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1&run=13


滨州地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早在原始社会晚期的
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朝建有蒲姑国。秦朝开始建县,西汉起先后建
有郡或国,隋朝开始置州,清朝升州为府,民国初曾一度置道,国民党政府先后置第
五和第十行政督察专署及鲁北行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著名的渤海区革命
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1950年建惠民专区,几经沿革,1992年改称滨州地
区。 1994年辖滨州市和惠民、 阳信、 无棣、沾化、博兴、邹平六县,土地总面积
9609.6平方公里,总人口351.78万人。
滨州地区境域横跨黄河下梢两岸,南有长白山,北有渤海滩,腹地为广袤无垠的
黄河冲积平原,以黄河为骨干的十数条河流穿境入海,湖、坝、库、塘星罗棋布,自
然环境秀丽多姿,物产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
件,是山东省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并历得盐渔、林果和畜牧之利,
还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重要产油区,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滨州地区地灵人杰。古往今来孕育了一代代杰出的先贤志士,创造了灿烂的历史
与文化。春秋时代的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惠及古今中外。秦汉时期的
伏生, 以藏传尚书而功垂青史。 汉孝子董永更是妇孺皆知。隋朝著名画家展子虔,
“上继六朝传统,下开唐代画风”,今存《春游图》已成传世之宝。宋朝范仲淹,苦
读醴泉寺,终成一代名相;李之仪以其《姑溪居士文集》留有千古绝唱。清朝李之芳,
文武兼备,康熙年间“入阁办事”,世称李阁老,名扬后世;滨县杜家有“一门七进
士”、“父子五翰林”之美誉,杜受田为咸丰之师,辅佐有功,《清史》有传;工程
师陈西林因协助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而闻名于世。如此才华出众之士,不胜枚举。他
们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光彩。
滨州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隋朝末年,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揭开了隋末
农民起义的序幕;明朝永乐年间,巾帼英雄唐赛儿率众起义,震撼明廷;清朝末年,
义和团运动遍及境内,给清朝地方势力以沉重打击,朝野为之震惊。1921年中国共产
党建立以后,揭开了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从1926年开始,境内即有了中国共产党
的活动,1931年开始建立中共地方组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雄的滨州人民与帝
国主义、封建势力及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
这里曾是山东省渤海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并作为华东战略区的后方基地,作出过特
殊贡献。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任弼时、陈毅、邓子恢、粟裕、张云逸、蔡畅、
肖华、景晓村、杨国夫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洒下了八路军、
新四军及两广纵队等革命战士的鲜血;成千上万的滨州儿女,战倭寇,斗伪顽,参军
参战,拥军支前,解放家乡后,又挺进东北,驰骋华东,直至天涯海角,用自己的鲜
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全区先后有19.8万余
名优秀儿女参加了人民军队,有近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18万余民工随军支前,
转战大江南北; 累计有近30万余民兵和260余万自卫团员,保卫家乡,剿匪反特,参
加战斗3800余次, 配合部队粉碎日伪军较大规模的扫荡40余次,消灭日军179 9人、
伪军7.3万余人、 国民党军1.4万余人、国民党匪特3万余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
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滨州地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全区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建立巩固人民政权,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在探索中前进,
又做出了新的贡献。


解放前,滨州地区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非常
薄弱。自鸦片战争后,全区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和压
迫,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5年全区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经
济,保障供给,支援全国解放,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还处在战争时期,这
种发展是有局限性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全区社会总产值(1980年价,下同)仅有
3.28亿元, 国民收入1.6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69亿元。在社会总产值中,农业占
81.4%,工商各业仅占18.6%;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99.35%,工业占0.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区人民战胜了各种困难,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1952年,
全区社会总产值4.12亿元, 国民收入2.33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3.38亿元, 分别比
1949年增长25.6%、 25.6%和42.3%。1953年,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开始进行有计划
的经济建设,并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区经济以农业
为基础,得到了较快地发展。195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59亿元,比1949年增长70.8
%,比1952年增长35.9%,成为全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此后,由于受到左
倾错误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全区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在此后的10余年中,
工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徘徊在1958年的水平线以下。1970年以后,虽然开始有了发展,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很不稳定。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
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经过拨乱反正,全区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扩大到城市,全区经济出
现了快速、 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到1985年,全区社会总产值发展到35.94亿元,
国民收入16.5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9.56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11倍、10.1倍和11倍。
在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比重降为41.5%,工业总产值上升为40.8%,其他各业
的产值占17.7%;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下降为50.4%,工业总产值上升
为49.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3.8
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02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3.83亿元,
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日用消费品已进入平民百姓家。
滨州地区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副、渔各业所占比重较小。1949年,
全区农业总产值2.67亿元,其中,种植业占80.9%。种植业又是以粮棉为主,其中,
粮食作物1041.21万亩, 总产56.55万吨,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88.17%;棉花
108.96万亩,总产1.52万吨,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23%。由于长期受旱、涝、碱等
自然灾害的制约,生产发展缓慢,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自1958年以后,加上
“左”的影响,出现了农业生产长时期徘徊不前的不正常局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农业生产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传统
的农业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到198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
14.91亿元,是1949年的5.6倍,平均每年增长4.9%;是1978年的2.7倍,平均每年增
长15.4%。 在农村产业中,农业总产值占72.71%,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
业等的产值占27.29%。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81.15%,林业占1.88%,畜牧业
占8.12%,副业占6.71%,渔业占1.81%。在种植业中,粮食总产达152.18万吨,比
1949年增长169.1%, 实现了自给有余,不仅结束了长期吃粮靠供给的局面,而且满
足了日益发展的工商企业及养殖业等对粮食的需求,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棉花总
产12.88万吨, 油料作物总产3.1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745.9%和64.77%;农民
人均纯收入403.8元,比1978年的64元增长了530.94%。
滨州地区的工业起源于盐业和民间手工业,主要行业有棉纺、编织、酿造、制盐
及加工修理业,皆为小型店铺、作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支援战争,革
命根据地军民先后创办了纺织厂、印刷厂、军械厂等。到1949年,全区乡以上工业企
业已发展到104个,其中,全民企业五个,手工业99个,固定资产原值100万余元,总
产值175万余元, 轻、重工业比例为十比一,而且主要集中在滨县、惠民等少数县,
多数县的工业几乎为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区工业以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
活服务为主逐步发展壮大。到195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发展到1.41亿元,是1949年的
80.7倍,平均每年增长55.1%。此后,由于“大跃进”和“左”的错误影响,加上当
时的自然灾害,全区工业生产跌入低谷。1965年,开始利用地方资源优势筹建纺织、
化工、化肥等工业企业。1969年后,新建工业相继投产,为全区工业生产发展奠定了
基础。到197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4.53亿元,比1959年增长2.2倍,平均每年增长6.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工业结构及布局日趋合理,
生产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全区工业进入了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时期。198 5年,
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4281个,其中,全民企业157个,集体企业527个,村及村以下企
业3597个,形成了以纺织、化工、机械、轻工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全
部工业总产值达14.65亿元,是1949年的837倍,平均每年增长20.5%,1978年以来,
平均每年增长18.2%。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76.4%,重工业占23.6%;乡
及乡以上企业总产值13.06亿元,占89.14%。在轻工业总产值中,纺织工业8.36亿元,
占81.2%。
滨州地区的商贸活动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长期以个体、小商贩为主。1949年,
全区从事私营商贸活动的1.45万人, 且多为小商小贩, 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有
5495万元,其中,生活消费品占85.5%,生产资料占14.5%。1956年,全区基本完成
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形成了以国营为主的商贸体制,商贸活动
在国家统一计划管理下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经营方式和流通体制统得过死,渠道单
一,这种发展是有局限性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在充分发挥国
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大力恢复和发展集体与个体商业,发展集市贸易,逐步改
变了过去那种少渠道,多环节,统地过死的单一商贸体制,放开搞活,城乡市场日趋
繁荣。 1985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69亿元,是1949年的19.5倍。其中,生
活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例降为77.2%,生产资料零售额升为22.8%。对外贸易从无到
有,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2.07亿元,是1978年的6.8倍。
滨州地区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事业,在原有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有了很大
发展,在为发展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
程1500.3公里, 是1949年的5.2倍,客运量760万人,货运量509万吨;邮电业务计费
总量527万元, 是1949年的58.6倍。 全民单位基本建设投资2665万元, 是1949年的
31.7倍。
滨州地区的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自鸦片战争后,由于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仍,
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全区仅有从革命根据地和解放
区发展起来的各级各类学校2785处,在校学生13万余人,小学生占99%;科技、卫生
等事业也相当落后, 全区仅有六处医院,卫生技术人员500余人,其他技术人员寥若
晨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教育、科技等
事业,尤其着力于人才的培养,并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创
造了越来越好的环境和条件,全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逐步发展。特别
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
展,全区的教育事业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迅速
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带动了科技、文化、卫生、体
育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到1985年, 全区共有中小学及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
6155处, 在校学生57.51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120%和340%。其中,高等学校
三处, 在校学生2384人;中等专业学校七处,在校学生3155人;普通中学428处,在
校学生13.59万人; 小学5717处,在校学生43.3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18%。另
外,还办有各类职业中学,技术中学19处,技工学校八处和一批成人教育学校及专修
科等。科技人员发展到3.58万人,地、县、乡三级科研及服务机构配套成网,全区累
计有科技研究成果427项, 其中,受国家奖励的三项,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全
区经济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新闻出版、文艺创作、广播电
视、电影戏剧、图书档案、地方史志等都有了新的发展,丰富了全区人民的精神生活。
卫生防疫、医疗保健有了很大进步,已彻底改变了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全区卫生机
构城乡配套,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537人,是1949年的13.5倍。与此同时,体育事
业在普及提高中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平均寿命比解放前提
高了近一倍。


1985年以后,全区继续深入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
时期,出现了农业与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到1990年,
在划出高青县的情况下,全区社会总产值(1980年价,下同)达56亿元,比1985年实际
增长68.6%。 平均每年增长11%;工农业总产值45.07亿元,比1985年实际增长52.5
%,平均每年增长8.8%。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全区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各项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到199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价,下同) 达81.8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15.95
亿元, 农业总产值52.51亿元,工业总产值163.43亿元。1978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
分别为15.5%、17.4%、10.8%和22.5%。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49.5%,林业
占1.9%, 畜牧业占40.6%, 渔业占7.8%; 全年粮食总产219.93万吨,棉花总产
6.65万吨, 花生总产0.82万吨,全年化肥施用量17.68万吨,农村用电量40811万千
瓦小时, 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0.23万千瓦。在工业总产值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
值占53.4%, 村及村以下占46.6%。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邮政电
信、基本建设、商业外贸等也都有了很大发展,公路通车里程2846.9公里,贯通66.5
%的村庄, 邮电业务出口总量7425.3万元, 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04亿元,财政预算
内收入5.07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区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26.9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48.84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571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081元, 1978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1%、39.3%、
12.7%和1 9.3%。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取得重大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
发展, 全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9.74万人, 其中,高等学校5405人,中等专业学校
6555人, 普通中学16.8万人,职业高中1.05万人,小学30.6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
99.94%; 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25项, 其中达国内领先水平的13项,应用科技成果80
项,增加工农业产值3.5亿元;全区有影剧院10处,电影放映队288个,艺术表演团体
七个,文化馆(站) 120个,公共图书馆八个,广播电台八座,电视台和电视转播台12
座, 电视覆盖率达88.44%,出版各类图书杂志23万册,其中新编出版大型地方史书
县、市志四部,编写乡镇志、 村志21部,部门志、专业志143部,各种志类书刊11册;
卫生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全区有医院、门诊部等各类医疗机构287处,卫生技术
人员9186人, 医疗床位7667张, 95%以上的村设有医疗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
年的10.66‰, 下降为1‰。 社会科学研究、民主与法制建设、体育、环境保护、老
龄和残疾人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纵观滨州地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是全区人民求生存、求解放、求发展的奋
斗史,更是一部创造英雄业绩的胜利史。忆往昔,峥嵘蹉跎均可鉴;看今朝,社会进
步,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来之不易;望未来,战“九五”,奔小康,喜迎21世纪,
任重道远。滨州地区的明天将更加辉煌。