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防护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269&run=13

一、林农间作
明朝以来,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就实行枣树与农作物间作,惠民县大年陈乡、姜楼
乡一带还有柳(杈)农间作的习惯。1965年,黄河以南地区开始实行桐农间作。1980年
后,阳信县1000余亩椿(香椿)农间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邹平县发展楸农间作、
榆农间作和杨农间作。1985年,全区林农间作发展到49万多亩。
枣农间作境内枣树分布在无棣、沾化、阳信、惠民等县,以无棣县为最多,除在
宅旁院内种植外,还成片成行植于农田,实行枣农间作。由于种植枣树的经济价值高
于种植粮食作物,故枣农间作开始发展很快。民国初期,无棣小枣成为主要外销货物
之一,但由于灾荒、战乱等因素,枣树受到严重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农业合作化后,枣农间作开始发展。1958年“大
跃进”时期,因大炼钢铁砍伐木材,毁坏了许多枣树。1959~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
困难,枣树生产又受到了影响。1961年后,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枣农间作又有了发展,到1965年,无棣一县枣农间作面积就发展到了3.3
万亩。1978年,全区枣农间作面积达14.5万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政策对
路,枣农间作开始发展。1980年,全区枣农间作发展到25万亩。此后,随着林业生产
责任制的建立,枣农间作发展迅速。1985年,全区枣农间作面积达26.8万亩。其中无
棣县21.7万亩,占81%。
桐农间作1965年,境内开始发展桐农间作,多集中于小清河以南地区。1977年,
全区有桐农间作面积2.5万亩,共有桐林116万株,立木蓄积量4.1万立方米。1985年
,全区新发展桐农间作4.3万亩,年末实有桐农间作面积15.4万亩,其中:惠民县1.4
万亩,邹平县11.6万亩、高青县1.6万亩,以上三县占全区桐农间作总面积的94.8%

柳(杈)农间作境内柳(杈)农间作大约始于1923~1930年间,主要分布在惠民县大
年陈、姜楼等乡。1945年解放时,已发展到98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柳(杈)
)农间作面积迅速增加。1957年发展到1.9万亩。1958年“大跃进”中,大炼钢铁砍伐
木材,一年毁掉柳农间作近5000亩。1959年,有柳农间作面积1.4万亩,年产杈14万
根,杆43万根。1963年,降至1.3万亩。1964年,为了发展柳农间作,惠民县人民政
府在大年陈乡召开了柳杈生产现场会,当年发展1000亩。1970年后,柳农间作扩大到
全区的沿黄河沙区。1977年,全区柳农间作发展到26万亩。此后,全区柳农间作面积
逐年递减。1982年,全区柳农间作面积降为7.1万亩。到1985年,主产区在惠民县,
有2.10万亩,另外博兴县有少量生产。

二、农田林网
1965年,邹平县苑城公社毛张生产大队营造15华里长的农田防护林带,继而沿黄
县也开展了小规模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全区营造农田林网面积以每年2~3千亩递增。
1971年冬~1972年春,惠民县何坊乡按照沟、路、林同时建成,沟、渠、路、林相结
合的农田基本建设模式,在3万亩土地上营造了农田防护林,成为全区第一个农田林
网典型。此后,在全区推广惠民县经验,对沟、渠、路、林、田实行统一规划,综合
治理。到1979年,全区农田林网面积达129万亩。1980年后,农村体制改革初期,由
于政策不配套,农田林网建设受到损失。1984年开始发展。1985年底,全区农田林网
面积达101万多亩。另有,无棣县以枣农间作为主要形式的农田林网21.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