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抗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331&run=13

据统计,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近400年中,平均2.6年发生一次旱灾。府、州、
县志多有“百里如焚,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人相食”悲惨景象的记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旱灾仍承历史成灾规律周期性发生,影响工农业生产和
人民生活。全区人民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念,在国家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
奋斗的精神,兴建了一系列引水、提水、蓄水工程,大大提高了抵御旱灾的能力,旱
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955年春夏,全区降雨稀少,干旱成灾面积393万亩。中共惠民地委、惠民专署
和各县成立抗旱指挥部,抽调2000余名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组织数群众打井、筑坝
、建设沟洫畦田,共引水、提水灌溉133万亩,浇水点种棉花、玉米、地瓜80万亩。
1960年春,全省普遍干旱,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委发出紧急通知,把抗旱作
为全党、全民的中心工作。全区地、县、社党委书记挂帅,三长到位,分片包干,组
织200万人投入抗旱,奋战30个昼夜,浇地600余万亩,保证了小麦正常生长和适时春
播。
1980年冬至1981年春,全区雨雪稀少,仅降雨98.8毫米,黄河、内河断流,230
0眼机井干涸,受灾面积达637万亩,7万亩水稻不能插秧,沿海95万人、2.8万头大牲
畜饮水困难。1980年冬,地委、行署发出紧急通知,动员干部群众抗旱双保,并在春
节前后组织15万人完成引黄灌区清淤600万立方米。1981年春,全区动员128万人上阵
,调集各种机械4257部,投入抗旱双保。至6月,共引黄、引河、提水12亿立方米,
浇地422万亩。全区在减少50万亩播种面积的情况下,小麦总产达5亿公斤,亩产115
公斤,比1980年亩增20公斤,取得了夏粮大丰收。
1983年11月~1984年5月,全区持续干旱,平均降水73.4毫米,内河断流、水库
坑塘干涸,8000余眼机井无法抽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受旱面积达587万亩,有
65.3万人饮水困难。地委、行署先后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和农田基本建设会议布署抗旱
双保,县、乡、镇层层建立抗旱指挥部,发动83万人投入抗旱。至1984年5月底,共
新打机井1168眼,建扬水站20处,挖沟235条,清淤508万立方米,完成抗旱灌溉面积
509.8万亩,大旱之年取得了农业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