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化工行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348&run=13

一、氮肥工业
1968~1973年,北镇、博兴、邹平、高青、惠民等小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以生
产氨水为主。1974年,全区氨水总产量达33977吨(实物量)。此后,无棣、滨南、沾
化化肥厂开始生产碳酸氢铵。1977年,全区生产合成氨2.44吨。1978年底,全区八个
氮肥厂均由原设计能力年产3000吨,扩建为年产5000吨,是年,全区生产合成氨298
86吨。1979年后,由于部分企业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过关,亏损严重,全区先后关
闭了无棣、惠民、邹平、高青四个企业。
1985年底,全区共有小氮肥企业五个,其中北镇、滨南、渤海、沾化化肥厂以天
然气为燃料,博兴化肥厂以煤为燃料,合成氨年总生产能力3.5万吨,实际产量1.79
万吨;碳酸氢铵年总生产能力12.8万吨,实际生产6.44万吨;氨水总产量6152吨(实
物量)。

二、磷肥工业
1975年,邹平县磷肥厂建成投产。1977年,滨县、无棣、阳信、博兴、高青五县
磷肥厂投产,主要产品为普通过磷酸钙,全区产量为4553吨。由于磷肥企业均属土法
生产,设备简陋,产品质次价高,1978年仅一个企业盈利。1979年后,普遍对磷肥企
业进行整顿和改造配套。1981年,滨县、邹平磷肥厂具备了年产3600吨普钙的生产条
件。1983年,无棣磷肥厂并入无棣硫酸厂,年生产能力提高到3600吨。是年底,全区
年总生产能力为10800吨,实际生产普通过磷酸钙4711吨。
1985年,由于磷肥严重滞销及原材料不足,全区只有滨县磷肥厂和无棣硫酸厂生
产,产量为1093吨。阳信磷肥厂关闭,博兴、邹平两个磷肥厂暂停产,高青磷肥厂转
产精细化工,改为高青化学总厂。

三、制酸工业
1970年,北镇化工厂氯碱车间投产,同时合成盐酸作为本厂平衡氯产品的附产品
,年产240吨,此为制酸业之始。1972年达到1737吨。1975年为1036吨。1980年为11
98吨。
1982年6月,无棣硫酸厂投产,年产硫酸710吨。1983年产2790吨。1984年产2462
吨。1985年产2015吨。

四、氯碱工业
1970年10月,北镇化工厂第一期工程投产,年产氯碱2200吨,主要产品为烧碱、
盐酸、漂液。1971年,氯碱第二期工程液氯投产,主要供本厂自用,当年生产173吨
。经1976、1978、1981年三次技术改造和扩建,年生产能力提高到7500吨。1985年烧
碱产量由1970年的84吨,提高到4202吨;液氯产量由1980年的828吨,减少为145吨。

五、无机盐工业
1984年, 无棣化工厂安装年生产500吨的三氯化铝配套设备, 当年生产34吨。
1985年提高到137吨,产品大部分出口,仅少量内销。

六、环氧乙、丙烷
1974年10月,北镇(后为滨州)化工厂石油裂解建成投产,开始生产环氧乙烷、环
氧丙烷,其规模为年裂解石油6000吨。1985年底,滨州化工厂环氧乙、丙烷年产量由
1975年的52.1吨提高799.4吨。

七、电石
1978年,无棣化工厂利用当地的贝壳资源为原料生产电石,当年产量199吨,由
于成本偏高,1981年进行技术改造,改用生石灰为原料,年生产能力扩大到5000吨。
到1985年底,无棣化工厂共生产电石14285吨。

八、化学助剂工业
1975年,北镇化工厂开始生产破乳剂。1976年生产乳化剂。1980年对石油裂解进
行改造扩建,将原设计年生产6000吨蓄热式原油裂解炉改造为年生产1万吨。1982年
,万吨裂解炉投入生产。先后研制成功了破乳剂2040、2070、POI2420、新疆三号等
10多个品种。
1985年底,滨州化工厂化学助剂产品品种达30余种,产量6000余吨。

九、炼油工业
1977年10月,北镇化工厂年加工石油5万吨的常压蒸馏装置投产,主要产品为汽
油、柴油、重油等。1981年,经过技术改造,完善炼油生产装置,建成年生产能力3
万吨的减压蒸馏装置和年生产能力2万吨的氧化沥青配套装置,产品增加了重柴油、
渣油、石油沥青等品种,原油加工量由1977年的458吨,增加到4.16万吨。此后,由
于原料不足,原油炼制量有所下降。1985年,境内地方炼油企业(滨州化工厂炼油车
间),有职工125名,年加工原油3.59万吨。

十、日用化学工业
1970年10月,惠民县酒厂成立电池车间,有职工15名,年产电池10.2万只。197
6年12月,建惠民县电池厂,有职工35名,年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只。1981年后,经过
技术改造形成了年产800万只以上的能力。1985年底,全厂职工116名,固定资产原值
59.8万元,年产干电池510万只,总产值99万元,实现利税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