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供销合作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452&run=13

一、沿革与发展
1942年8月,博兴县唐坊村创办万兴城纺织合作社。10月15日,沾化县在义和盐
店基础上成立义和庄复兴合作社。1943年上半年,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了一批合作
社。由于方针不明确,加之战争摧残,有70%的合作社很快即停业。1944年,博兴县
纯化镇建立了万聚成合作社,1944年2月,渤海行署合作工作队协助博兴县陈户区建
立了陈户区联村组成的聚兴纺织合作社。是年,博兴、沾化、蒲台、滨县四县,重建
合作社75处,发展社员2.5万户,社员股金130.13万元(北海币)。1945年底,境内计有
各种合作社115处,社员6.76万户,股金820.06万元。1946~1949年,相继建立了渤海
总社和各专署、县合作推进社,配有专职干部974人,初步形成合作社独立的领导系统
,并按照经济作物区为重点和较大集镇为基地,形成了一区一社的建社体制。1949年
底,全区计有各种合作社1396处,社员47.04万户,股金48.70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合作社进行整顿改造。1950年,全区共改造旧社308
处,新建区社51处,乡联社和中心社55处,村联社或村庄社40处,计有各种基层合作社4
54处,发展社员8.28人,新增股金27万元。1951年,全区基层合作社合并为391处,社
员发展到12万余人,股金28.85万元。
1952年,通过民主整社和按照“一区一社”的建社原则,全区基层社合并为114
处,社员发展到55万人,股金发展到91.57万元。此后,基层合作社不断调整,合作商
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到1985年底,全区共有九个县、市联合社,48个地、县专业批
发公司,105个基层社,32个油棉加工厂,367个饮食服务和食品加工企业,1115个零
售网点,2044处代购代销店,干部职工2.73万名,自有流动资金5566.9万元,固定资
产发展到1.17亿元,社员股金955.8万元。地区供销社直属企、事业单位有北镇生产
资料采购供应站和小营棉花转运站两个二级站,地区供销技工学校和地区棉麻公司两
个事业单位,地区供销社土产杂品公司、地区供销社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地区供销社
贸易公司、地区供销社运输服务公司、滨州棉机厂、地区供销社驻辛店氨水站六个企
业,地直供销系统共有职工896人。

二、收购与供应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1952年,全区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942.4万元。随着农业生
产的发展,到1966年,全区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金额达4339.6万元。1975年为8162.7万
元,1982年,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最高达1.70亿元。1985年,销售总额降为1.33亿元
。(1)农机具供应。农具供应采取技术在先,供应在后和先赊销后推广的办法。1950
年开始推广新式水车。1954年开始推广七寸、八寸、十寸步犁,全年销售中小农具30
9万件。1956年开始推广排灌机械,全年供应销售农具1810.33万件。1957年开始经营
收割机、播种机、拖拉机等大型农机具。1975年,销售中小农具581.69万件。1984年
,供应中小农具450.52万件。1985年供应中小农具1169.94万件。
(2)肥料供应。1952年,开始推广化学肥料,全年销售化肥206吨。1954年对植物
肥料进行计划供应。1957年化学肥料实行计划供应,全年销售化肥27.19万吨。1959
年,在“大跃进”影响下,为解决化学肥料供应不足,全区建土化肥厂5213处,生产
土化肥2.62万吨,全年共销售化肥3.85万吨。1961年开始,国家对收购农副产品实行
奖售化肥政策。1977年,地区供销社在南辛店建立氨水站一处,设有1000吨氨水储存
罐两个,10吨装车罐10个。办理全区氨水和部分化肥的转运业务。1978年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化肥供应采取计划内不足计划外补的办法,地、县与基层社三线出击
,到全国各地组织货源。1985年,全区供应销售化肥21.24万吨。
(3)农药与药械供应。1954年,开始按计划供应粉剂农药,全区供销系统销售农
药1.46万吨,药械3661架。1960年,开始供应一六○五、一○五九等高效农药,全年
销售农药4840吨,药械4194架。1970年,全区销售农药9388吨、药械2.21万架。197
8年,全区销售农药6572吨、药械1.95万架。1980年后,开始按计划供应敌杀死、速
灭杀丁、锈氢菊脂、百树菊脂、杀灭菊脂等新型化学农药。计划内农药不足可临时提
请省公司调拨或自行从外地采购。1985年,全区销售农药2038吨、药械5.07万架。
(4)耕畜供应。1950年开始,供销社到东北、内蒙、新疆等地采购耕畜,据不完
全统计,全区供销系统从1952年到1984年共经营耕畜115.60万多头(匹)。
生活资料供应1950年前后,供销合作社经营的生活资料多为粮、棉、油、盐等几
种群众生活必需品。1952年开始供应百货、副食、棉布、五金、陶瓷等生活用品,零
售额3500多万元。1955年,各县供销社建立日用杂品批发站。1956年,全区生活资料
销售额达1.19亿元。1960年,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供销社对生活资料的供应实行
“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照顾必需、安排一般”的计划供应办法。对部分高档商品实
行高价供应,1961年,全区生活资料销售额降为3446万元。1964年后,除粮、油、棉
布等几种商品凭票供应外,其它生活用品逐步敞开供应,是年全区生活资料销售额为
7094.7万元。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生活资料重新实行计划供应办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资料供应逐步冲破了旧模式,供销社发挥农村商
业点多、联系面广的优势,加强市场预测,广开货源渠道,到1981年,全区生活资料
销售总额达到3.42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生活资料供应渠道增多,市场竞
争日渐激烈,全区供销系统销售总额降为1.87亿多元。
农副产品收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农副产品主要靠集市贸易自行买卖,或由
私商收购贩运。1953年后,农副产品收购纳入国家计划,由供销社经营。一部分为国
家代购,一部分为外贸代购,其余为供销社自营。统购、派购,收购品种主要有粮、
棉、麻、烟、猪等。1955年,粮食收购移交粮食局,对麻类、烤烟、生猪主要农副产
品及某些畜产品实行派购,收购总值为1.40亿元。1960年以后,国家对农副产品分为
一、二、三类进行管理。对一类产品实行统购,二类产品实行派购,三类产品实行议
购。同时提高了粮、油、肉、禽蛋的收购价格,对重要经济作物实行奖售政策。196
1年,农副产品收购总值为229.1万元,1965年农副产品收购总值达到9345万元。196
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农副产品收购额时升时降。1966年收购额为67
01.8万元,1970年收购额为1.03亿多元,到1976年收购额下降到4719万元。
1978年后,实行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政策,农副产品统购、派购逐步取消。198
4年,全区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达6.2亿多元。到1985年,全区收购棉花6200万公斤、大
麻1800公斤、蜂蜜11.94万公斤、苇席4.35万领、草袋子7.17万条、苹果128.83万公
斤、梨30.14万公斤、红枣281.38万公斤、柿饼1.5万公斤、花椒2.35万公斤、大蒜2
.16万公斤,农副产品收购额为3.54亿元。
废旧物资收购1952年,供销社开始收购废旧物资。只收杂铜、废铅、废锡、废铁
、破布、烂麻等几种主要废品,数量很少。1953年,全区收购杂铜16.84万公斤、废
锡11.23万公斤、废钢铁96.66万公斤。1961年,收购杂铜9.98万公斤,废铝10.65万
公斤、废铅6550公斤、废钢铁89.52万公斤、破布35.68万公斤、破布鞋44.77万公斤
、旧棉17.67万公斤、废纸12.54万公斤、废麻及麻制品4.72万公斤、杂骨24.44万公
斤,收购金额达133.5万元。1969年,全区收购金额达152万余元。1970年,收购杂铜
7.05万公斤、废铝7350万公斤、废锡3250公斤、废铅1950公斤、废钢铁1089.91万公
斤、破布99.12万公斤、破布鞋179.16万公斤、破旧棉4.18万公斤、废纸6.52万公斤
、废麻及麻制品10.14万公斤、废塑料150公斤、杂骨46.91万公斤,收购金额达214.
7万元。1980年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废旧物资越来越多
。1984年,全区废旧物资经营网点623个,从事收购的职工654人,发展流动代购员1
680人,并购置废旧物资加工机械24台,配备技术人员132名。1985年,全区收购杂铜
8.11万公斤、废铝1.12万公斤、废锡1350公斤、废铅1.58万公斤、废钢铁478.75万公
斤、破布90.5万公斤、破皮鞋44.87万公斤、破旧棉331.32万公斤、废纸22.82万公斤
、废麻及麻制品5.81万公斤、废塑料142.8万公斤、杂骨28.29万公斤,收购总额达2
75.5万元。

三、民主管理
1952年起,县以下供销社以社员代表大会和理、监事会为管理机构,紧紧依靠社
员代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和管理作用。在建社初期,广大社员代表积极帮助供销社
开展扩股活动,解决了资金短缺的困难。使供销社在物价飞涨、农村惜售的情况下,
采取了自营、代购代销、存实、赊销、配售等各种经营形式,扩大了购销业务,基本
满足了社员的需要。1953年,县社和基层社分期分批开展群众性的民主大检查。进一
步建立健全了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改善了服务态度。1954年审干中,进一步纯洁了
队伍,转变了作风,清除了冗员,干部职工坚持商品自搬自运,下乡送货,“一挑”
、“一推”的艰苦创业精神进一步发扬。
1958年,在与国营商业合并中,县供销社的社员代表大会,理监事会被取消。基
层社也因体制的变革,整套民主管理机构名存实亡。1961年,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分开
后,专区社和县社派工作组整顿农村商业网点,恢复了供销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和一
整套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机构及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供销社的领导体制、企业管理和流通渠道被打乱
,各级领导班子受到冲击,社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监事会被批判为“修正主义的产
物”、“缺乏阶级性”。1969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河北省万全县安家堡公社
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调查报告和编者按语后,全区176个基层社取消了社员
代表大会及理事、监事会制度,先后成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对供销社实行了贫
下中农管理监督,由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或贫下中农管理小组,选派代表常驻供销社
,实行定期轮换,轮流值班,直接讨论和决定农村商业的一些重大问题。1976年9月
底,全区基层社已实行贫管的占98.3%,供销社门市部实行贫管的占97.8%,代销店
实行贫管的占94.3%。1979年后,贫管活动停止,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并于198
1年10月,在全区供销系统建立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一般每季召开一次代表
会议,如遇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或拖后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各基层工会主
持日常工作,充分发挥了职工民主管理企业和当家作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