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良种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243&run=13

一、地方品种
1956~1957年,全区进行了第一次地方品种征集,共征集到谷子、高粱、大豆、
玉米品种材料15000余份, 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鉴别整理,将同种异名者予以合
并,谷子计有大八衩碱谷、六十日还仓、小黄谷、二金黄、磨狗蛋、大青秸(长脖子)、
青苗母鸡咀、麦茬谷(红根块) 、齐穗黄(齐头黄)、红粘谷、紫(红)根子、小钱串(钱
串子)、六月混等39个品种;高粱有麦皮子、红江米、大青穗、黑萼子、歪脖黄(又叫
七叶子、内八担、外八担) 、胡子筒、伞高粱、鸡跳脚、白歪脖张等九个品种;大豆
有牛角齐 (铁角黑) 、白花明、平顶珠、大角黄、铁扫帚、竹杆青、落地黄、高粱红
(六月红)、平顶黑、二粒黑、当年陈(小黄豆)、黄面豆(大黄豆)、大粒黄、小青豆、
茶豆(红豆)等13个品种;玉米有二子(二子)、草棒子(又叫灯笼红、灾棒子)、白棒子、
白头霜(白马牙)等四个。
1979年进行第二次地方品种补充征集,由山东省农业厅统一部署,以县为单位进
行,共征集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样品900余份,送省后未见鉴别整理结果。
二、引进良种
小麦境内自1950年开始引进优良小麦品种,有齐大195、钱交麦、泗水38、扁穗
、蚰子麦、四棱麦、徐州438等,由各县示范农场种植繁殖,向农民示范推广。1956
年种植齐大195小麦210.7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3.7%,比当地麦种增产二至三成。
1955年引种碧蚂1号、碧蚂4号,一般亩产100~150公斤,比齐大195等增产15~25公斤
,碧蚂4号推广面积较大,1964年达到75万亩。1958年引进石家庄407,其分蘖成穗率
较高、抗病性较强,1966年达121万亩。此后引种黄县大粒半芒在较肥沃地种植,未
能大面积推广。1961年开始,先后引进济南2号、济南4号、济南6号、济南8号、济南
9号,亩产可达250~300公斤,而旱薄地则产量较低,仅100公斤左右,种植面积均达
40万亩以上,济南4号最大83万亩(1973年),济南6号次之,59.2万亩(1976年),济南9
号57.7万亩(1973年)。济南2号产量较高,但因面粉色红、质差,1966年后不再有种
植。1974年,又引进泰山1号和昌乐5号。此后,又引种泰山4号、泰山5号,经扩大繁
殖取代了济南4号小麦,最大种植面积泰山1号202万亩(1979年)、昌乐5号111万亩(1
980年)、泰山4号14万亩(1977年)、泰山5号27万亩(1980年)。1978年,引种高肥水的
济南13号和中肥水的辐63,进行集中繁殖,重点推广,最大种植面积辐63达126.5万
亩(1984年)、济南13号达89.7万亩(1985年),最高亩产达450余公斤(邹平县孙镇乡冯
家村)。1982年,引进鲁麦5号、丰抗13号,此后,相继引种了鲁麦3号、鲁麦7号、晋
麦21号。1985年,全区小麦良种面积辐63为107.7万亩,济南13号89.7万亩,鲁麦3号
67.5万亩,其他良种80.7万亩。由于小麦良种的普及和投入的增加,平均亩产量达到
231.5公斤,比1978年的136公斤增长70.2%。
玉米1948年,境内引进春播玉米良种金皇后。1950年引进夏播玉米良种小粒红。
此后,相继引种了红骨头、白头霜、大马牙、大粒红、华农2号、安东马牙13号等良
种,由示范农场种植推广,金皇后最大种植面积97万亩(1956年)、小粒红最大种植面
积110万亩(1963年),亩产量较当地农家品种增产五成至一倍。1954年,开始引种杂
交品种,有坊杂2号、齐玉24号、齐玉26号。坊杂2吨最大种植面积达24万亩(1960年
)。1963年起,引种自交系内杂交种双跃150、双跃3号、双跃4号、双跃35号、双跃8
0号、予双5号,随着新自交系的育成,多采用单交(自交系×自交系)种。1971年,把
推广杂交玉米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先后种植的有:烟三6号、烟三9号
、烟三10号、鲁三9号、昌三1号、鲁原三2号,京早2号、京黄113、京黄105、新单1
号、新单7号、鲁单1号、鲁单32号、鲁单36号、鲁原单1号、郑单2号、太单71、群单
105、鲁原单4号、丰单1号、中单2号、鲁玉6号、烟单14号、掖单2号、鲁玉5号。随
着杂交玉米面积扩大和高产杂交组合的应用,亩产量由1971年的83.13公斤提高到19
85年的259.5公斤。
高粱1959年开始引种外地良种,先后引种多穗高梁、香高梁、冻高梁、分枝大红
穗、鹿邑歪头,抗蚜2号、熊岳253等,部分取代了地方品种,一般亩产75~100公斤
,比当地品种增产一至二成。1966年,引种杂交高粱有原杂10号、遗杂5号、遗杂7号
、晋杂5号、原杂8号、遗杂19号、沈杂1号等,种植面积最大者原杂10号35.2万亩(1
973年)、遗杂19号11万亩(1970年)。亩产量一般200~250公斤,高者亩产350~400公
斤,然皆系红粒,食用品质极差,后渐停种。1975年前后,育成无棣701及渤杂1号、
渤杂3号,皆为白粒,食用品质稍好,最大种植面积渤杂3号35万亩(1978年)、渤杂1
号8万亩(1978年)。随着高梁种植面积的减少,杂交高粱被自然淘汰。今种植高粱皆
为农家品种,以利用其秸杆为主要目的。
谷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引进燕大811、华农4号优良谷种。最大推广面积燕
大811为42.2万亩(1956年)、华农4号44万亩(1957年),亩产量比当地农家品种增产一
至三成。1960年前后,因种子不足,引种了东风谷、平阳谷、大毛谷、长农1号等品
种。此后因粮食作物由二年三作改为一年二作,春谷面积相对减少。1982年,开始扩
种夏谷,先后引种了青到老、柳条青、安三16、豫谷1号到1985年,青到老推广7.6万
亩,亩产量250~350公斤。同年引进鲁谷3号、4号、5号示范种植。
大豆1952年开始引用外地良种。先后引进铁竹杆、平顶黄、牛毛黄、里荚黄、大
粒黑等推广种植。1970年,先后引种向阳1号、农军1号、东解1号等品种,一般亩产
100公斤以下,民间自行串换种植,面积无考。1980年后引进文丰5号、文丰7号、向
阳1号、鲁豆2号、鲁豆4号,以鲁豆2号、向阳1号、文丰7号种植较多,亩产100公斤
上下,高者达200公斤。
棉花境内植棉历史悠久,清末开始引进良种。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山东省分
配滨州、邹平、海丰(今无棣县)美棉种子试种。民国时期引种美棉、金字棉、脱字棉
分配民间种植,产量、质量均优于中棉,因与中棉插花相间种植退化极快,未能取代
中棉。1950年,引进美棉斯字棉二B、斯字棉五A,在惠民、滨县、齐东三县设良种繁
殖区,集中繁殖,划定推广范围,逐步推广,并设滨县良种棉加工厂,集中加工保纯
。斯字棉一般亩产15~20公斤皮棉。1952年惠民县二区后娘娘坟村农民王志杰家一亩
棉花产籽棉212公斤(折皮棉70公斤)。1956年,调入衣分和质量高于斯字棉的岱字棉
15号示范种植,次年大量调入岱字棉种替代了斯字棉。1963年,因岱字棉纤维较粗,
不宜纺中支纱使用,以徐州1818代替。其后因棉种不足,引入石短5号、1526、徐州
58、中棉所7号等品种,形成品种多、乱、杂之局面。1978年,引种鲁棉1号,以其丰
产、易管倍受欢迎,1980年,基本普及鲁棉1号。此后,又相继引种鲁棉2号、鲁棉3
号、鲁棉4号,扩大试种渤棉1号、鲁棉5号等品种。1984年,大量引种夏棉中棉所10
号。是年,全区种植鲁棉1号159.6万亩、鲁棉5号68.78万亩、中棉所10号62.4万亩、
鲁棉4号23.69万亩,小量种植的有鲁棉2号、鲁棉3号、鲁棉6号、中棉所49号、鲁抗
1号。棉花产量一般亩产50公斤以上,高者100公斤。1985年,调入数百万斤鲁棉2号
种子,部分取代鲁棉1号。

三、良种繁育保纯
选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组织农民进行选种,以保持农作物种子纯
度。具体做法是:在作物收获之前以区或乡为单位,组织劳动模范、有生产经验的农
民进行田间评选,小麦实行片选去杂株后收获留种,玉米、高粱、谷子穗选。农民有
摘拾棉花中单花留种习惯,仍予提倡,为保良种纯度,在推广斯字棉的同时,于滨县
城西关、邹平县九户建良种棉轧花厂。
杂交育种1963年开始推广玉米双交种。1966年,引种杂交高梁不育系、保持系、
恢复系,安排良种场繁殖不育系和制种,并由部份科学试验队承担制种任务。1971年
,全面推广“两杂”(杂交玉米、杂交高梁),实行县良种繁育场、公社良种场、良种
繁育队(选择生产好的生产大队承担)三级繁殖体系。同时,对玉米自交系实行套袋自
交保持纯度,继之实行三圃提纯复壮。但各县自成体系,亲本纯度难以保持,制种质
量不高。1978年始改为地繁县制制种体制,由地区种子站统一安排各县良种繁育场繁
殖自交系,以县为单位选配组合,安排制种基地负责配制杂交种,统一收购,统一供
种。
棉花良种提纯复壮棉花良种退化极快。1963年境内开始选单株,借原示范农场场
地建立三圃(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进行提纯复壮以恢复其优良性状。1964年开始
扩建(惠民)、新建(滨县、高青)棉花原种繁育场,尔后又相继建成博兴、阳信、邹平
(省下放给县)棉花原种繁育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种复壮一度大部停办,种
子更新计划落空。1971年,重新设立棉花良种提纯复壮队,因组织不力,未能形成生
产能力。1980年,地方财政拨款10万元,1981年又拨6万元,扶持建立棉花原种提纯
复壮队,唯高青县建成五处,形成原种场、原种队和繁殖区良种繁殖体系,实现了原
种二代更新。

四、良种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良种实行保本经营,粮食作物种子由粮食部门收购、
调运,或就地组织群众兑换,种子站负责质量检验。棉花种子由棉花经营部门负责调
运供应。1963年始,粮食作物良种由种子站经营,贮备(备荒用)种子由粮食部门收贮
。初为省、地、县三级经营,分别核算,省统负盈亏。1971年改为地、县两级经营,
地区核算,统负盈亏。经营品种,开始为小麦、玉米、高梁、大豆。1970年增加红麻
。1980年增加棉花、蔬菜和西瓜良种。全区种子经营基金60万元,不足部份贷款解决
。1985年,全区有种子仓房5023平方米、晒场465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