线电传机电传打字收报,1980
年又配备了气象图片传真机,直接接收分析各类天气图表,用电子计算机做数值预报,
从而把预报由定性转向定量预报阶段。
各县气象站天气预报各县气候站初建时均不做天气预报。1954年开始做单站霜冻
预报,配合农业部门做防霜冻工作。1957年开始传递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有的站开始
对大台的预报进行订正。1958年各气象站开始做单站补充天气预报,概括为听、看、
资、谚、地、商、用、管八字措施,主要是在收听大台天气预报的基础上,结合群众
看天经验,观察天象、物象反映,考虑地理和地形特点,经集体会商后做地方性天气
预报,部分站还绘制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简易天气图,进行综合分析做补充天气预报。
1980年后,各县站先后配备了气象图片传真机,直接抄收各类天气图表做预报。

四、人工消雹和降雨
1958~1960年期间,区内各气象站曾实施人工消雹。1971~1973年,博兴、阳信
两县曾筹备建立防雹场,惠民地区气象台曾试制防雹土火箭。1975~1978年,全区多
次组织人工消雹和降雨。1975~1985年,邹平、阳信两县组织人工消雹和降雨22次,
其中,地区统一组织10次,邹平县单独进行8次、阳信县4次。全区统一组织的10次人
工降雨,在影响范围内降雨量10~15毫米两次,20~30毫米五次,35~45毫米两次,
100毫米一次。1975年9月28日,惠民地区组织六门37高炮,在沾化县下洼经无棣县城
至车镇一线, 打炮弹200多发,实施人工降雨,无棣、惠民、阳信、沾化、滨县、利
津、垦利、广饶等八个县普遍降雨,中心地区降雨量最大180毫米,外围50毫米以上。
1979~1985年,邹平县单独组织进行的八次人工降雨,其中小雨三次,中~大雨三次,
大~暴雨一次;阳信县单独组织进行的四次人工降雨,小雨一次,中~大雨一次,大
~暴雨一次,失败一次。此间进行的人工消雹均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