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卷 经济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484&run=13

解放前,境内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1949年,全区社会
总产值(按80年可比价,下同)仅有3.28亿元,国民收入1.6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6
9亿元。在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中,农业占81.4%,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和商
业等仅占18.6%。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99.35%,工业占0.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区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经济管理,
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区社会总产值发展为4.12亿元、国民收入
2.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8亿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25.61%、42.07%和2 5.65%。
1953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6年全区基本
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起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主义经济体制。在国家计划下,全区按照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对国民经济各
部门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经济管理体制,在全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阶段,充
分发挥了能够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的优势,在保证重点建设,推动全区经济发展中
起了积极的作用。195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发展为4.59亿元,比1952年增长35.9%,
平均年增长5.2%。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
显,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到197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仅10亿元,比1958年增长
117.82%,平均年增长4%,年增长率比1958年前少1.2个百分点。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时期。1980年,首先从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旧的管理模式,逐步推
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很快改变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落
后局面。在农村体制改革的带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搞活企业,从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逐步展开,国营企业实行了第一步利改税改革。1984年,农村改
革进一步深化,实行社改乡,政企分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相继全面展开,全区国
民经济的管理开始实行以计划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所有制结构开始向以
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转变,分配形式开始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
式转变,经济联系开始从主要通过行政系统的纵向为主的封闭型向以横向为主的开放
型转变,流通领域实行了多种经济成份、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减少中间环节的改
革,企业在第二步利改税的基础上开始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实行承包经营,租赁
经营等,财政体制,开始实行划分税种,分级包干,价格体制开始改变由国家定价的
单一局面, 全区经济发展出现了生机与活力。 到1985年, 全区社会总产值发展为
35.94亿元, 国民收入为16.5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29.56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
212.37%、261.36%和195.49%,每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7.7%、20.1%和16.7%。但是,因
为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经济管理中出现了统得过死和放松管理两种倾
向并存的局面,因而也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现象,随着新的经济体制的建
立和完善,这些问题将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