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教育设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527&run=13

一、校舍建设
清末,民间私塾的校舍一般由办学者自行解决,大多数是利用富户的闲院偏房;
官办的书院有较大的校舍和较好的学习条件。
民国期间,各地官办高级小学校舍规模较大,多数初级小学是由书院、寺庙、祠
堂或富家的闲院改建而成,桌椅多为学生自筹,设备简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多数地方学校校舍是由没收地主的房舍改建的,桌椅
多由办学村庄农民献工献料自行制作。1953年后,国家开始拔专款增加教育设施,中
等学校、县属高级小学和完全小学都先后由国家投资建了比较规范的新校舍,大多数
农村小学也由公助民办建设了新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多次遭到严重破坏,房屋失修,桌凳损坏
严重,造成“黑屋子”、“土台子”的状况。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级政
府为了发展教育,开始改善办学条件。1981年,全区农村小学校舍坚固适用的上升为
64.9%,黑屋子降为15.3%,危房占8.9%。为了加速校舍改造,各县都制定了校改方案,
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是年,省、地拨款60万元,分配给滨县、惠民、博
兴三县作为校改补助经费。 1982年9月23日,地区教育局、财政局联合召开全区农村
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经验交流会,全区中小学校改工作步伐加快,是年,行署拨给无
棣、 阳信、 高青三县各20万,补助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是年,全区小学新建校舍
3560间,改造维修1.05万间,坚固适用校舍增至72.4%。1983年5月,为加速农村中小
学校舍改造和课桌凳的制作,省、地拨款100万元(省80万、地20万) ,分配给滨州市
和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高青等县。1984年,省政府又拨给校改经费60万
元。 1985年,为了帮助困难地区校改和普及小学教育,省政府先后拨款145万元,地
方自筹1286.3万元, 建校舍5443间, 改建3.22万间,大修房屋3349间,新添制课桌
3.56万套, 建大门450个,建院墙4万米,植树11.24万棵。省财力补助占全年总投资
的10%,县财力占1.1%,教育经费占3.1%,集体和群众集资占84%,其他投资占1.7%。
全区共有新校舍11.4万间,课桌34.11万套,坚固适用校舍比例上升为75.6%,黑屋子
降到12.2%,危房降到3.7%,使用课桌凳的人数上升到80.1%。

二、教学设备
民国初年,境内除少数重点县立高级小学和县立中学配有部分教学设备外,其余
学校均无教学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区仅有实验室三处,总面积1 95平
方米,教学仪器450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中学图书、理化仪器、体育器械等基本适应当时的教
学要求。 全区有实验室五处、241平方米,有教学仪器2.31万件。1966年,全区有实
验室21处,面积1329平方米,教学仪器18.55万件,大部集中在中等学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学校的教学设备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始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为解决实验室和教学仪器的严
重不足,1978年,全区开展自制教具活动。在集中配备重点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基本
仪器的同时,注意配备各公社中心实验点的演示仪器。1982年,全区自筹资金购置仪
器总价值150万元,自制教具330万件,充实和完善了各个学校的实验室,无棣、沾化、
博兴、 邹平、高青等县和120个乡镇达到省颁标准配套要求。全区初中教学仪器合格
率97%,小学95.5%,70%的乡镇中学建起了省颁三类标准的实验室。1984年,为了加
强电化教学,地区教育局设立电化教育馆,负责指导全区电化教学和电教设备的配套
管理工作。 1985年底,全区新建中、小学实验室119个,国拨和自筹资金购置教学仪
器设备价值总额844万元。 北镇中学建起了全区第一座省颁标准的实验大楼,楼内设
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电教、微机、语言实验室等,仪器价值16.7万元。
1977~1985年,全区共配购仪器设备总价值12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550万元,
地方自筹资金650万元。 全区有电化教学用房28间、幻灯机45部、投影器85台、录音
机158部、 高速录音磁带复制机一部、电影放映机32部、录放像机23台、电视接收机
42台、电子计算机24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