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防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332&run=13

境内无棣、沾化两县有海岸线238.9公里,除有多条河流入海外,尚有许多滨海
排涝河沟和潮水溜沟。由于海河沟通,浊流冲淤和潮汐推移,浅海滩形成若干沙洲,
俗谓之岛礁,河门、洲渚、海域犬牙交错,海岸曲折迂回,地势低洼,坡度平缓,海
潮极易长驱直入,侵袭内陆,造成危害。多年平均,日高潮位1.85米,上陆1~1.5公
里;月高潮位2.47米,上陆1.5~2.5米;大潮位2.5~3米,风暴潮位3米以上,上陆2
0~30公里。
据记载,1368(明洪武元年)~1949年的582年间,山东沿海共发生风暴潮灾52次
,境内就有28次,占潮灾机率53.8%。
1949年7月26日,沾化县滨海地区出现海潮,入侵内陆10~20公里。中国人民解放
军某部派800余人,与沾化县干部职工和当地群众一起顶风冒雨涉水抢运大豆180万斤
和大批食油,保护了国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组织人民修筑了长达170余公里的防潮堤,并
在主要河口设潮汐观测站,有效地抵御了海潮的侵袭。1964年4月6日,东北风大作,
渤海湾发生风暴潮,侵潮高程2.5米以上,潮水入侵内陆20~30公里,淹没土地几十
万亩,伤亡75人,无棣、沾化两县有27个公社的97个生产大队和六个农场受灾,损失
船只106只。中共惠民地委副书记杨维屏、专员郭林带领党政干部、公安干警、医务
人员,调集船只,携带大批熟食、药品、棉衣等物资赶往灾区慰问灾民,与当地群众
一起投入生产救灾,受灾群众很快得到迁移和妥善安置,当年基本挽回潮灾损失。
为了根治潮灾,从1956年起开始兴建防潮工程,到1985年,沿海共建有四条防潮堤
,即:无棣县埕口至马颊河口北岸防潮堤,长12.5公里,高2~3米,顶宽3米;马颊河口
南岸至德惠新河口防潮堤,长3公里,高3米,顶宽3米;埕口盐场防潮围堤,长37.5公
里,堤顶高程5.8米,顶宽6米;徒骇河至大沙河尾渤海农场防潮围堤,长30.5公里,
高3.5米,顶宽6米。为防止潮水逆河倒灌和排除内地积水,在各河道入海尾闾和河口
防潮坝上,先后兴建了防潮拦河闸和泄水涵洞,形成堤、闸、涵防潮配套工程。共建
防潮工程河堤83.5公里,完成土方400余万立方米,保障和促进了滨海地区的生产发展
和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