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水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310&run=13

境内水利建设历史悠久。历代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与水旱灾害进行了顽强地斗
争。早在公元前17年(汉鸿嘉四年),即开挖了第一条人工泄洪排涝河道--商河;公元
700年(唐久视元年) ,开挖了马颊河;1130~1137年(南宋伪齐刘豫时期),开辟了小
清河;明、清两代开挖四女寺减河、支脉沟,贯通了徒骇河,并对小清河进行了全面
治理;民国时期,高苑、青城、蒲台等县试办虹吸引黄工程,开创境内引黄兴利的先
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发展生产,全区开展了
以消除水患、兴修水利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加固了黄河堤防,开挖了无棣县麦河、
溜河和青坡、郝家等干沟,疏浚了徒骇河、钩盘河,修整了马颊河、四女寺减河、小
清河、孝妇河堤防,并组织10余万人大搞农田水利工程,在邹平县山区开展了水土保
持工作。1956年,首批兴建了滨县张肖堂、惠民县白龙湾、高青县刘春家和大道王四
处虹吸引黄工程,扩大治理了四女寺减河,全区水利建设开始由除患向兴利转化。
1958年,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区组织50多万人上阵,铺开各种水利工程上千处,掀起了规
模空前的群众治水活动,打渔张、韩墩、马扎子引黄灌溉工程和侯王水库相继开工建
设,农田水利工程全面开花。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不少工程仓促上马,布局混乱,
资金匮乏,材料不足,不得不中途停建,草率收兵,造成了严重损失。1959年,全区
继续组织40万民工上阵,兴建簸箕李引黄灌区、四女寺减河辛集拦河闸、徒骇河二十
里堡拦河闸,建设平原水库,开挖沟渠,打机井,整土地等。由于工程不配套,导致
土地碱化、粮棉产量下降,从1960年起,水利建设逐步转入低潮。1961年,全区水利
建设贯彻中共中央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只搞配套,只搞续
建,不搞新建”。1962年,全面停止引黄灌溉,平渠还耕,除保留打渔张四条干渠外
,其他工程全部平毁,水利建设转入以挖沟排涝、改碱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
1963年,海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内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根据毛泽东主席
“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按三年一遇排涝和1
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徒骇河、马颊河。1964年,全区遭历史上空前暴雨袭击,造成
了严重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为了根除水患,开始彻底治理马颊河、小清河等排涝泄
洪河流。1965年,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按1961年雨型防洪、按1964年雨型除涝的标
准,全区开始了全面治理洪涝灾害的总体战。先后扩大治理了徒骇河、马颊河,开挖
了潮河,按低标准治理了小清河、支脉河、杏花沟、孝妇河,兴建了大批闸、坝、桥
、涵。同时,每年组织几十万人进行田间工程配套,挖沟渠,平土地,修台田,打机
井,恢复和新建引黄灌溉工程,恢复引黄灌溉。到60年代末,已建成了以河为纲、以
沟为网的排水系统和引黄引河灌溉系统,初步改变了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
无雨旱灾”的局面。
1970年以后,全区水利重点转为以改土治水为中心,整平土地为重点,建设旱涝
保收、高产稳产田为主攻方向的农田基本建设。根据“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立足当
前,着眼长远,整体布局,分片实施,以长促短,以短保长”的原则,实行山、水、
林、田、路统一安排,洪、涝、旱、碱、潮综合治理,农忙小干,农闲大干,常年不
断,到1978年,共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191万亩,治理山区水土流失面积67万亩
,治理涝洼面积384万亩,治理盐碱地33万亩,引黄灌溉面积发展到239万亩。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水利建设事业在改革中发展,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水利部门转变服务方向,工作重点从全力抓建设转为加强管理和
发挥效益。1983年开始,全区开展了水资源调查评价,对全区的水利工程现状及运用
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工程管理推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基本建设实行了投资包干
。为了发挥工程效益,维护工程效能,促进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根据惠民地区行署
制定颁发的征收水费规定,改无偿供水为有偿使用,实行以水养水。
1949~1985年的36年间,在全区水利建设中,国家和地方累计投资6.6亿元,群
众投工5亿个,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小清河五条大型河道,排泄
能力比治理前提高6.2倍。还开挖主要干支排涝河沟102条,排涝能力达1754立方米/
秒;治理易涝面积345.2万亩,占易涝面积的78.2%;建成引黄灌区14处,引水量10.
7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12.74万亩;修蓄水闸18座,年调节水量2亿立方米;兴建固
定扬水站905处,建成机井2.7万眼,控制灌溉面积达225.9万亩;建成山区小水库、
塘坝125座,总库容1155万立方米;治理山区水土流失面积160余万亩(含反复治理)和
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面积47万亩;兴建用水设施681个,解决了45.6万人饮水困难。从
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5年,现有水利工程日趋老化,并且相当一部分工程不配套、效益低,海河水
系河道与小清河水系河道已降低排水能力20~40%,引黄灌溉中泥沙问题尚未解决;
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且水质污染日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