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水路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390&run=13

一、渡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桥梁甚少,越河运输,多靠驳渡。全区共有大小渡口3
0余座,分布各河流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桥梁的兴
建,渡口逐渐废弃。

主要渡口简介
道旭渡口位于滨州黄河大桥上游250米处,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古渡口之一,地理
位置极为重要,历为南北交通要冲,以木船靠人力摆度。1952年,北镇(今滨州市)成
为惠民地区党政机关驻地后,渡口运量与日俱增。1955年,改为机动轮渡,日夜不停
对开,日达340余船次。1963年胜利油田开发以后,孤岛、河口、滨南、临盘等地石
油开发所需物资器材大部由此渡运,有时待渡车辆和人排队长达数公里。1972年,北
镇黄河大桥建成后,渡口的交通作用遂减,为南北交通的备用通道。1984年,黄河大
桥北端引桥接至北大堤以后,渡口渐废。
清河镇渡口位于黄河下游惠民县清河镇村南,因近清河镇村而得名。初以木船划
桨摇橹摆渡,后以木帆船撑篙拉纤往渡。1966年改为机动轮渡,增有拖轮、平摆、双
身轮渡等,载重量为420吨。1970年,建成高、中、低三级各宽15米的石彻码头,大
、中、小水位均可停靠。为适应水位涨落,上下船方便,两岸都设有80吨位的水泥虿
船。是道旭渡口以上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枢扭。
旧城渡口位于邹平县台子乡东北部。宋代名赵岩渡,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改今
名。是邹平通惠民的重要通道之一。旧为小木船摆渡。1979年改为木制船机动摆渡,
有120马力、24吨拖船一艘,可渡大型车辆,并有码头存装货物。
梯子坝渡口位于邹平县马头乡东北部,与济阳县相通。清朝末年,在梯子坝近河
处设立渡口、码头,故名。原为木船摆渡。1979年改为机动摆渡。有载重15吨、20吨
渡船各一只。
张王渡口位于滨县梁才乡东南6公里处,地处黄河滩张王村附近,故名。南岸为
博兴县王旺庄。民国初设渡口,当时备有雁尾船10余只,各载重1~2吨。解放后有摆
渡两只,载重分别为8吨、10吨。现有摆渡两只,载客定员分别为25人和32人。一属
张王村集体所有,一为个体所有。

二、港口码头
东风港位于无棣县境套儿河西岸,距海口36公里。1969年动工修建,1971年初建
成投产使用。港顺岸码头120.9米,码头前沿水深2米,可同时靠泊500吨级货轮两艘
。陆域面积16.48万平方米,货场7.7万平方米。1971年,货物吞吐量为11.5万吨,1
985年达26.4万吨。
富国港位于徒骇河东岸沾化县富国镇,距河口58公里。与平富公路和张义公路相
接,水路沿徒骇河出套儿河可入渤海,可通往天津、塘沽、海庙、龙口、烟台、青岛
等港口,是渤海沿岸重要内河港口之一。
富国港原为木栈码头,1979年改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栈桥式码头,有四个泊位,
总长33.2米,可供200吨级船泊停靠。码头前沿水深设计2米,占用岸线510米,货场
总面积4万平方米,货物容量5.85万吨。1985年货物吞吐量9.64万吨。
清河镇港位于惠民县清河镇,黄河北岸,是黄河货物港口之一。早在大清河通航
时期就有船舶往来。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后,仍为鲁北主要物资集散地。1952年11月6
日,建立“清河镇航运管理站”,主要管理民间船工,修建码头,经办水运业务。1
958年称清河镇港。1968年,在白龙湾征地80亩建新港,1973年建成投产。该港为石
彻码头,长800米,前沿水深2米,有舶位10个,100吨级货轮可同靠七艘。仓库面积
514平方米,货场3.94万余平方米,其中料石铺平货场74平方米。
北镇港位于滨州市东南五里庄,滨州黄河公路大桥东侧黄河北岸,是黄河沿岸货
运港口之一。早在大清河通航时期,就有船舶往来,为旧蒲台物资集散地。黄河改道
夺大清河后,成为黄河下游水旱码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不断改建扩建。1
956年迁至黄河边的五里庄。原为土码头,1962年建石码头,水深3米,码头长450米
,前沿水深1.1米,有舶位五个,500吨级货轮可同靠三艘。仓库面积500平方米,货
场4.45万平方米。
洚河码头位于徒骇河尾闾,今沾化县齐乡孔家、罗家一带。建于清咸丰年间,
南下可抵江淮,北上可达东北三省,往来船只鱼贯,盛极一时。到1877年(清光绪三
年),利津薄家庄黄河决口,洪水横流,徒骇河下游孔家至海口一段被水淤淀,洚河
码头逐渐废弃。
下洼码头位于沾化县下洼镇秦口河西岸。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黄河在惠民县
白龙湾决口,沿秦口河道入海,秦口河道被冲刷的既深且宽,大小船只可畅通无阻,
给下洼创造了建港设埠的良好条件。1921年海关厘金局迁至下洼,商贾船只往来不绝
,南北物资在此集散,码头日渐繁荣。1939年,日本侵占下洼,在码头修筑碉堡,派
兵把守,控制海关,航运遂衰。
抗日战争胜利后,渤海行署在此设立工商支局和管理船舶的海关,一切军用、民
用物资从大连运至此处。1948年,下洼设航运组,负责管理航运,初归小清河河务局
羊角沟办事处管辖。1953年成立下洼航运站,归小清河航运办事处管理。1955年归属
黄河航运办事处。此后,由于潮汐顶托,秦口河河道逐年淤淀,下洼码头水运逐渐衰
落。

三、航运
区内有黄河航道94公里,上可达济南,下可达利津县城,自古就有舟楫之利。1
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河口有著名的宁海、永埠、丰国、永利、富国等八大盐场,
所产之盐溯河而上,销往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盐船往来如梭,运输景象盛极
一时。直至1938年6月以前,为沿黄各县进口工业品和农副产品之主要渠道,并兼有
客运。
1948年以后,黄河运输逐渐兴旺。1952年9月,山东省交通厅成立黄河办事处,
在清河镇和北镇建立航运管理站,具体管理区内航运事宜。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高
潮中,沿黄船民走集体化道路,成立了木帆船合作社。滨县木帆船合作社有320人,
木船76只,载重吨位727吨。1957年2月,惠民县木帆船合作社有社员416人,木帆船
97只,载重吨位1423.3吨。1958年10月,黄河航运局将惠民地区船社编入航运五团,
惠民县为二营,滨县为三营。翌年5月,山东航运五团改为六个船队,升为国营企业。
惠民县为第五船队,滨县、利津为六船队。第六船队于1961年6月下放到县。第五船
队于1962年11月1日下放到县。随运输业的发展,木帆船逐年减少,机动船逐渐增加。
1966年,区内共有拖船两艘、144马力,木帆船57只,载重吨位999.5吨。1975年,有
拖船六艘、720马力,木帆船16只,载重吨位332吨,驳船八艘,载重吨位403.5吨。共
有职工329人。1982年,共有拖船五艘、675马力,驳船四艘,载重吨位350吨。共有职
工263人。此后,因陆地交通的发展和黄河水位的变化,黄河航运量逐渐减少。
小清河航运小清河自邹平县五龙堂村入境,至博兴县道口村出境,区内长76.2公
里。在胶济铁路未建之前,小清河是由渤海到济南的最短交易路线,民船往来,极为
繁盛,由羊角沟方面运来的盐、食粮、木材等直达济南,沿岸各地物产及所需工业品
,皆由民船往来转运。胶济铁路建成后,商运大减,但沿河各县物资仍靠小清河运输
。最早航行于小清河的民船是载重5吨的燕尾船。清光绪末年,有30多船户由运河迁
至小清河,将槽船带到小清河,繁荣了小清河的航运。1932年,商人李天相成立“济
渤汽艇社”,有木质汽艇两艘,航行于济南和岔河之间,载客20~60人,此为小清河
客运之始。1934年,商人王华亭等成立“华通汽艇社”,备有木质艇四艘,平均载客
30人,航行于此道。1938年,小清河水运被日伪“华北株式会社”控制,由于战争形
势的变化,1942年小清河客运停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小清河运输逐渐恢复。1950年,在济南黄台成立“小清
河航务办事处”,旋即改为“小清河航运公司”,后改为“山东省交通厅航运局小清
河办事处”。1955年5月1日,小清河办事处以桓台县乌河头48艘木帆船为主,组建小
清河运输社,有社员193人。1956年3月1日,全河船民组建成一个高级社,称“山东
省小清河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社址设在黄台板桥,有船只506艘,载重吨位达9288吨
。1959年该社由集体改为国营。是年5月1日,抽调槽船100艘,燕尾船84艘,计2448吨
位,下放淄博专署,称“淄博专署交通局船队”。1961年7月,淄博与惠民分立,改称
“惠民专署交通局小清河船队”。1962年6月6日,下放博兴县,归属博兴县交通局,
恢复集体性质,称“博兴县木帆船运输社”,当时有船舶61艘,载重吨位1372吨,有
职工271人。1962~1963年,因缺水停航。1965年,开发胜利油田的大宗建材转运,
皆由小清河承担。
1966年,博兴县木帆船运输社改称“博兴县小清河船队”。是年,该队自制拖轮
“惠博拖1号” ,走向机械化。到1976年,共建造拖轮六艘,全部实现“拖带化”。
1977年,最高承运量达31万吨。此后,随着小清河缺水、污染和陆路交通的发展,小
清河航运日衰。1985年,博兴县航运公司共有职工218名,拖轮四艘、440马力,驳船
31艘、713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