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级奖科研成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536&run=13

白粒杂交高粱--渤杂一、三号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由惠民地区农科所张学
宁、吴有南等人完成。1970年惠民地区农科所开始进行高粱杂交种的选育工作, 1972
年选育出白粒、优质高产的杂交种渤杂1号、3号。1973~1974两年,经省内外和区内
的20个点试验, 平均亩产分别为376.6和374.3公斤,较对照种原杂10号分别增产5.9
%和7.5%。 1975年,省内外四个试验点试验,渤杂1号、3号分别亩产335.7和330.1
公斤, 较对照种原杂10号增产10.3%和9.3%;鞣酸含量比对照种原杂10号大幅度降
低, 解决了当时杂交高粱产量高、品质差的矛盾。此后,迅速在全国推广。1973~1
975年, 累计种植面积200万亩,增产5000万公斤,1979年,全国引种单位593个,除
广东、青海、西藏外遍及26个省、市、自治区。
蝗虫综合防治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由沾化县、无棣县治蝗站完成。1
963年起,地处渤海沿岸老蝗灾区的无棣、沾化两县治蝗站科研人员,通过野外调查、
笼内饲养观察,摸清了蝗虫产卵孵化发生时期与温湿度、雨量、植被、土质盐分等自
然因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深沟台田、治涝改碱、大面积开垦荒地、种植田菁、
灌水深耕和实行草改等综合措施,改变了自然条件,消除了飞蝗的适生环境和条件,
并结合采取陆空配合狠治夏蝗,少治或不治秋蝗等方法,控制了蝗虫的发展,压缩了蝗
区面积,减少了发生密度。1977年,沾化县蝗区面积由1963年的140万亩降至8万亩,
无棣县蝗区面积由200万亩降至0.8万亩, 蝗虫平均密度减到11平方米1头以下。历史
上有名的“蚂蚱窝”变成米粮仓。
碳酸丙烯酯脱除CO2和H2S工艺该课题共包括四个子课题,其中低压
碳酸、 丙烯脂脱除CO2和H2S工艺,碳酸丙脂脱除CO2油气中CO
2工艺, 于1983年由渤海化肥厂韩其森等人与南京化工研究院共同完成,获1985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