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贫下中农协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109&run=13

抗日战争时期,境内各县先后成立农民救国联合会或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
农救会)。1945年日军投降后,境内各解放区的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救会,组织贫苦农
民减租减息,拥军优属,进行土地改革,斗争恶霸地主,分田地,拥军支前。1947年
秋,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区内许多农救会干部和积极分子惨遭国民党
“还乡团”杀害。1948年前后,惠民、阳信、无棣等县的农救会改为农民协会。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县农救会、农民协会在最后划阶级定成分,确定地权,颁发土
地证,补偿中农利益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1951-1952年,全区先后结束土改,各
级农救会、农民协会撤销。
1965年3月,中共惠民地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贫下中农组织条例(草案)》,
成立惠民专区贫下中农协会工作委员会,地委副书记杨维屏兼主任,各县相继召开贫
下中农代表会议,建立县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公社、生产大队也相继建立了贫
协组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贫协组织受到冲击,工作陷于瘫痪。
1968年,邹平、博兴两县分别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贫代会,并组成常务
委员会。1973年,惠民、阳信、无棣、沾化、高青等县分别召开贫下中农代表会,选
举产生县贫协。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全区选派约3万名贫下中农代表进驻8219处
农村中小学领导教育革命。1975年12月,惠民地区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建立惠民
地区贫下中农协会,选举沾化县李雅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春生为地区贫协主任,战继
兴、王长恒、杨文奎、郝怀友、魏兰英、吉登科为副主任。各级贫协建立后,进行
“三史”(家史、村史、阶级斗争史)教育,组织“三老”(老贫农、老干部、老党员)
报告团,组织农业学大寨等。1979年3月9日,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第544次会议决定,撤
销省贫下中农协会,到1981年,全区地、县贫协组织先后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