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海河水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313&run=13

一、徒骇河治理
徒骇河系明代中叶开挖贯通的防洪排涝河道,借原禹疏九河之一名谓徒骇河,其
干流上源自山东省莘县文明寨村东,由惠民县郑家村西南入境,流经惠民县、滨州市
、沾化县经套儿河入渤海,境内河道长150.1公里,堤防243.8公里,流域面积4677.
6平方公里,
徒骇河历史上是一条害河,河道窄浅,支流淤塞,堤防不断决溢。1649(清顺治
六年)~1949年,共溃决成灾22次。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曾进行了多次修补、疏浚
,因财政困难,未达预期效果。民国时期,也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整治,虽用工、耗资
巨大,但因官僚军阀侵吞,治理成效甚微。由于淤积严重,至1948年又成一线微流,
难保上游洪水安全下泄入海。
1945年境内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徒骇河治理。1948年春,渤海行署组织
沿河六县3万余人,重点疏浚惠民县境28.5公里河段,完成土方28.8万立方米。1949
年10月,渤海行署水利局编制了《徒骇河下游疏浚工作计划》。1950年,组织8.1万
人上阵,分三期施工,共完成土石方133.6万立方米,提高了泄洪排涝和航运能力,载
重16万斤的货船可直达沾化县富国镇。1953年,徒骇河流域洪涝成灾,山东省人民政
府决定对徒骇河先行临时疏浚。1954年,惠民、滨县、沾化三县组织3.3万余人对境
内滨县二十里堡沙河口以上河道进行疏浚,对沾化境坝上至富国段堤防进行培修,共
用工65.4万个,完成土石方123.2万立方米。1954年,为了全面治理徒骇河,水利部
派员进行勘查。1955年制定了徒骇河流域防洪除涝方案。1956年,惠民、滨县两次出
工,沾化县一次出工,先后组织近2万人,完成土石方180余万立方米,对滨县郎中和
村以上51公里境内河段进行了疏浚,初步改变了河道窄浅、尾闾不畅的面貌,防洪排
涝能力相应提高。
1961年和1963年,鲁北连降两次暴雨,境内河段洪水流量远远超过原设计行洪能
力。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意见,按三年一遇排涝、10年一遇
防洪标准编制了徒骇河干流扩大治理方案。1963~1965年,全区组织11县次、15万人
次和建筑工业部第三十四土方大队联合施工,展宽右堤,裁弯取直,拓宽加深河槽,兴
建桥涵闸坝,共完成土方975.7万立方米,彻底改变了原河的面貌。1966~1969年,根
据鲁北工程局提出按1964年雨型除涝、1961年雨型防洪标准扩大治理徒骇河的要求,
全区累计完成土方2754.5立方米,用工1689.1万个,投资2775.95万元。与此同时,还
对土马沙河、胡营河等支流进行了治理。河道行洪能力境内上游达1235立方米/秒,下
游达1418立方米/秒。排涝能力上游达803立方米/秒,秦口河入口处达938立方米/秒。
1985年,徒骇河河道滩地宽度12~710米,河口段垛圈左滩最宽,富国镇段右滩
最窄;河底宽100~160米,垛圈最宽,丁家道口最窄;堤防总长243.8公里,左岸12
1.7公里,右岸121.83公里;堤高1.33~3.4米,垛圈右堤最高,流钟口左岸最低;堤
防顶宽左堤8米,右堤6米;堤距346~1280米,垛圈最宽,郑家沟最窄。境内河道建
有惠民县樊桥、滨县二十里堡两座拦河蓄水闸和沾化县坝上拦河蓄水挡潮闸,一次蓄
水总量为5705万立方米,可控制灌溉面积43.6万亩,年调节水量近1亿立方米,还解
决了沾化电厂等沿河工业用水和滨海地带的人畜饮水;有涵洞(管)89处,控制排涝面
积371.15万亩,控制灌溉面积20万亩。是年底,还有近30公里薄弱堤段急需加固,河
道淤积严重,河底平均淤高0.2~1.2米。

二、秦口河治理
秦口河上游为钩盘河,源自阳信县德惠新河右堤,长58公里,在沾化县赵山村入
秦口河干流,流经沾化与无棣县界,至烟袋沟与徒骇河汇流,由套儿河入渤海。长3
9.3公里。秦口、钩盘两河总长97.3公里。秦口河流域系黄河冲积平原,残留河道较
多,洼地达119.4万亩,坡地为256.35万亩,具有易旱易涝的特点。
钩盘河原系禹疏九河之一,因水曲如钩、曲折如盘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初期,由于钩盘河已基本丧失排水能力,每届汛期,漫流成灾。1952年,山东省人民
政府决定疏浚钩盘河,以德州、惠民两专区为主成立钩盘河疏浚工程总指挥部,组织
八县9万民工施工,疏浚干、支流101.15公里,共完成土方574.14万立方米。疏浚后
钩盘河干流宽17~20米,入秦口河处流量42.6立方米/秒。1963年,为解决河床淤塞
又进行第二次疏浚,由上游阳信县堤口刘公路桥至下游沾化县赵山村,完成土方48.
2万立方米。1969年,根据鲁北根治海河指挥部革命委员会批准的扩大治理计划,钩
盘河人工、机械疏浚施工全面展开,人力施工完成土方295.4万立方米,机械施工完
成计划70%。1971年春继续施工,完成土方125.2万立方米。这次治理后,钩盘河流
量为148立方米/秒,减轻了流域内300万亩耕地的涝灾威胁。1981年底,为消除河道
的严重淤积,阳信县动员八个公社1.6万人对上游14.6公里河段进行了挖深治理,河
底比1971年治理标准低1.9米,底宽5~20米。
秦口河干流系清朝中叶由黄河决口冲刷而成的独流入海河道。1931年,由于徒骇
河夺秦口河尾闾套儿河入海,造成秦口河严重淤塞。1969年,水电部马颊河工程局组
织机械疏浚了白杨河口以上15.6公里。1970年,兴建了下洼拦河闸,设计排涝流量3
28立方米/秒,防洪流量462立方米/秒,设计蓄水位3.6米,相应蓄水量500万立方米,
灌溉面积5万亩。
在对秦口河干流和钩盘河治理的同时,对付家河、白杨河、青坡沟和郝家沟几条
主要支流也进行了多次治理。此后至1985年没有大的治理工程。

三、马颊河治理
马颊河为鲁北行洪排涝的骨干河道,袭禹疏九河之一马颊河为名。源于河南省濮
阳县金堤闸。境内河段,自无棣县车镇至月河口入海,长50余公里。
清代,马颊河曾作漕运和分洪河道,故多次治理,入海处建高台灯塔,海、河船
只来往,渔铺、盐滩众多,贸易兴隆。后漕运废弃,盛景遂逝。
民国初,河床大部已淤积成洼地,河床曲折、狭窄、浅平,旱时细流涓涓,涝时
洪水泛滥。1931年春,山东省建设厅编制《疏浚马颊河工程计划》。1933年春,无棣
县奉令兴工,3月余告竣,将枣园至胡道口以东河段拓宽达36.5米,挖深1.5~2米,
堤高筑至2.8~3.3米,增大了排泄洪水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北运河工程管理局曾于1950年编制《疏浚意见书
》,因经济条件限制,未能实施。其后,下游曾多次整治,因规模小、标准低,不能
抵御较大的洪涝灾害。
1963年,为了彻底治理马颊河,水电部组建马颊河疏浚工程局(后改为第十三工
程局)。1964年编制《马颊河干流治理工程(义渡口~海口段)技术设计》,按1961年
雨型防洪、1964年雨型排涝标准施工,1965年调集大型索铲和多种型号的挖泥船常年
挖河筑堤。同时,惠民、阳信、沾化、无棣和德州地区庆云、乐陵县调集民工20.4万
人次,配合机械施工,先后完成南北堤退建、河道疏浚、切滩倒淤、车镇裁弯、白鹤
观顺直工程。至1966年,共完成土方2851.5万立方米。
1966年初,山东省鲁北水利领导小组根据全省水利会议和《马颊河干流治理座谈
会议纪要》精神,决定在马颊河下游自庆云县任桥起改道。1967~1970年,调集大型
机械常年施工,无棣、阳信、惠民、邹平、高青等县和德州地区庆云等县调集民工配
合机械施工。到1970年3月底,马颊河下游改道工程彻底竣工。至此,马颊河在李辛庄
由庆云县入无棣县境,至黄瓜岭东与德惠新河(马颊河故道)汇流入海。境内河段43.4
公里,流域面积254.2平方公里;河道堤距302~490米,河口宽141~178米;堤顶高程
3.50~8.30米,左高右低;河底宽80~108米,河床高程-0.01~-2.90米;河道比降
,上游1/12670,下游1/12770;排涝水位,上游4.64米,下游1.49米;防洪水位,上
游6.19米,下游3.70米。境内河道有孙马村拦河闸一座,设计蓄水量1810万立方米,
控制灌溉面积9万亩;建有排涝和调水涵洞17处,排涝面识12.408万亩。1971年,无棣
县年降雨量960.8毫米,两岸积水迅速排泄。1977年,鲁北三区暴雨,行洪无阻。198
5年,两岸原有涝洼荒碱土地已逐步改造成良田。但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河底平均
淤高1.85米,大大降低了行洪排涝能力。孙马村挡潮蓄水闸,修建质量有问题,已影
响安全使用。

四、德惠新河治理
德惠新河系1968年人工开挖的排水河道,因流经德州、惠民两地区而得名。上游
起自平原县王凤楼村,自崔家楼村北入阳信县境,又于王坤兮村入庆云县,再于解家
村入无棣县境马颊河故道,至黄瓜岭村东汇马颊河入海。境内河道长68.2公里。
1965年,为了解决马颊河以南地区涝灾威胁,促进农业生产,中共山东省委、山
东省人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治理徒骇河流域工程具体意见,列入了开
辟德惠新河的项目,同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设计河道长172.4公里,庆云县任桥以
上为平地开挖新河,任桥以下利用马颊河故道扩大治理。根据施工方案,德州地区内
全部工段与惠民地区阳信县内工段,由德州地区施工;惠民地区与马颊河疏浚工程局
完成无棣县枣园桥至黄瓜岭工程。1970~1971年春,全区组织11县次、7万余人,配
合机械施工,先后完成了无棣县枣园桥至胡家道口和胡家道口以下两段河道开挖、筑
堤工程,共完成土方970.6万立方米。德惠新河竣工后,河底宽58~112米,堤距154
~540米,堤高程3.6~12.53米。阳信县段最大行洪流量400.4立方米/秒,最大排涝流
量263.8立方米/秒;无棣县段最大行洪流量为417立方米/秒,最大排涝流量205立方
米/秒。为了发挥河道的防洪、除涝、灌溉效益,境内河道还建有阳信县王杠子拦河
节制闸、无棣县白鹤观拦河节制闸及胡道口蓄水挡潮闸,建涵洞34处、大小扬水站1
62处,可免除20万亩耕地涝灾,增加18.7万亩蓄水灌溉,并且解决了阳信与乐陵县历
史上的边界水利纠纷。到1985年,由于多年来汛期行洪受海潮顶托,河道淤积较重,
最大行洪流量减少55立方米/秒,最大排涝流量减少56.2立方米/秒。

五、漳卫新河治理
漳卫新河,原名四女寺减河,系1412年(明永乐十年)为分减运河洪水,在鬲津河
基础上开挖而成。1971年扩大治理后,更名漳卫新河。漳卫新河自卫运河四女寺分洪
闸东流,沿山东、河北两省分界线自无棣县程家庄入境,在无棣县大口河入海,全长
246.6公里,境内长38公里。
四女寺减河为分洪河道。明、清时多次疏浚,为分减洪水起过重要作用。运河停
运后,遂逐渐淤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对卫运河治理的同
时,多次疏浚四女寺减河,兴建四女寺枢纽工程,提高了防洪排涝标准。1971年,为
了提高四女寺减河行洪排涝能力,免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水电部马颊河疏浚工程局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邀请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水利和交通部门,共同审查了《
漳卫新河中下游扩大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决定扩大治理四女寺减河。1971年,惠民
、无棣两县组织民工1.64万人,完成土方253万立方米。1972年春,惠民、无棣两县
又调集民工2.2万人,完成挖河土方187.6万立方米。1973年,全省调集德州、惠民、
泰安、昌潍四地区24.5万民工施工(惠民地区有3.6人),共完成土方1287.8万立方米
,兴建辛集拦河闸和桥涵等23座建筑物,同时对泊埕河、麦河干沟做了相应的治理。
竣工后的漳卫新河河槽深广、堤防坚固,行洪能力达3500立方米/秒,排涝能力达12
50立方米/秒,真正担负起了卫运河的分洪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