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引黄灌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317&run=13

民国时期,山东省建设厅曾计划兴办引黄淤田和虹吸工程,因筹资困难,仅建成
马扎子、王旺庄、马张家三处虹吸引黄工程,而且规模很小,抗日战争爆发后废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引黄灌溉才由小到大地逐步发展起来。
1955年秋,开始在滨县张肖堂试办虹吸引黄灌溉。1956年,根据山东省人委决定
,在扩建张肖堂虹吸引黄工程的同时,又新建了白龙湾、刘春家、大道王三处虹吸引
黄工程。全区15.8万人参加灌区建设,当年建成干、支、斗、农、排各种沟渠951条
,完成土方1730.6万立方米,修建各种建筑物1898座。竣工后,当年冬试灌小麦3万
亩。是年,打渔张引黄灌区动工兴建,1958年底竣工,共完成土方1亿余立方米,修
建各类建筑物53830座。是年,全区引黄河水5.19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0.89万亩,粮
棉产量明显提高。
1958年,相继兴建韩墩、马扎子和簸箕李引黄灌区。1960年,刘春家引黄虹吸工
程改建成引黄涵闸。由于1958年以来引黄灌溉失去控制,长期漫灌,有灌无排,地下
水位上升,发生大面积土地盐渍化。1961年,全区盐碱地发展到217万亩。1962年,
全区停止引黄灌溉。
1965年,全区发生严重干旱,遵照山东省人委的有关指示,恢复引黄灌溉,并建
立了专、县引黄灌溉管理机构,陆续修复灌区排灌工程,并新建了兰家、道旭、归仁
三处虹吸工程和张桥引黄灌区。此后,全区每年平均引黄灌溉农田131万亩左右。
1970年后,全区引黄灌溉全面发展,先后改建了引黄涵洞六座,改建翻修虹吸工
程两处,引黄灌区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1984年,全区14个引黄灌区粮棉产量比
复灌前分别增长了4.8倍和4.2倍。1985年底,全区共有14个引黄灌区,沟渠2239公里
,年引水量10.7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12.74万亩。此外,还通过引黄补源,扩大内
河和井灌面积100万亩。

一、大型灌区
簸箕李灌区簸箕李灌区,1959年10月开始兴建,规划范围包括惠民、阳信、无棣
、沾化四县部分地区,设计灌溉面积100万亩。1960年建成渠首引水闸和主要引水渠
道及部分建筑物后,即开始引水灌溉。
簸其李灌区渠首引水闸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平板闸门,设计防洪水位22.0米
,引水位18.5米,引水流量75立方米/秒。
灌区投入使用后,在当时“大引、大蓄、大灌”思想的指导下,有灌无排,造成
地下水升高,土地开始大面积次生盐渍化。为此,1962年3月停灌,废渠还耕。
1966年,恢复灌溉。灌区内惠民、阳信、无棣三县组织民工修复和重建灌、排沟
渠和各类建筑物及田间配套工程,先后建成各级渠道1007条,总长1076.15公里,建筑物
2810座;建成两条沉沙渠和一条输水渠,28条中级排水沟和39条排水支沟,共完成土石
方9322万立方米。
1976年,改建渠首引水闸,当年竣工,设计防洪水位提高为28.96米,引水位20.
77米,大河300立方平米/秒,相应引水75立方米/秒。此后,随着灌区工程的逐渐配套
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效益日益明显。1982年,灌区粮棉产量达到
历史最高水平,总产分别为1965年的2.57倍和4.23倍。1985年,灌区控制范围包括惠
民、阳信、无棣三县的36个乡镇,总面积450余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18万亩。建成以
来至1985年,累计引黄河水50多亿立方米,每年平均灌溉农田52.2万亩。
韩墩灌区韩墩引黄灌区始建于1958年,渠首引水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质弧形
闸门,上游水位16.5米时,过闸流量为300立方米/秒,灌区沟渠及建筑物工程与渠道
放水闸同时兴工。规划灌溉范围包括滨县、沾化和利津三县的18个公社、4个农场,
面积约400万亩。1959年9月,在完成渠首引黄闸和部分渠系工程后即开始引水灌溉。
到1962年2月,共放水9次,引水6.98亿立方米,浇地313万亩次。1962年3月停灌。
1968年,韩敦灌区恢复引水灌溉。沾化、滨县两县组织民工新建各级沟渠87条,
共长394.38公里,干、支渠两级控制灌溉面积70万亩,实灌面积25万亩。此外,还可
供给沾化电厂、胜利油田部分工业用水和解决沿海区人畜用水。
1982年,为适应黄河防洪要求,新建渠首引黄闸,10月竣工。新闸设计防洪水位
22.8米,引水位12.88米,大河流量117立方米/秒,引水流量为60立方米/秒。1985年
,实灌面积41万亩,包括滨县、滨州市、沾化、等县市19个乡镇。
打渔张灌区打渔张灌区是黄河下游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引黄工程,
始建于1956年,涉及博兴和已划归东营市的利津、广饶三县,原设计灌溉面积324万
亩。渠首引黄闸当年完工,总长48米,设计水位12.4米,防洪水位17.0米,引水流量
120立方米/秒。共修引水渠道1.28万公里,排水沟9216公里。整个灌区1958年建成,
在引水灌溉和改良土壤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粮食亩产由建灌区前的57公斤上升到
80公斤,同时,灌区人民结束了饮用咸水的历史。1958年后,由于不顾客观实际,盲
目大引、大蓄、大灌,排水不畅,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板结,发生盐碱地33万亩
,粮棉产量大幅度下降。1962年3月停止引灌,除保留四干外,其余渠沟均废弃还耕

1965年,恢复灌溉。灌区范围调整为博兴县和现已划归东营市的广饶县、垦利县
、广北农场、五一农场。修复了骨干工程,修建田间配套工程,控制灌溉范围面积2
40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6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6万亩,年引水量3亿立方米,不仅供
应灌区灌溉和改良土壤,还为胜利油田和沿海居民提供生活用水0.3亿立方米。
1981年,为适应防洪需要,对渠首引黄闸进行改建,新闸位于原闸下游44米处,
设计防洪水位22.7米,引水流量120立方米/秒。同年,为满足五干范围和胜利油田生
活、农副业用水,又在博兴县曹店新建引水闸一座。
1983年10月东营市建立后,打渔张灌区大部划入东营市辖区,博兴县境内仅余一
干灌区及二、三干灌区部分地段,涉及10个乡镇,控制面积34.3万亩,实灌21.3万亩
。博兴县结合一干的泥沙处理,围堰造田5万余亩,在盐碱地改种水稻4万余亩。
刘春家灌区1956年,在高青县刘春家始建虹吸引黄工程,翌年3月竣工。共安装虹
吸管16条,设计引水1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0.29万亩。到1957年8月,共完成引水渠
道492条,总长775.28公里;完成排水沟384条,总长798.22公里;完成沉沙渠三条和
各类建筑物228座,完成土石方942.6万立方米。
1960年,因黄河水位低,虹吸引水困难,将虹吸工程改建为引黄涵闸,设计防洪水位
20.85米,引水流量37.5立方米/秒,共完成土石方6.1万立方米。1962年停灌。1965年
复灌。1980年,新建引黄闸,设计防洪水位提高为24.86米,引水流量维持原来水平,
原设计灌溉面积40.29万亩,由于路、渠、村庄占地等原因,至1982年实际灌溉面积3
4.02万亩。1985年,灌区包括高青县东部11个乡镇,灌溉面积约25万亩。

二、中、小型灌区
白龙湾灌区白龙湾灌区位于惠民县东部,涉及申桥、清河镇、辛店、麻店、桑落
墅、陈家集六个乡镇,控制面积16万亩。1956年3月初动工兴建,7月渠首竣工,安装
0.9米虹吸管13条,引水流量14.3立方米/秒。1957年完成其他配套工程,共兴建引水
渠438条,总长726.53公里;排水沟365条,总长645.31公里;各类建筑物3873座。共
完成土方713.18万立方米。
1958年3月,进行扩建,增设虹吸管九条,同时新建渠道415条,沉沙条渠10条,
建筑物83座。1962年,因灌区发生大面积盐渍化,停止引黄灌溉。
1966年起,全灌区逐步恢复灌溉。1983年,渠首虹吸工程改建为引黄闸,引水流
量20立方米/秒。1985年,将已废除的徒骇河刘家桥改建成渡槽,将清河镇的北干渠
改建成东干渠,开始向徒骇河以北送水。自1966年复灌至1985年,全灌区累计引水8
.35亿立方米。
小开河灌区小开河灌区位于滨州市(原滨县)西部,包括里则、杜店、杨集、张集
、城关、尚店六个乡镇的421个村,原分属张肖堂和白龙湾灌区。1966年,兴建虹吸
引黄工程。1971年建引黄闸,翌年竣工,设计引水流量25立方米/秒,共建成沉沙池
和引水渠总长74公里。1985年,共有各级沟渠478条,总长772公里,干支配套面积2
6万亩,四级配套面积10万亩,并实行灌排分设,速灌速排,取得了治涝改碱的明显
效果,灌区内易涝面积由6.3万亩减少到0.7万亩,改良盐碱地2.7万亩,淤土改土2.
4万亩。
张肖堂灌区张肖堂灌区位于滨州市中部,包括七个乡镇的168个村,控制灌溉面
积19.95万亩。1955年8月动工兴建,安装直径0.77米的虹吸管两条。1956年,增加直
径0.9米的虹吸管七条,修引水、排水沟渠44条,总长80.3公里,建蓄水池一座和桥
闸等建筑物228座。1958年,灌区又增设直径0.9米的虹吸管四条,共有虹吸管13条,
灌区面积西至滨州市界,东至单寺干沟,北至利禹公路。1962年3月,全区停止引黄
灌溉后,张肖堂灌区渠首虹吸管交黄河部门管,其余工程折除、平毁。
1966年春,恢复灌溉,兴建了兰家虹吸工程和渠首电力扬水站。1979年,黄河大
堤防洪标准提高后,灌区虹吸工程已不适应防洪要求,遂将虹吸改建为引黄闸,设计
防洪水位24.06米。另外,还在闸后兴建电力扬水站一座。灌区西部划归小开河灌区
,秦台干沟以东划归韩墩灌区。
张桥灌区张桥灌区位于邹平县西北部,包括码头、台子、魏桥、九户四个乡镇的
142个村,1967年兴建,引黄闸设计防洪水位25.6米,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渠、沟
及其他建筑物于1970年3月竣工。共建成引水渠17条,总长96.9公里,各类建筑物55
5座,共完成土石方496.3万立方米。另外,还挖排水沟两条,在引黄闸前建防沙闸一
座。1971年,在九户乡宁家西北的小清河底修建直径两米的倒虹吸管一条,开始向小
清河以南送水。后因渠道淤积而废止使用。
灌区建成后,每年引水3~4次,有效灌溉面积7万亩。至1985年,累计引水8.9亿
立方米,引水淤地、淤背、改土1万余亩,稻改1.85万亩,改造风沙地2500亩。引黄
闸已低于1983年黄河防洪水位,故被列为险闸,每当汛期需重点防守。
马扎子灌区1934年,山东省建设厅作出计划并进行勘测,青城、齐东两县筹资,
在黄河青城县段马扎子(今属高青县)安装虹吸管引黄灌溉,青城、齐东两县各开长1
0公里的引水渠一条。首次放水十数日,淤地1000亩,每亩增收粮食30公斤。1937年
日军侵华后停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水利局拟兴建马扎子淤田工程,经勘查,1957年
2月动工兴建引黄闸,设计引水流量27.8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7.9万亩,翌年7月基
本竣工。共建成各类渠沟400条、建筑物800余座,共完成土方1500万立方米,当年灌
溉30万亩。1959年又兴建四干渠,总长40多公里。1962年停止引黄灌溉后,大部分沟
渠、建筑物损坏,灌区遂废。
1965年恢复灌溉,对灌区设施进行修整和扩建。1973~1974年,新建扬水能力为
10立方米/秒的扬水站一座。1978~1980年,在渠首小片放淤改碱,三年共淤地1.34
万亩,沙碱涝洼变为沃田,粮棉产量大幅度增长。1982年,核定灌溉面积为32.7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14.98万亩。1984年2~11月,改建渠首引黄闸,新闸设计防洪水位29
.2米,引水能力27.8立方米/秒,闸后建扬水能力5立方米/秒的扬水站一座。同时,
修整和增建了引水渠道和排水工程。1985年,灌区范围包括四个乡镇380个村庄,耕地
33.3万亩。
道旭灌区1965年,博兴县在道旭黄河险工兴建虹吸引水工程,安装0.9米虹吸管
3条,设计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建成后,三年灌溉引水0.63亿立方米,淤背12万立
方米,淤地120亩,并远程输水至博兴县城郊,进一步扩大了灌溉面积。1969年,改建
为引黄闸,设计引水15立方米/秒。1971年,全灌区建成投入使用,先后兴建了为麻
大湖引水补源的小清河倒虹吸和大孙、羊桥、苗集、王桥等引水节制闸和渡槽、支渠
和支门等建筑物,共建成各类渠沟132条,总长346.49公里,绿化堤防111公里,共完
成土方420.17万立方米。该灌区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采取淤灌结合、自流与提水
结合,改碱种稻,淤背改土。至1984年,累计引水12.76亿立方米,灌溉129.46万亩
,淤地改土3500亩,改良盐碱地2.28万亩,改碱种稻3万亩,黄河淤背7.5公里,引水
植苇蒲8000亩。
1985年,道旭灌区包括滨州市小营镇和博兴县湖滨乡与蔡寨、庞家、城关三个乡
镇的一部分,控制灌溉面积23.36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6.4万亩,其中提水灌溉7.98
万亩。
小型灌区(1)惠民县归仁灌区。1966年始建,1984年改建。安装虹吸管四条,引
水流量4立方米/秒,配套扬水站一座,沟、渠、林、路、桥、涵、闸比较配套,灌溉
李庄镇耕地6万亩。(2)惠民县王集灌区。1976年兴建,1984年翻修更新。安装虹吸管
两条,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灌溉申桥近万亩耕地。(3)惠民县大崔灌区。1971年以
民办公助形式建设,当年竣工。建有引黄闸一座,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1973年投入
使用。灌区包括魏集、胡集两乡镇9万亩土地。(4)高青县大道王灌区。1956年兴建,
安装虹吸管五条,引水流量4.2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积近10万亩。1969年,建道旭
灌区后,改为三条虹吸管引水,灌区规模缩小为旧镇乡2万亩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