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城市建设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407&run=13

一、古城建设
秦、汉至宋、元之间,境内各县先后筑城池。县城规划均为统一的方形布局,高
墙深堑。其中以惠民古城、邹平古城较为典型。
惠民古城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由工部尚书牛保督修,历九年方成。厌次县、
惠民县和武定府(州)治所。后虽经各代整治,但规划布局始终未变。至清朝乾隆年间
形成砖砌城墙, 城垣南北长1.9公里,东西宽1.1公里,周围6公里,有东西南北四城
门。门各三重,门上建楼,宏伟壮观。城外为护城河,水深两丈,宽五丈,外修护城
堤,绵延15余公里。城内规划分为四隅,城中心地带地面突起,府署居于最高处,可
俯瞰四方。道路骨架自府署十字路口向四外辐射,分别设置府前大街、东门大街、西
门大街、南门大街,四隅中各建次街,隅外为东、西、南、北四关大街。境内其它州、
县城布局与此大体一致。
邹平古城建于宋、金之间,始为土筑。1580年(明万历八年),知县李瑞重修并广其
规模,将旧城城墙加宽增高,改土垣为石墙,建砖垛,设悬溜,开四门。此后,邹平
古城石垣砖垛、壁垒高筑、巍然壮观,素有“桓台看牌坊,邹平看城墙”之赞语。古
城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10米,周长2220米,城墙外皮以石筑砌,内以灰土夯实,顶
宽三米,砖砌女墙,砖旋四门,上建门楼,东西门为瓮城,南北为直门,门扇双层。
城墙东南角建有魁星楼,东北角建有关帝庙,城外有护城河。

二、新城规划
滨州市和沾化、高青等县城,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建,其他县城除惠民
以外,已逐渐在旧城以外扩建了新城,规划布局多为棋盘式。1978年,国家建委颁布
《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加强了对城市建
设规划的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1981年春,全区城市规划建设专业工作会议在惠民县
召开,对全区的城市规划提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开展。1982年,
地区建委开始组织力量,着手编制规划,至1985年底,完成了八县一市总体规划的编
制工作。
滨州市总体规划滨州的前身是北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为一自然村镇,总面
积不到1.3平方公里, 道路狭窄弯曲,土坯房屋居多。1950年建立惠民专区后,基于
北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惠民专署根据省政府的意见,决定将驻地由惠民县
城迁此。1952年,惠民专区建设委员会确定以北镇为基础,向其西北方向扩大建设。
规定以东西500米、南北400米的棋盘式路网作为城市道路的骨架和建设依据,东西路
为黄河路,宽28米,由南向北以序号排列;南北路为渤海路,宽24米,由东向西以序
号排列,这是新北镇建设的首次规划。到1958年,黄河二路、三路,渤海七路路基基
本形成。 新北镇的建设已成雏形,面积约2平方公里,人口近1万。是年9月,惠民专
区与淄博市合并,专署驻地迁往张店,北镇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1961年恢复惠民专
区建制后,专署驻地迁回北镇,适逢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北镇建
设无甚起色。1965年后,北镇城区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后,城市建设缺乏管理,出现了乱占、乱建的现象。1976年秋,地区城市建设局制定
城市管理条例,着手制定城市规划图和测绘现状图,为编制城市规划作准备。1980年
12月,中共北镇镇委、镇政府委托山东省规划设计院协助编制了总体规划。1982年滨
州市建立后, 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付诸实施。1985年4月,省人民政府对滨州
市总体规划作了正式批复,确定滨州市是以轻纺为主的城市,又是油田后方基地之一,
城市规模为:到1990年总人口10.5万,占地12.5平方公里;2000年总人口13万,占地
15.5平方公里。
县城总体规划邹平县是境内唯一的山区县,县城坐落黄山之阴,规划格局依山就
势,沿黄山北坡东西向带形发展,城市性质确定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县城。1985
年城区规划范围3.5平方公里,人口3万;2000年城区占地5平方公里,人口4.5万。
沾化县位于渤海之滨,水产资源丰富, 渔业产值比重大,县城性质确定为以渔产
品加工为特色的港口城市。 1985年底规划人口1.4万,2000年为2.5万,城区范围3平
方公里。
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博兴、高青六个县城,根据其地理位置、资源条件,
城市性质均确定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城市,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