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旱、涝灾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54&run=13

据1470年(明朝成化六年) ~1956年共487年的历史资料,并参照华北、东北近50
0年旱涝分布图所作的统计分析, 此间,境内共遭遇五次大旱,分别是1615、1640~
1641、1665、1877等五个年份;两次大涝,分别是1652、1703两个年份。平均机遇率
分别为1%和0.4%。 另外,还遭遇过30个旱年和16个涝年,平均机遇率分别为6.2%
和3.3%; 121个偏旱年和98个偏涝年,平均机遇率分别为24.8%和20.1%;215年为
正常年,占44.1%。旱、涝的基本规律为,成灾次数旱多于涝,灾情程度涝重于旱;
旱年、涝年和正常年多为连续出现,少数为交错出现;偏旱年、偏涝年和正常年则多
是交错出现;大旱年和大涝年分别出现于连旱年和连涝年中。其成灾情况,大旱年往
往是终年无雨,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树木枯死;旱年是春旱无麦,夏秋不雨,
农田收成极微。大涝年则是大雨如倾,河流泛滥,房舍淹没,平地行舟,田禾尽无;
涝年则是阴雨数十日,河水陡涨,积水难泄,内涝成灾,农田几无收成,1964年各地降
水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为境内200年一遇的特涝年。
全区正常年份,春季降水量约为63~90毫米,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为最
易发生干旱的季节。 1956~1985年间,共发生四次严重干旱,分别是1961、1962、1
978、 1981等年度,另有10次轻旱。春季严重干旱约为七年一遇,轻旱约为二、三年
一遇。地处南北两端的邹平、无棣两县为春季干旱的多发区,其春旱的发生频率分别
为47.8%和48.1%;博兴、沾化两县相对春旱发生较少,其频率分别为33.3%和37.0%。
1957~1985年间只有1963年春季降水量大而发生过全区性的湿涝,春季湿涝机遇率为
30年一遇。
初夏(6月) ,亦为境内易发生干旱的时节。1957~1985年间,共有1961、1962、
1963、 1972、1974、1976、1983、1985等八个年度发生过严重干旱,另有1964、196
5两个年度发生过轻旱, 重旱和轻旱的发生机率大约分别为三年一遇和10年一遇。无
棣、沾化两县为初夏干旱多发区,1957~1985年间,共有1957、1967、1971、1978、
1980等五个年度在初夏时节发生过湿涝, 其中1957、1967两个年份为一般性湿涝,1
971年和1978年两个年份为全区性大涝, 1980年为南部各县大涝。滨州市和无棣、惠
民、阳信、博兴等县初夏湿涝的发生机率较高,西南部山区和东北沿海发生机率较低。
盛夏(7、8两月),全区雨量丰沛,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8%。但多为地域性阵性降
水,径流量大,常造成全区性和局地性涝灾,旱灾机率相对低一些。1957~1985年间,
有1968、1982两个年度发生严重的盛夏旱;1959、1965、1978、1980、1981等五个年
度发生轻旱,重轻旱的发生机率分别为15年一遇和五年一遇。滨州市和博兴、惠民、
阳信等县为盛夏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博兴县最高达51.9%;东北部和西南
部发生频率较低。1957~1985年间,有1964、1966、1974等三个年度发生盛夏湿涝,
其中1964年为200年一遇的全区性特涝年。 盛夏湿涝的发生机率为七年一遇;阳信、
高青两县发生较多,为四年一遇。
秋季也易发生干旱。1957~1985年间,共有1957、1963、1981等三个年度发生重
旱, 1965、1966、1969、1979等四个年度发生轻旱,重旱和轻旱发生的机率分别为1
0年一遇和7年一遇。阳信、惠民两县发生秋旱的频率最高,分别为29.2%和28.5%,
滨州最低,为20.7%,其他县则在22.2%~25.9%之间。此间,1959、1961、1964等
三个年度还发生过秋季湿涝,其中1964年为特涝年。秋季涝灾发生机率约为15年一遇。
邹平、博兴、惠民、无棣等县为多发区域,滨州市和沾化、阳信两县为次多发区域,
高青县最少发生。
冬季雨雪稀少,为春旱基础。未发生过湿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