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海洋捕捞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294&run=13

一、渔民
境内沿海居民自古从事渔业,靠“渔盐之利”生存、发展。但是,由于生产落后,
又受海匪渔霸盘剥,渔民生活十分困苦。1936年,沾化、无棣两县共有渔民7393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遭受战争破坏,到1949年,境内渔民还剩1020人。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渔民人数逐年增加。1955年,全区从
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增加到3968人。 1962年增为6734人。1963年增为8410人。197 0
年后,渔业生产技术和捕捞船的机动化程度逐步提高,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渔民生
活逐年改善。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海产品出口增加,渔业生产
得到进一步发展, 渔民生活明显提高。 1985年,全区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发展到
2.07万人左右,是1949年的20.3倍。

二、捕捞
境内水产捕捞业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渔具原始、技术落后、产量很低。民国
年间,渔民所用船只均系木帆船,产品经水路用帆船运往沾化下洼等地,再用人力车
分销内地州县,也有的直接在海上售于外地鱼商,贩往他埠,远者可达烟台、青岛、
济南、周村等地。境内渔场多用定置网具,富者自置船具,穷者租用他人船具作业。
1936年,沾化县捕捞产量9500多吨,无棣县捕捞产量4300多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后,沿海渔业遭受侵扰,生产下降。1945年境内解放后,渔业生产开始回升。1949年,
海洋年捕捞产量6023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1951年,海洋捕捞产量增长到
1.07万吨,比1949年增长近一倍。1955年,成立渔业生产合作社,海洋捕捞产量增加
到1.46万吨。1961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海洋捕捞产量一度降到0.56万吨左右。此
后,逐步上升,到1965年,全区海洋捕捞产量上升到1.19万吨。1973年,全区海洋捕
捞产量首次突破2万吨。此后,海洋捕捞产量稳步增长,1978年达2.11万吨;1985年,
全区有渔民2.07万人,拥有机动渔船536艘,非机动渔船1294只,各类网具3.6万件,海
洋捕捞产量达2.86万吨,是1949年的4.75倍多。

三、产品
全区海洋捕捞产品向来以毛虾、蟹类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除毛虾作为
浅海地方性资源比较稳定外,带鱼、大小黄花鱼、鲅鱼、鳓鱼、黄姑鱼、三疣梭子蟹
等占相当比重。1972年后,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有些种类甚至绝迹。到1985年,
境内以毛虾为主要产品,另有少量梭鱼、鲈鱼、黄鲫鱼、青鳞鱼等。

四、工具
境内渔民用于海洋捕捞的渔具近百种,主要有网具和渔船。
网具主要有拖网、流网、挂子网、张网、须子网、跑网、窝头网等,此外有大钩、
行钩、 帘网、 扒拉网、护网、袖子网、撩网等小型网具。1949年,全区有各种张网
1500架,以棉、麻、丝线织成,然后用猪、牛血等原料加以处理,以防腐烂并减少吸
水性。1952年,从外地引进发展流网2403条,挂子网40货,张网也增加到3373架,其
他网具发展到7246件。1969年,全区挂子网和张网发展到1.09万件,成为主要作业网
具,并改用聚乙烯材料。1972年,开始发展拖网作业,当年购置拖网14盘。1977年全
区拖网84盘,大部分是40、80、135、185马力机轮渔船拖带。此后,因境内无天然良
港,拖网船只无法在冬季进出、检修、补给等,拖网渔船逐渐减少,渔民改营定置渔
业。 1981年7月27日, 国家水产总局颁布《渤海区水产资源繁殖保护规定》 ,要求
“渤海区全年禁止拖网作业”,境内使用拖网进一步减少,流网、张网、挂子网增加。
1985年, 全区主要网具发展到3.36万件, 其中: 拖网18盘、流网1.05万条、挂子网
1.99万货、张网3149架。
渔船民国时期, 境内渔民所用船只均系木帆船。1934年,全区共有大小渔船680
只。 其中无棣县有大船30只,中船200只,小船150只;沾化县大小船不足300只,主
要有燕飞马槽、划子等。1936年,沾化县有渔船931只,载重3864.46吨,无棣县有渔
船460只。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渔业生产遭受侵扰,渔船几乎减少殆尽。1945年
全境解放后, 渔业生产逐渐回升。1949年,境内沿海有渔船687只。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后,随着渔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渔船也进一步得到改造和发展。1954年,全区
有机动渔船三只,非机动渔船1108只。1956年,沿海渔民在木帆船上安装机器,改制
成部分机帆船,风机并用。是年,全区有机动船五只,非机动船1160只。1958年专区
在沾化县城建造船厂一处,承担全区渔船的修造。1966年,全区机动船增加到19只,
此后机动船不断增加。1970年,在沾化县海防海堡和无棣县岔尖堡创办集体渔船修造
厂, 承担当地渔船的修理和木帆船的改造。1971年,全区有机动船111只,非机动船
886只。1978年,全区机动船发展到244只。1985年,全区拥有各种船只1830只(艘),
其中机动船536艘,非机动船1294只。机动船平均载重15吨,非机动船平均载重4.8吨。

五、海堡渔港
海堡全区有海堡五处,其中: 无棣县有水沟、沙头、岔尖、付家堡子四处,沾化
县有海防堡一处。(1)水沟海堡。原为大沽河堡,1959年迁址牛角屋子,更名水沟堡,
发展为自然村。1974年又迁至沙沟子,面积0.4平方公里。1985年,面积0.5平方公里,
渔民650人。(2) 沙头海堡。始建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原名沙土堡,在月河口右
侧。1960年内迁10公里,另建新堡,面积0.9平方公里,1972年建成,现为一自然村。
1985年,面积达1.25平方公里,人口为1057人。(3) 付家堡子。始建于1955年。原为
岔尖公社捕捞大队住址, 系一自然村。1984年有面积0.12平方公里,人口128人。后
并入岔尖一、二村,遂废。(4) 岔尖海堡。原茶肩渔堡,解放后改今名,系东风港乡
政府所辖三个较大的渔民村之一,建堡面积1平方公里。1985年,有渔民1100人。(5)
沾化海防堡。原名湾湾沟堡。1973年内迁今址,定名海防,是沾化县人民政府海防办
事处所在地。
渔港境内有东风港、水沟、岔尖、沙头、海防五处渔港,以东风港为最大。东风
港位于无棣县境内,套儿河西岸。1971年建成货运港口。1980年惠民地区在东风港兴
建渔港, 1982年建成投入运营,渔业码头长90米,可停靠200吨级船舶,年卸鱼量约
为1~1.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