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科技开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542&run=13

一、种植业技术开发
1953年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全区就开始“三田” (种子田、试验田、高产
田) 技术开发。1965年底,全区“三田”面积达73.3万亩,其中高产田34.8万亩,种
子田23.9万亩,实验田14.6万亩。是年,全区在试验田基础上推广样板田,采用选换
良种、合理密植、适时浇水、经济施肥、中耕锄草、彻底治虫等几项关键技术措施。
翌年,全区样板田面积达77.84万亩,产量比一般田增加20-30%。
1981~1983年, 全区进行农业技术综合开发,开发面积共计21.97万亩,其中棉
花6.67万亩, 大豆1.1万亩,小麦8.7万亩,玉米5.5万亩。综合应用了投资省、经济
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和适宜的生产技术,各种作物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中,
玉米试区获得平均单产246.1公斤, 比前三年平均单产亩增89.6公斤,较当地对照田
亩增51.6公斤;大豆试区平均单产96.6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单产亩增27.1公斤,较对
照田亩增14.45公斤;盐碱地植棉技术开发试验,平均皮棉单产40.35公斤,比前三年
平均单产亩增22.85公斤, 较对照田亩增18.75公斤;渤棉1号大面积示范,获单产皮
棉55.1公斤,比对照田亩增15.1公斤。
1983年,惠民县参加了山东省黄淮海平原技术开发,中心试验区面积1.16万亩,到
1985年,共增产粮食860.75万公斤。

二、林果综合开发
阳信鸭梨技术开发1974年,阳信县郭家大队梨树组以朱万祥为主开始进行鸭梨密
植早期丰产试验, 面积5.6亩。是年秋接芽,1976年见花。1977年见果。1980年测试
结果为五年生梨树平均株产29.5公斤, 平均亩产3274.4公斤,单果重平均200克,好
果率达95%。1981~1983年,阳信县鸭梨丰产开发试验协作组进行了阳信鸭梨优质丰
产开发试验, 涉及2120亩, 计4.82万株, 树龄为12-40年生。 1983年, 总产量达
557.97万公斤,亩均2632公斤,比开发前三年平均亩增1342公斤。1984年,阳信县进
行鸭梨大面积增产技术开发试验, 面积6236亩, 是年单产1096.5公斤。1985年单产
1257.5公斤, 是试验前三年平均产量的162.2%,同时,果品质量有了新的提高,被
评为省和国家优质果品。
无棣县金丝小枣技术开发1982~1984年,无棣县进行金丝小枣老弱树复壮更新增
产技术研究, 面积220亩,枣树5019株。1983~1985年,无棣县还进行了枣粮间作丰产
研究,开发面积1万亩,枣树13.47万株,总结了一套枣粮间作丰产栽培技术经验。

三、畜牧业综合技术开发
1981~1985年,沾化县进行滨海草场改良利用试验,先后引种了128个牧草品种,
筛选出18个品种, 在土壤含盐量0.32-0.48%的地块种植,亩产鲜草2000公斤以上,
最高达4696公斤,每年增收牧草2709.1万公斤,增加产值93.6万元,促进了畜牧业的发
展。1984年,地区开始进行渤海黑牛选育及其品种特性研究、滨海盐碱地草粮轮作试
验两项开发项目。

四、新能源技术开发
沼气开发1974年10月,惠民地区科委开始举办沼气建设技术培训班。翌年8月2日,
沾化县富国公社东杜生产大队建成全区第一个沼气池,至年底,全区共建沼气池3 34
个,采取二合土(灰、土)结构,每立方米造价16元左右。到1977年底,全区累计建池
4401个,其中成品池2564个,正常产气利用的1914个。建池开始采用三合土(灰、砂、
土) 结构,每立方米造价降至7元,但怕旱怕涝,经常因旱涝造成池体破裂。197 8年
底,全区累计建池6853个,正常产气利用的4434个,有11个生产大队基本实现沼气化。
同时, 培训技术人员1013名,建立专业施工队137个。1980年,建池技术推广圆柱型
水泥预制和水泥顶灰土壁混合结构池型,每立方米造价10元以上。1981年开始,全区
沼气建设实行责任制, 基本淘汰了二合土、 三合土结构的沼气池,是年,全区建池
889个,修复病态池420个,累计建池1.06万个,正常产气利用的7965个。1982年,全
区新建池116个,修复病态池538个。1983年后,全区沼气开发渐衰。1985年,全区推
广赤泥塑料沼气袋,至9月底,全区推广119个。
改灶节柴1982年,全区开始推广节柴灶,至年底,改建节柴灶5125个,培训技术
人员1640人。1983年,全区推广节柴灶3.99万个,培训技术人员1770人。到1985年底,
全区累计推广节柴灶20.06万个,培训技术人员58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