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卷 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528&run=13

清末,境内的科技活动限于农业、手工业、饮食业和中医等方面,技术人员数量
很少。
民国期间,境内科技事业一度有所发展,特别是在农业方面,邹平、齐东、长山、
惠民、无棣等县曾建立农事试验场一类机构,改良农桑,推广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由
于封建统治和多年战乱,科技事业发展缓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科技事业遭破
坏,境内仅有的几个农事试验场全部荒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
民主政府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生产能手。抗日战争胜利后,解
放区先后建立了一批示范农场,指导农民发展生产,但科技人才匮乏,1949年,境内
国民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不足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境内科技事业开始发展。1958年,专区和各县普遍建立
了科学技术工作机构,加强了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并相继建立了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等一批专业科研机构。1960年,全区科学研究开始纳入有计划发展的轨道。1962年,
全区各级科研机构一度被精减,科技事业受到严重影响。1964年,科技综合管理部门、
科技群众团体、科研机构逐步恢复、健全,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研活动日益活跃,
到1965年,累计安排科研项目165个,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科技机构瘫痪,科研人员被下放。1971年,
科技事业开始恢复,地、县相继建立农机研究所八处。到1976年,全区共安排科研项
目123项,其中列省计划36项,地区计划87项。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充实加强了地区科委,恢复建立了地区科学技术
协会,建立了地区科技情报所, 各县、市科委、科协也相继恢复和加强,科技事业发
展很快。1985年,全区有地区科学研究机构七处,农、林、牧及综合性科技服务组织
11处和一批县级研究所、乡镇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人员总数达3.58人;全区还建立各
级学术组织74个,发展会员5723名,累计有427项科研成果受到奖励,其中国家奖3项,
省奖42项,地区奖38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